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的寄託(6):燒柴的歲月

2019-07-02     樂亭故鄉人

作者:小編

來源: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衣食住行,「衣」排在首位,是因為中國人幾千年的尊崇孔孟之道,以「禮」為先,衣不蔽體是為恥。所以,「食」字只能排到第二。現實往往很殘酷,偏偏是「食」這個字最為關鍵,比如上世紀60年代初,無數人的理想就是為了追求這個字,為了實現果腹、餓不死的偉大目標。

我剛記事的時候,也經歷了一段挨餓的時光,好在很少有餓死人的時候,但過得辛苦,科技不發達,思想又保守,致使農業生產從生產隊的工分制過渡到生產承包責任制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仍然保持在自給自足的形態。

所謂自給自足,就是指地靠自家耕、糧食靠自家種、肥靠自家拉、做飯取暖靠自家燒。特別是一日三頓飯和冬天裡的取暖,必須燒大炕。燒大炕好處多多:一是地里的柴草等燃料相對容易獲得,不花一分錢;二是做飯的同時,大土炕就燒得暖暖的,冬日煲炕頭實在是一種享受;三是燒過的柴草成了草木灰,返田又成為肥料的一種。大自然講究生態循環,就如老輩人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燒柴已經成為農村幾千年沿襲下來的生活習慣和求生本能。

燒柴就要有燃料,而柴禾的獲得,主要有以下幾種渠道:

一是自家地里莊稼收割後的秸稈。玉米秸稈、高粱秸稈、豆秸子、麥秸子……高粱秸稈中的良品還要先去掉葉子捆成捆,圍柵欄用,我們這裡叫做「寨子」、「柵子」;剩下的長短不齊的才堆起來做柴禾用。玉米秸稈先用鍘刀鍘碎,為家裡牛馬備好飼料,也是剩下雜七雜八的才用來燒。麥秸子多是打完麥後直接拉到家裡院子垛成麥垛,上面用破塑料布蓋嚴,四角墜塊磚頭壓好,備作冬日裡取暖。豆秸子最好燒,但往往量較小,就直接堆在麥垛旁,待逢年過節改善伙食時用。

二是自家地里莊稼收割後的茬子,高粱茬子、玉米茬子等,最初也是刨出來,磕掉泥土,裝上手推車推到下房裡。後來人們越來越懶,好多茬子也就賴在地里,無人問津了。

三是秋日裡的拾柴,樹枝樹葉、乾草乾柴,凡是能燒的,都可以用。比如我就干過拉大耙拉樹葉的活計,秋風掃落葉的時候,背一個大筐,專門去到路邊溝渠里拉樹葉。

四是出樹剩下的樹根。這個要看運氣,一般自家出樹,樹根會一起挖走,有剩下不挖的,就可以拿上鐵鍬、斧頭、刨子,去一點點挖出來。剛實行承包責任制那年,各家把分到自家的樹都伐了下來,結果第二年一場春雨過後,幾乎所有樹根周圍都長出了白白嫩嫩的木蘑菇,用菜籃子裝得滿滿的一籃,挎回家裡,拿豆瓣醬一燉,那才叫一個香!

當然,如果你運氣夠好,你可能還會拾到誰家蓋房不經意扔掉的下腳料,松木的為主,燒在灶堂里,滋滋地噴著松油的香氣,有著和過年一樣相仿的味道。記得父親每次拾到這些「寶貝」,都是先置放到下房裡,多是到了過大年燉大肉的時候,才派上用場。

如今,農村親戚家裡,來人去戚,偶爾還會看到灶火坑裡燒木柴發出的噼噼啪啪的聲音,因為用這柴火燒出來的火、做出來的飯,格外的香甜,因為它們來自泥土,身體里本就蘊藏著農人對歲月的感恩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期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uaYDmwBmyVoG_1Zre6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