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劃要來華山的你,一定要看完這篇

2020-03-24     渭南文化旅遊資訊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大家在家被迫禁足將近兩個月的時間,窗外已是花紅柳綠,春意盎然,小夥伴們是不是已經按捺不住那顆蠢蠢欲動的心了?


最近幾天,全國多處地區迎來了陽光天天在線的好天氣。官博上就有很多朋友留言諮詢「華山是否開園」「什麼時候開園」……先來看看大家迫切想要來華山的心情~



不得不說,目前,景區仍是閉園階段。如果您是計劃要來華山,不如先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華山吧!

華山,古稱「西嶽」,雅稱「太華山」,為中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於華山。華山位於陝西省華陰市,南接秦嶺,北瞰黃渭,自古以來就有「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


華山是中華民族的聖山。據清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並居住於「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後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中華之「華」,源於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為「第四洞天」,也是中國民間廣泛崇奉的神祇,即西嶽華山君神。截至2013年華山共有72個半懸空洞,道觀20餘座,其中玉泉院、都龍廟、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有陳摶、郝大通、賀元希等著名的道教高人


華山山脈是深成侵入岩體的花崗岩渾然巨石。據地質科學工作者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華山花崗岩形成期距今約12100萬年左右,華山山脈地區的地殼發生活動,在受擠壓、褶皺和破裂的過程中,岩漿開始沿著裂縫向表層地殼上升侵入,在3—6千米深處冷卻,凝結成岩。


歷史沿革

華山山名最早出現在《山海經》和《禹貢》中,即公元前3世紀就有「華山」之名

《水經·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古「花」、「華」通用,故「華山」即「花山」。《白虎通義》載:「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

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平王東遷,華山在東周王國之西,故稱「西嶽」。秦帝國建都咸陽,西漢帝國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東漢建立,華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沿用至今。

華山地處黃河中游流域,與黃河一起孕育了中華民族。據歷代專家學者研究考證,古代華夏文明主要聚集在以華山為中心的方圓500千米範圍內。《書經·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後人推測應該是黃帝在此與各部落酋長會盟。此後,華山聲名日隆。《書經》、《資治通鑑》等書均記有「唐堯四巡西嶽」、「舜三巡西嶽」。《舜典》載:(舜帝)八月西巡狩,至於西嶽。


由於華山太險,所以唐代以前很少有人登臨。歷代君王祭西嶽,都是在山下西嶽廟中舉行大典。《史記》載,黃帝、虞舜都曾到華山巡狩。據記載,秦昭王時命工匠施鉤搭梯攀上華山

秦始皇首祭華山,漢唐以來,封號遞增,愈演愈烈,漢武帝敕修西嶽廟前身集靈宮漢元延二年(前11年),漢成帝巡幸河東,涉西嶽而歸

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

唐武德二年(619年),唐高祖大獵於華山;是年,唐高祖送李世民東征祭山。唐上元元年(674年),唐高宗較獵於華山下曲武原;其中尤以唐玄宗以與華山為本命,封華山神少昊為金天王為最。唐天寶九年(750年),群臣請奏封禪西嶽,唐玄宗命人開鑿華山路,設立壇場。

宋太祖趙匡胤與華山道士陳摶來往密切,得道治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夢遊西嶽,定華山名號;清朝從順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緒祭祀不斷。

由於華山位於中國版圖的最中央,又稱「中華山」。中華山周邊聚居的民族又稱「中華山民族」。這一成果首先被孫中山所引用,創立「中華民國」。

後楊度質疑「中國」和「中華」的看法,章太炎於1907年7月5日在《民報》第十五號上,發表著名的文章《中華民國解》,駁斥楊度的看法,並對孫中山提出的「中華民國」國號進行了解釋和分析。章太炎引經據典,廣徵博引,從歷史文獻中找到很多直接和間接材料,指出只有「中華民國」這個稱號才是最好最恰當的國號,是獨一無二的最佳選擇。為新生的國家尋求文化和傳統意義上的支撐,顯示其合法性和正統性。


北 峰

北峰海拔1614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北得名。北峰四面懸絕,上冠景雲,下通地脈,巍然獨秀,有若雲台,因此又名雲台峰。唐李白《西嶽雲台歌送丹丘子》詩曾寫到:「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雲作台。」

峰北臨白雲峰,東近量掌山,上通東西南三峰,下接溝幢峽危道,峰頭是由幾組巨石拼接,渾然天成。絕頂處有平台,原建有倚雲亭,現留有遺址,是南望華山三峰和蒼龍嶺的好地方。峰腰樹木蔥鬱,秀氣充盈,是攀登華山絕頂途中理想的休息場所,1996年開通的登山纜車上站,即在峰之東壁。

峰上景觀頗多,有影響的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仙油貢、神土崖、倚雲亭、老君掛犁處、鐵牛台、白雲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點均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西 峰

西峰海拔2082.6米,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西得名。又因峰巔有巨石形狀好似蓮花瓣,古代文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芙蓉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也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李白詩中有「石作蓮花雲作台」句,也當指此石。

西峰為一塊完整巨石,渾然天成。西北絕崖千丈,似刀削鋸截,其陡峭巍峨、陽剛挺拔之勢是華山山形之代表,因此古人常把華山叫蓮花山。


南 峰

南峰海拔2154.9米,是華山最高主峰,也是五嶽最高峰,古人尊稱它是「華山元首」。登上南峰絕頂,頓感天近咫尺,星斗可摘。舉目環視,但見群山起伏,蒼蒼莽莽,黃河渭水如絲如縷,漠漠平原如帛如綿,盡收眼底。

峰南側是千丈絕壁,直立如削,下臨一斷層深壑,同三公山、三鳳山隔絕。南峰由一峰二頂組成,東側一頂叫松檜峰,西側一頂叫落雁峰,也有說南峰由三頂組成,把落雁峰之西的孝子峰也算在其內。這樣一來,落雁峰最高居中,松檜峰居東,孝子峰居西,整體形象一把圈椅,三個峰頂恰似一尊面北而坐的巨人。


東 峰

東峰海拔2096.2米,是華山主峰之一,因位置居東得名。峰頂有一平台,居高臨險,視野開闊,是著名的觀日出的地方,人稱朝陽台,東峰也因之被稱為朝陽峰。東峰由一主三仆四個峰頭組成,朝陽台所在的峰頭最高,玉女峰在西,石樓峰居東,博台偏南,賓主有序,各呈千秋。古人稱華山三峰,指的是東西南三峰,玉女峰則是東峰的一個組成部分。今人將玉女峰稱為中峰,使其亦作為華山主峰單獨存在。

古時稱登東峰道路艱險,《三才圖會》記述說:山崗如削出的一面坡,高數十丈,上面僅鑿了幾個足窩,兩邊又無樹枝藤蔓可以攀援,登峰的人只有爬在崗石上,腳手並用才能到達峰巔。今已開闢並拓寬幾條登峰台階路,遊人可安全到達。


中 峰

中峰2037.8米,居東、西、南三峰中央,華山主峰之一。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峰又被稱為玉女峰。中峰多數景觀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如明星玉女崖、玉女洞、玉女石馬、玉女洗頭盤等。玉女祠建在峰頭,傳說當年秦穆公追尋女兒來到華山,一無所獲,絕望只好建祠紀念。祠內原供有玉女石尊一尊,另有龍床及鳳冠霞帔等物,後全毀於天災人禍。今祠為後人重建,玉女塑像為1983年重塑,其姿容端莊清麗,古樸嚴謹。

峰上還有石龜躡、無根樹、捨身樹等景觀,與其相關的傳聞都妙趣橫生,從不同角度豐富了中峰的內涵,增添了中峰的神奇與美麗。


金 鎖 關

金鎖關是建在三峰口的一座城樓般石拱門,是經五雲峰通往東西南峰的咽喉要道,鎖關後則無路可通。杜甫《望岳》詩中「箭栝通天有一門」就是指的這裡。道家認為,華岳為仙鄉神府,只有過了通天門,才算進入仙境。所以有「過了金鎖關,另是一重天的」的民謠。

金鎖關北接五雲峰,南控華山主峰,東西兩側壑深千丈,關前僅有一米完的台階石徑。環周古松蒼翠,奇石林立,常有祥雲環繞,風光非常迤麗。


蒼 龍 嶺

蒼龍嶺是華山著名險道之一,位於救苦台南、五雲峰下,從北峰望此嶺,體青背黑,如蒼龍騰空,故稱蒼龍嶺。蒼龍嶺長達1500米,徑寬不足1米,中突旁殺,兩旁深淵不可見底,松頭競發,出沒於蒼煙之中,令人心驚目眩,不敢俯視。這裡山坡陡峭,坡度達45°,極為險峻。



隋唐以前,蒼龍嶺既無階又無欄,《水經注》里記述,行人走到這個地方,要行在嶺口的廟中向神禱告,求神賜雲,使兩側雲與嶺平,以便人望不見嶺兩邊的深淵。儘管如此,行人還不敢站著行走,而是騎在嶺上,一寸寸往前移動,因此,人稱又稱蒼龍嶺為搦嶺。直到唐末,嶺脊兩側始設石欄矮牆,也才有了少量的石登石窩。

到了明清時期,隨著朝廷對華山神祭祀次數增多,整修華山道路有了大的舉動,明清時期,該嶺開始修建台階,蒼龍嶺有了250級石階。因此民間有清朝乾隆年間陝西巡撫畢沅開鑿蒼龍嶺的故事。故事說畢沅讓石工鑿嶺時,長安城裡下了三天血雨,原來蒼龍嶺是條活龍,被畢大人鑿死了。據說從此華山斷了龍脈,鍾靈的仙氣也被放走,過去每三年必出一仙,此後每六十年才出一仙。

民國年間,嶺上石階增到350級。解放後人民政府對蒼龍嶺險道幾次拓修,護欄逐年加固,石階增至530餘級。為了使旅遊旺季不再於嶺上發生擁塞現象,華山管理局於1998年春又在蒼龍嶺東飛魚嶺開鑿登山復道以保證遊人安全上下。



長空棧道

長空棧道位於南天門外,是華山著名險道之首。也是大家青睞的華山網紅景點。棧道分三段:南天門石坊至朝元洞西,路依崖鑿出,長20米,寬二尺許,為上段。折而下,崖隙橫貫鐵棍,形如凌空懸梯,遊人須挽索逐級而下,稱之「雞下架」,是為中段。再西折為下段,築路者在峭壁上鑿出石孔,楔進石樁,石樁之間架木椽三根,遊人至此,須面壁貼腹,腳踏木椽橫向移動前行。

長空棧道是華山險道中的險中之險。古往今來,歷險探勝者絡繹不絕,其中不乏文士名流,多有記述傳世。明代「後七子」之一的李攀龍《太華山記》記述:「出南天門向西就是棧道,棧雖有銅柱鐵索攔護,然闊不盈尺。行二十餘丈方至盡頭。下折為井,高約三丈,旁出復為棧。」


千 尺 幢

千尺幢是登華山的一段著名的險道,開鑿在懸崖峭壁上,直立千仞,氣象森然,被許多人視為畏途。像千尺幢這樣的登山道路,只有華山才有,華山也因為有了這樣的路才有了「奇」「險」的景色,奇與險成為華山特別突出的景觀特色。其它山嶽也有險境,但都被掩埋在了雄或者秀等特色中,不像華山的險這般令人驚心動魄,這般讓人心潮澎湃。

登臨千尺幢,體驗的是一種心神的刺激,在刺激中享受不同於平常心的快樂,在履險賞險的過程中尋找心靈與自然的契合。

當年國民黨韓子佩殘旅兵守華山時,他曾經拄著拐杖在千尺幢上口的鐵蓋上敲得山響,囂張地叫嚷:誰也別想越過這道天塹。他放心大膽地帶著老婆去蓮花峰的翠雲宮去睡大覺,殊不料解放軍偵察小分隊從更加艱險的北峰背坡攀援而上,打他個措手不及,讓韓子佩瞪大眼睛也想不通。對於偵察兵來說,險是天然的,但只要做到心中無險,就能把艱險變為通途。千尺幢當年的那個鐵蓋不知流落到了何方,但英勇的偵察兵那種頑強的戰鬥意志和精神永遠留在了華山,所謂「峭壁刻戰史」。


百 尺 峽

過千尺幢就是百尺峽。說千尺幢艱險,是每個爬華山的人都能體驗得到的,而百尺峽就不是那樣的險要了。但當你上了百尺峽以後,眼前的一幕會讓人產生驚訝和不安。原來,在兩壁夾縫處有一塊懸石,似落非落的樣子,上面寫著「驚心石」三個字。人須從石下穿過,讓人不由得擔心它的穩定性來,許多人產生畏葸不前的情緒來。待鼓足勇氣從石頭下走過去,回頭一看,又有「平心石」三個字在石頭上,才知是庸人自擾,虛驚一場。



鷂子翻身

鷂子翻身位於華山東峰,是通往下棋亭的必由之路,為華山著名的險道之一。鷂子翻身是通往東峰下棋亭的必經之路,鑿於倒懸的絕壁上,往下看只見鐵索垂直凌空,不見路徑,遊人須身體貼壁、雙手緊抓鐵索,用腳尖探尋石窩,交替而下,其中幾步須像鷂子一樣左右翻轉身體才能通過,因此得名鷂子翻身。


華夏之根


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華山腳下生息,華山腳下的橫陣、龍窩遺址是典型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有「中國考古界拓荒者」之稱的古史學家、考古學家徐旭生(1888年—1976年),在其著作《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論述:「華夏集團發祥於今陝西省的黃土原上,在有史以前已經漸漸地順著黃河兩岸散布於中國的北方及中部的一部分地方。」而徐旭生的觀點和同時代的歷史學家蒙文通、傅斯年不謀而合,「足以證明所得各條並非一人的私見。」

華山孕育了中華民族,締造了中華文明。華夏之根在華山,民族之源在華山。


縱疫情未散,不擋向美之心。

待疫情結束,華山和你來一場美麗的邂逅!

來源:華山網旅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kCOD3EBnkjnB-0zPbOh.html



南湖的春天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