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下半年勢頭最猛的《小丑》來了。
萬眾期待,果然不負眾望。截止到11月8日,該片全球票房已經超過了9.57億,成為影史上最賺錢的超英電影,票房超過成本15.3倍,現在應該已經突破10億美元,而這個票房成績也讓它成為成本最低的10億美元票房電影(成本6250萬美元),打破6300萬美元的《侏羅紀公園》。
國內豆瓣開局9.3分,如今11萬人標記依然打出9.1分,國外也是清一水的好評,把它稱為年度神作一點都不誇張,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小丑》。
列夫托爾斯泰曾經說過,爛片各有各的爛法,好片都是相似的。我把好片的好用三個標準來衡量:節奏、層次和細節,三個元素互相補充。現在我們依次把這三個標準放到演員和劇情上,因為一部電影的核心構成要素就是他們倆,主題思想和劇情是同一個方向,所以我把他們放在一起。
先看演員,傑昆·菲尼克斯。如果以前我們總是認為希斯萊傑才是小丑的唯一代言人,那麼經過這部《小丑》,傑昆·菲尼克斯無疑已經接過希斯萊傑的大棒,成為了小丑真正的代言人,位列偉大演員的行列,名垂千古。
由於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已經徹底黑化,更多的是失控和瘋狂,而傑昆·菲尼克斯飾演的小丑則是從正常人變為屠夫的過程,因此,某種程度上,傑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更有內涵,更容易勾起觀眾的共鳴。單從演技上來看,傑昆·菲尼克斯也更收放自如一些。
為了這個角色,傑昆·菲尼克斯特地減重52磅(47斤) ,同時閱讀了大量關於社會恐怖的書籍,做了很多心理分析,專門研究病理性笑聲的特點(不好意思,又想起了不剪頭髮就參軍的鹿晗),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
小編不止一次說過,好的演員所呈現出來的演技一定是有層次的,剛好這部《小丑》就是以人物推動劇情的電影,說它是獨角戲也不為過,所以,留給菲尼克斯的空間無限大,而菲尼克斯就憑藉自身的天賦和努力牢牢抓住了這個機會,大放異彩,絕對值得一座奧斯卡影帝獎盃。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底層屌絲到罪大惡極的慣犯,亞瑟所要面臨的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邪惡的一面釋放出來。
他的笑該是全片最有標誌性的演繹方式,也是最難的表演方式。大概對於普通人來說,能笑能哭就是演技好的證明,可事實遠不是這麼簡單。
在沒殺人之前,亞瑟的笑更多的是孩子般純真的笑,沒有惡意,沒有憤怒,也沒有悲傷,就是病狀的一個反應,但當他殺了人之後,他的笑帶有復仇的快感,漸漸露出邪惡和陰森,最後當他得知原來自己只是個養子,無依無靠,無牽無掛的時候,他的笑是絕望,痛苦,是徹底拋棄自我走向黑暗的笑。
除了笑,還有一個就是形態。
還是拿沒殺人和殺人之後的變化做對比,沒殺人之前,亞瑟沒有自信,沒有勇氣,逆來順受,卑躬屈膝,瘦弱的身軀顯得更加弱小,誰都可以欺負。
但殺人之後,他跳起了舞蹈,開始變得輕盈自在,找回自信。直到殺了背叛他的朋友藍道之後,亞瑟在街道上跳起了舞,這段舞之厲害應該可以進入年度最佳電影段落前五榜單裡面。亞瑟徹底和之前的自己訣別,進入黑暗世界,仿佛星戰中的達斯維達。
所謂節奏和層次,就是在層層鋪墊的情緒中一步步走向那個命運的終點,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而細節之多更是隨處可見。比如開頭的用手強顏歡笑和結尾的嘴角塗滿鮮血,前後呼應,互為鏡像;比如看電視時,亞瑟嘴角無意中顯露的邪惡。
接下來是劇情。
《小丑》這個劇情讓我想起了《哪吒之魔童降世》。《哪吒》之所以會成功仰仗的故事內核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巨大能量,而《小丑》則和它相反,當一個人面對各種不公的對待,備受歧視,長期無法得到關愛的時候,有很大的可能他將被邪惡吞噬,唯有邪惡才可以對抗那些加在身上的枷鎖。
作為一個底層屌絲,亞瑟的身世投射著千萬人的人生。就像我們可以從哪吒改命那裡得到勇氣一樣,我們同樣從亞瑟這裡看到了命運的強悍,改變的無能無力,不是所有的努力都能柳暗花明。
這樣的主題又讓小編想起了《大佛普拉斯》里的說的一句話:對他們來講,不論是出太陽還是下雨,都會有困難,但他們沒辦法去想生命的困難,因為光是生活裡面,就有解決不完的困難。社會常常在講要公平公義,但在他們的生活之中,應該是沒有這四個字,畢竟光是要捧飯碗就沒力了,哪還有力氣去講那些有的沒的。
這部電影之所以能引起這麼大的反響,其實不在於電影的拍攝水平多高,亦或是能勾起人類內心的邪惡面,而是它揭示了目前多數國家面臨的貧富差距,社會分裂問題。
有趣的是,不管是韓國的金棕櫚獎《寄生蟲》,還是中國的《我不是藥神》,它們都和《小丑》一樣,揭示了貧窮才是一切的根源,窮病是最可怕的疾病。
基澤的貧窮來自於未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不自知,淪為社會的寄生蟲;藥神中因為貧窮普通人生病之後只能吃廉價藥,或是等死。小丑亞瑟的貧窮同樣因為自身的疾病被社會嘲弄,被所有人不齒。
在這樣的鋪墊之下。故事給亞瑟的瘋狂製造足夠多的理由,也就是層次感。廣告牌被搶,醫生冷漠,坐公交車被嫌棄,被老闆扣薪水,遭到好友背叛,被開除,但這些遭遇對於亞瑟來說都是可以承受的,這時候的殺人更多的是情緒和行為的失控,是一場意外。
但更糟糕的是,他被自己的偶像嘲笑,被富人毒打,最後發現,媽媽也在欺騙他,種種打擊之下,亞瑟對這個社會已經完全不抱任何希望,他決定反擊,報復,只為自己活著。
另一方面,亞瑟身上還有典型的分裂型人格。在分裂型人格這裡,他幻想著參加偶像的脫口秀,得到鄰居女神的青睞,擁有別人給的溫暖,但反過來想一想,這樣的分裂型人格又是因為從小到大都受到排擠導致的,是一種心理上的自動補償機制。
當然我們不能都怪社會制度,而忽視人類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只是鯉魚躍龍門,寒門出貴子已經在如今的社會中越來越艱難。我覺得與其說亞瑟的走入極端是一種對自身反思不夠的逃避,不如說他是人類在所謂文明社會中越來越糟糕的警示。
但《小丑》不說教,不強加任何觀點給觀眾,它同樣用一個通俗化的故事結構來展示背後的哲學價值。
所以,真正的好電影其實面對的並不是多高深的宇宙難題,因為它的對象就是普羅大眾,芸芸眾生,對於普通人來說,面臨的問題無非就是愛情和戰爭,是生存還是毀滅。縱觀影史經典,會讓無數人動容,不時翻閱的佳作也從來都不是拒人於千里之外的高高在上,它會像一個相見恨晚的故人,熟悉中帶著沉澱。
因此,這部《小丑》也在給電影界的人一個標杆,故事可以通俗易懂,但怎麼講好這個故事,才是最重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