作者: 犟玉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我的家鄉在冀東。那裡不僅珍藏了我全部的童年記憶,更寄存了我永遠的思念。
河北樂亭——北方一個普通的小縣,隸屬唐山地區,東南靠海。我沒看過縣誌,但從小就知道那裡是當地有名的魚米之鄉。她不僅生長著北方全部的作物,更出產著鮮美的海產品,還有那取之不盡的優質海鹽。在歷史名人中,或許最知名的就是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了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紀念館和公園,在北京、唐山、秦皇島等各地都有。
同其它大的城市相比,家鄉的發展並不是很快,但隨著國家環渤海戰略的實施,家鄉的面貌日新月異。鐵路和高速公路縱橫交錯,北方大港(孫中山先生語)——京唐港發展迅猛,河鋼等各大項目不斷落地,全縣的經濟不僅得到了全面發展,更是輻射和帶動了周邊地區。
但在這裡我想說的,卻是我與故鄉的那份情結。
長期在外工作,難得回一次老家,但每次返鄉我都特別激動,特別是一坐上從北京開往唐山或者秦皇島的短途列車,聽到車上那熟悉的家鄉口音,心裡就感到特別親切。環境可以影響人,這句話很對,在外的時候,說上一句家鄉話,我自己都找不到感覺,更不要說自信,但一回到家裡,很地道的一口鄉音,卻是我很輕鬆就能脫口的。
每次離家,我都要買上幾盤磁帶。當然那絕不是流行歌曲一類的東西。它叫樂亭大鼓,有人聽說過嗎?家鄉人管它叫「說書」,在我小的時候我就特別喜歡它那優美的韻律。記得那時的我,搬個小板凳,在露天空地上一坐就是半個晚上,想想自己當年的那份專注,現在都覺得可愛。就表演形式而言,樂亭大鼓同其它的大鼓藝術差不多,但它演唱的難度要更大一些,當然唱腔也自然更優美一些。無論是說,是唱,是散板......抑揚頓挫,總能牽引著每一個聽眾的神經。那些有名的唱段,比如鬧天宮、蘆花盪等,對我而言,真得是百聽不厭。
或許正應了那句話吧,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正是相同的一份文化底蘊,使我無論走到哪裡,都改變不了自己的那份鄉音。無論是樂亭大鼓、樂亭皮影,還是簡單到一句方言,都在我的心中占據了一份空間。對了,還有一個大家都熟知的大秧歌,也是我最喜歡看的一種。
說起秧歌,或許很多人要說了,那不是東北的產物嗎?其實不盡如此,因為北京街頭就有。對於位於北京和東北之間的家鄉來說,也自然離不開這樣一種娛樂方式,不過家鄉的秧歌還是有別於其它地方的。從個人感覺來說,東北的秧歌更趨向於藝術表演,講究基本功和難度,年輕人較多;北京的秧歌則更像集體體操,講究協同一致,老年人更多一些。而家鄉的秧歌則更講究群眾性,參加的人無分男女老幼,無論是怎樣的水平,怎樣的裝扮,都可以下場,哪怕是一點經驗都沒有的人,也可以跟在別人後面,按照節奏,亦步亦趨來表現自己。
家鄉的秧歌最與眾不同的一點,我想就是它那輕鬆滑稽的一面了,無論哪種角色,都敢於把自己最優美或者最誇張的動作擺了來,以吸引觀眾的目光。記得我小時候印象最深的一個角色就是一個小伙子扮的媒婆,惟妙惟肖不說,一根長煙袋耍得更是漂亮,而且身上還藏了一個裝水的小塑料瓶,時不時對著人群偷偷噴上兩下。說到最顯著的一個特點,我想就是秧歌隊伍中的那個秧歌頭了,一個(也可以是兩個)相對特殊的人物,頗有點像舞龍燈中的那個龍頭一樣,其他人總是在他的帶領下,或快或慢地前進。一般開始階段,嗩吶和鼓點都是很舒緩的,在這種舒緩的節奏中,人們亦進亦退,不失時宜地充分展現自己的身姿,但到最後高潮收尾的時候,節奏卻異常急促,這時就完全看秧歌頭的水平了,在秧歌頭的帶領下,大家幾乎是一路小跑地來完成各種造型和圖案,那也是大家最緊張的時候,也是最激動人心和讓人眼花繚亂的時候。
我的母親是一個很保守的農村婦女,一直以來,都很少在公眾場合出頭。不過前年我卻意外地得知,母親也像很多人那樣,準備了一套行頭,逢年過節喜慶的時候也加入了秧歌隊的行列。這讓我感到由衷的高興。
在這裡說到了母親,這輩子最難忘記的,我想就是母親的呼喚了。
在我小的時候,社情遠沒有現在這樣複雜,很少會有哪個正常的孩子整天關在家裡的。在當時的農村環境下,對於一個幾歲的孩子而言,唯一的事情或許就是玩,並且是成群結隊玩。在那隻知道瘋玩的年代,忘記時間、忘記吃飯卻是很自然的事。早晨的起床不必多說,總是在母親的千呼萬喚下自己才能起來,而白天找同伴去玩的時候,一出去就很少想到回家,直到村頭飄滿炊煙,直到母親站在門口,一聲聲呼喚我的小名,那時才會看到一個象小麻雀似的我飛跑著回家。曾經一度我還納悶過,為什麼平時說話和聲細語的母親,竟有那樣大的嗓門?每次喊我的時候幾乎響遍全村,無論我在哪個角落裡,也都能聽得到。
而現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或者上學或者上班,一家三口吃飯的時候,總是匆匆忙忙地沒有什麼更多的話語。就算吃飯時也偶爾有叫兒子的時候,可他總是一副嘟嘟囔囔、磨磨蹭蹭的樣子,或者有時乾脆抓上兩把零食,甩下一句不吃了,就頭也不回背上書包走出家門。每當這時候我就總是情不自禁地想起母親,特別是母親那長長的呼喚,和一直等我的那冒著熱氣的飯菜。
或許那才是真正家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