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有趣鄭州第433篇原創文章
全文字數: 3661
閱讀時間: 6分鐘
每天10:10,多愛鄭州一點點
凌晨四點,你還在安然熟睡吧。
那時天還未亮,寂靜的城市蟲鳴聲尤為響亮。
宿醉的男孩從計程車上爬下來;直不起腰的環衛老爺爺正在清掃垃圾;寂靜的街道計程車依舊在等待著綠燈;通宵撿破爛的叔叔拿著幾隻紙箱往家裡走;而魏阿姨已經在6平米的小屋,開始做100餘人的早餐。
丨凌晨四點起床做飯,這個習慣堅持了六年
初次見到魏阿姨,是在周日的一個下午,太陽剛好就要落山,陽光變得沒那麼炙熱。看到牆上幾個「免費愛心粥」的小字,心生好奇。
摸索著往裡走,是一個左右兩邊都住著人家的胡同,大概誰家是賣饅頭的,撲鼻而來的饅頭香。
丨走路很專心的話就看不到這行字
躡手躡腳進去,走向左邊的小屋,悄悄問了一句有人嗎?沒人應聲,四處望了望好似沒人,呆站了一會兒就走了。
第二次去,發現右邊有說話聲,問了一句,才真正找到外面標識的「免費愛心粥」。
丨魏阿姨說她沒有信仰,就信雷鋒精神
那是第一次見到魏阿姨,她坐在電腦旁邊,戴著眼鏡,在統計紅包群里大家捐贈的愛心款。
旁邊放著一張破舊的沙發,王阿姨坐在那帶著一個兩歲多的小妞,這小妞第一次見就朝人笑,拿著一個氣球往手裡遞,後來得知是魏阿姨的小孫女。
說明了來意之後,魏阿姨熱情地讓先坐下,等她把手邊的帳先算完。於是安靜地環顧了屋子一圈,左邊牆是雷鋒畫像,正對面牆是主席名言,右邊則是一張張照片。
丨沒有能力時,快樂做小事。魏阿姨說自己就是沒能力的人
待魏阿姨忙完,簡單溝通了幾句,知道旁邊的王阿姨是退休醫生。而愛心粥屋的的確確存在,主要服務於環衛工人、孤寡老人等弱勢群體,於是約定第二天來做志願者。
第二天有趣君凌晨四點五十到小屋的時候,魏阿姨已經開始攪麵糊了,要做胡蘿蔔芹菜麵條。
丨阿姨說老人們都很喜歡喝這個麵條,做法還簡單。
每天早上不到四點魏阿姨就自然醒,簡單洗漱一番,四點半準時到小屋做飯,如果哪一天做粥或者是炒菜,那麼時間還得再提前點。
攪完麵糊,就開火、熱鍋、倒油、放芝麻。「炒一炒,最後倒麵條里,好吃。」
丨麵條的靈魂就在這鍋芝麻
在炒芝麻的空兒,開始處理前一天晚上就洗好的菜。把胡蘿蔔、豆角搓絲兒,芹菜香菜切成小段兒。水開倒麵糊,煮兩三分鐘開始下面。
丨除了麵條饅頭,還有香油拌小菜
這時候需要兩個人一邊下面一邊攪拌,以免麵條結塊。攪一會兒就放切好的菜,然後邊煮邊攪,最後把芝麻倒進去再煮一會起鍋。
「好香啊。」來這幫忙的志願者已經到了小屋,此時凌晨五點半,經常在這吃飯的老人們也來了。
其中一位阿姨,帶來了新鮮的芹菜葉,於是魏阿姨麻溜一洗一切就丟進了還在咕嘟咕嘟的鍋里。
丨丁阿姨從家拿來的新鮮芹菜葉
愛心粥屋發起人之一劉老師協助老人們,一個接一個地把吃飯用的木板、桌腿、椅子搬到外面的街道上。
然後屋裡的志願者忙著收拾灶台、起鍋、刷鍋,把洗碗的幾個大盆搬出來,放上水,蒸好的饅頭抬出來,消好毒的碗筷拿出來,做好的麵條端出來。
丨老人們凌晨五點半就到了,爭先恐後幫忙搬東西
外面的街道上已經排了長長的隊伍,每個人來了之後先在本上簽名。
在牆壁的陰影下,老人們或站著或坐著,吧嗒吧嗒抽著煙在靜靜等待。
丨天還未亮,手電筒是好夥伴
忙活完了就六點了,每天開飯前,魏阿姨都會對捐贈的人表示感謝。那天是一戶人家添孫女,在愛心粥屋包了兩天,所有的開銷都是這家出。
「我們祝福這個小孫女平安健康地長大!」魏阿姨說完最後一句,劉老師帶領著志願者們站成一排唱雷鋒歌,隨後舉起右手一句一句宣誓。
丨志願者的平均年齡在六十歲以上
禮畢正式開餐。大家排著隊,拿過筷子,接過饅頭,端著麵條,一個個圍在桌子旁開始吃飯,井然有序。
丨環衛工人、孤寡老人是主要被幫助者
跟了幾天注意到一位四五十歲的姐姐,在滿是六十歲靠上的吃飯人群中尤為顯眼。最先吃完飯就坐在洗碗盆前開始刷碗,輕聲問了句:姐姐,您做什麼工作。那位姐姐略帶笑意地說,我打掃衛生。
而吃完飯的人們,一手拿著碗一手拿著凳子,把碗放進洗碗盆,刷碗的人接過碗、洗刷、沖洗、放筐,幾個人配合默契。
丨你幫我、我幫他,有愛的大家庭
這些用完的凳子椅子桌子又悉數搬回那個小屋,帶頭搬桌子椅子的是老黨員宋伯伯。
還有一位沈阿姨,65歲,也是愛心粥屋的常駐志願者。每天早上四點去劇團上班,把所有的衛生間打掃一遍,趕上五點半去愛心粥屋幫忙。盛飯、遞饅頭、刷碗,只要眼裡看到的活,都上手干。
丨懂得感恩是最直接的體現
那天收拾完,沈阿姨依舊是最後一個走的。她騎著自行車去上班,大聲喊著,這是好事,每個人都來幫幫忙,眾人拾柴火焰高嘛。
丨開心騎車去上班的沈阿姨
從開飯到全部離開不到二十分鐘,他們摸黑而來,天亮散去。如果不經歷很難想像,幾分鐘以前一百多人曾在此用餐。
待所有的老人走後,剩下的四個志願者才開始吃飯。
丨魏阿姨做出了規律,飯每次都正正好
吃飯席間,劉老師講起一位老師傅的趣事。
剛開始來的時候很倔,不排隊,而且總是抱怨分配打掃的道路太長,後來慢慢不抱怨了,而且每天都很熱心地加入搬凳子的行列,工作也越來越有勁兒了。
有趣君想,愛可以感化一個人大概就是如此吧。
吃罷飯,劉老師開始把每天的飯菜、每天群里的紅包都寫在小白板上放到外面。如果有誰家包場了、誰家送了幾斤紅薯或者白菜也會特別註明。
丨劉老師每天的「今日播報」
寫完小板,把前一天所籌得的善款,寫在發票上留作依據。
幹完這些還不到七點,大家說說笑笑,收拾一番,劉老師就要去上班了。八點半上班,時間正好。
而魏阿姨呢,就拿出眼鏡看著字號最大的手機螢幕,把每天拍的照片發朋友圈,實時彙報。再逐個向每個群彙報當天早上的就餐情況和前一天籌得的善款。
丨魏阿姨每天都在朋友圈實時更新
還沒把事情處理完,一個大約三十歲左右的女人領著一個兩歲的孩子就來了,原來是魏阿姨的兒媳婦,每天上班前,把孫女送過來然後再去上班。
兒媳婦來了之後,和魏阿姨討論照片的問題。待兒媳婦走後,魏阿姨笑著說,哎呀,這都多虧了我這兒媳婦,我一個65歲的人了,手機也玩不明白,都是我兒媳婦教我的。
丨魏阿姨說,有任何的私心雜念這個事都做不成
那家裡人都支持你做這個事嗎?
支持,我兒子兒媳婦都特別支持,很多事情都是我兒媳婦幫我在做。
那您老伴呢?
老伴兒......老伴兒是中立態度,他覺得往裡面塞錢太多了。畢竟一開始很艱難,只有我和劉老師兩個人,我們都把自己的錢拿出來做這個事。
丨環衛工人的的確確需要這一碗粥
那現在每天收到的紅包大約有多少?
現在好點了,每天大約兩百多。但是愛心粥屋每天的開支都要三百多,水費電費房租費,每天消耗的糧食都算在了裡邊。
不過我喜歡這個事,不管再難,劉老師我們都想把這個事堅持下去。因為這些老人們確實需要這一碗粥。
丨吃過飯就騎著車開始一天的工作
說到老伴的事兒,魏姨顯然有點遲疑,眼睛裡恍惚看到了淚花。可說回愛心粥屋又歡天喜地,很是開心。
劉老師今年五十歲,老家在南陽市鎮平縣,是他們鄉鎮第一個大學生,現在在大學裡當老師。有一個小兒子,今年17歲,在兒子剛上初一的時候,一家三口就來愛心粥屋做志願者。
丨劉老師在做每日記錄
劉老師和魏阿姨一樣,投身這個事業已經五六年了。他明確表示,只要魏阿姨做這個事,就會全力支持她。
看到照片牆上還有一些看望老人的照片。魏阿姨說有一年過年回家,他的舅舅把平時政府補貼的錢拿出來,悄悄塞給她。魏阿姨當時心裡特別難受,「我舅無兒無女,有點錢還捨不得花,他其實最缺關愛。」
於是回來和劉老師一商量,倆人就組織了每月看望孤寡老人的活動。
丨2019年9月28日,愛心粥屋團隊去舞陽縣灣王村看望孤寡老人
愛心粥屋有紅包群,孤寡老人也有,專款專用。每月都有人為孤寡老人捐款,有的捐毛巾,有的捐襪子、牛奶,但更多的是捐錢。
愛心粥屋就用這些錢買一些米麵油等生活用品,找一個周末,差不多30個人聚在一起,坐車去看望孤寡老人。至今已走過河南省市20處小村小落,看望了300多戶孤寡老人。
丨為老人帶去了被子、毛巾等生活用品
因為都是無兒無女,去了之後幫忙打掃衛生,洗頭髮剪指甲收拾被褥。
魏阿姨記得很深的一位老人,當場就跪下了,哭著不讓走。人最缺的不是一日三餐,而是關愛,他們太孤獨了,沒人惦記,魏阿姨說。
丨團隊和老人大合影
愛心粥屋除了每月看望孤寡老人,每周的愛心早餐。遇到過節還會給老人準備月餅、粽子和一些水果。
去年臘八節,在醫院、劇團門口、電視台門口,免費送臘八粥和糖包,那次連續煮了一天一夜的臘八粥。而今年高考,他們也在幾個學校門前設了考生免費領粽子的活動點。
丨為高考學子包粽子和在醫院送愛心粥活動
魏阿姨為愛心粥屋編了個小歌:
愛心粥屋是個溫暖的家
環衛工人都把它來夸
吃飯不要錢
碗筷不用刷
環衛工人心裡樂開了花
唱完,魏阿姨爽朗的笑聲迴蕩在整間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