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塞糖給小孩吃?血的教訓我們不能忘

2020-07-14   蜀山筆俠

原標題:抗戰時,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塞糖給小孩吃?血的教訓我們不能忘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是近代第一次中日戰爭,對日本和中國的影響都非常大,不過當時的晚清並沒有因此做出什麼改變,日本則早在實施明治維新時就意圖征服亞洲,征服全世界。

1900年,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之一,占領了我國天津、北京,並且利用《辛丑條約》在我國京、津一帶駐屯重兵;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趁機向德國宣戰,進而占據山東,便於次年與袁世凱簽訂了《二十一條》。

皇姑屯事件發生後不久,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侵占了中國東北,並且擁立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建立了偽滿洲國,1932年1月,日軍向上海發起進攻,淞滬戰爭爆發;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二戰結束,但我國人民便不會忘記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燒殺搶掠、毫無人性的行為,而日本卻在教科書上歪曲這段歷史。

他們對甲午中日戰爭的描述是「清不想失掉最後的朝貢國朝鮮,開始將日本作為敵人。日本進行了日清和日俄兩場戰爭,就是由於東亞的這種國際關係。」

對「九一八事變」的描述是「由於政府的外交方針無法解決日本人在滿洲受到的不法行為的傷害,國民日益不滿,有很多人支持關東軍的行動,陸軍收到了巨額援助金。」

對「七七事變」的講述則是「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盧溝橋,發生了有人向日本軍隊開槍的事件。第二天,中國方面繼續開槍,進入了戰鬥狀態。事件本身不過是一個小摩擦,雖然人們希望就地解決,但是與日本方面的衝突事件不斷發生,解決變得困難起來。」

日本的所作所為讓那些受到日本傷害的人感到憤怒不已,也讓我國的民眾難消怒氣,而有人也指出,在抗戰時期,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塞糖給小孩吃?血的教訓我們不能忘。

事實上從日本發動戰爭到結束戰爭,直至今日都否認自己是「侵略」的行為,即使在14的抗戰中,日軍在我國製造了鎮江慘案、南京大屠殺、平陽慘案等讓人無法忘懷的事情。

日軍實施了「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這些日軍並不會管孩子是在娘胎里,還是嗷嗷待哺,亦或是幾歲、十幾歲的孩童,都不曾放過,那麼又為什麼有些日軍喜歡給糖吃?

那就要說到日方所宣傳的「中日親善,東亞共榮」,就如日方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對其稱要幫助他復辟,但日方的最終目的並不是要幫助溥儀復辟,不過是一副偽善的嘴臉。

日方很清楚,如果只表現出了「惡」,侵占就會變難,即使是成功了,也不過是一時的,但在作惡的同時,又宣傳自己其實是幫助大家復興家園的「天使」,維護好自己的形象,並且拍攝許多「中日親善」的照片,以此蠱惑民眾,那麼日方就會迅速的達到自己的目的。

這就好比是,一個人推翻了另一個人的房子,但他卻說是風暴的錯,風暴也會推翻房子,房子倒塌就會傷害到屋子裡的人,因此這人就會對另一個人說「我實際是為了你好」,然後遞過去一些糖,還要求另一個人笑臉相迎。

此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考慮到孩子不會構成威脅,並且與小孩親近後,還可以向孩子打聽到中國軍隊的消息,於是日本人不僅會給孩子糖,還會給一些罐頭、米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