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開州豐樂街道的前世今生,擁有兩項「漢豐古八景」

2019-07-30     偉游四方

倘若站在重慶開州城區的城南故津廣場,往漢豐湖東北方向望去,會看到一座突兀的山峰,此山輪廓呈三角形,酷似一頂草帽,它的名字叫迎仙山。在迎仙山腳下高低錯落的分布著建築,那就是豐樂街道(辦)了。

豐樂街道的前身是豐樂鎮,於2005年撤鎮設街道而來。而關於豐樂街道名字的由來,則要追溯到清代光緒年間。

據史料記載,在1885年此地河流進行了改道,亂石河灘變成了良田沃地,糧食得到了豐收,人們安居樂業,於是有人在此立牌,名叫「豐樂壩」,豐樂之名由此而來。

1930年置豐樂壩鄉,1940年更名豐樂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

豐樂區位優越,自古就緊鄰開縣縣城,僅一河之隔,受縣城的影響較大。清代乾隆年間,開縣知縣胡盛邦,將開縣縣城附近的風物歸納成了「漢豐八景」,其中的「迎仙夕照」和「熊耳曉雲」都在豐樂境內。豐樂還有黃陵古戰場遺址、烏楊古剎(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宗羲墓等歷史遺蹟,映襯著該地古韻悠悠。

迎仙夕照:斜暉半有無,點綴蔥蘢樹。峻岭爍黃金,碧崖浮彩璐。臨風鳳羽騫,映水驪珠吐。既夕影參差,牧童嘩薄暮。

迎仙山海拔雖然不高,但它外形挺拔,又是座獨山,民間有人誇張形容登頂能碰到天。相傳古代有得道仙人在此登山,得名神仙山,後衍生為迎仙山。但也有人說迎仙山本名「銀錢山」,相傳因清朝官員在山上設有銀庫而得名,山下有迎仙村,後來有人把銀錢山誤寫成了迎仙山,便沿用下來。到底哪一種說法是真?無從考證。

迎仙山位於開縣老城東部,老城地勢較為低洼,在老城西北部矗立著鳳凰山(盛山)、大慈山這兩座大山。每當夕陽西下,縣城就會在盛山、大慈山的陰影之下。由於迎仙山比縣城高,所以當縣城見不到夕陽時,而迎仙山卻還有夕陽照耀,閃爍著金黃色的霞光,點綴著樹木,此情此景打動了文人,便有了迎仙夕照。

熊耳曉云:雲薄曙光寒,彩雲初靉靆。祥呈景慶文,瑞繞休明代。出岫若無心,友風卻擁態。淒淒有渰歌,甘雨看滋溉。

熊耳山,因山形像熊耳得名,在地圖軟體上就可以找到該地點。熊耳山經常能看到雲霧飄渺,在清晨時分,來自山間、河谷的薄霧縈繞在熊耳山。能看到這些變幻萬千的雲霧,也是一件愜意的事情。

除了迎仙山,黃陵城也是一個特色鮮明的山。黃陵城所在的山,海拔700多米,從外觀上看和迎仙山差不多高,四周陡峭,是縣城東側的最高點。而在黃陵城山頂,卻是一片平地,加上山頂有水塘和地下水,具有易守難攻的特點。在五代十國時期,就有黃氏在山頂築寨,故得名黃陵城。

在明代,張獻忠在黃陵城屯兵,打敗了追趕他們的官兵,這就是歷史上的黃陵城古戰場。

物轉星移,這些歷史上的風物逐漸變得鮮為人知,擁有較多歷史文化旅遊資源的豐樂,相信加以挖掘,可以成為一大景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uS6QmwB8g2yegNDQ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