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或直播平台通過虛擬的網絡傳遞給未成年人很多浮誇的信息,比如光鮮亮麗、富有多金和瀟洒不羈等形象。網紅主播不停地收到粉絲的言語膜拜和金錢供奉,很容易讓未成年人產生紙醉金迷的扭曲體驗,沉迷網絡,迷失自我。
崇拜的主播竟然是騙子
「8000元錢是你用的嗎?」面對爸爸的質問,小孫支支吾吾不敢回答,怯生生地說「朋友一會兒就還給我了」。當再次登錄微信、支付寶、直播平台等尋找那個「朋友」時,發現早已不見蹤影。小孫爸爸果斷選擇了報警。
原來,六年級的小孫當時迷戀上了網絡遊戲,由於裝備低級,技藝又不佳,逐漸對遊戲中遇到的劉某某崇拜不已,得知劉某某在快手、YY等平台直播,心嚮往之,經常趁父母去上班或入睡後,登錄某直播平台觀看劉某某直播玩遊戲,並時常給劉某某刷禮物,崇拜逐漸升級,加了微信、支付寶好友,成為劉某某一枚忠實鐵粉。但是,年幼的小孫不知道,他崇拜的主播擁有30多萬粉絲,螢幕上那麼年輕帥氣、文質彬彬。實際上,劉某某早已深陷網絡賭博泥沼,急需金錢去不斷撈本,留心粉絲們的快手帳號,發現大部分都是13歲左右的未成年人,心生歹念,打算以支付寶換錢為由詐騙粉絲的錢。
劉某某看到小孫總是給自己刷的禮物不便宜,認為小孫經濟條件應該不錯,就將其列為詐騙目標,謊稱自己遇到急事,需要微信支付,但是自己的錢都在支付寶內,轉進微信很麻煩,希望小孫微信轉帳給自己,自己再通過支付寶轉帳給小孫,成功後,會送給小孫一個遊戲「皮膚」。雖然已是凌晨,可想想主播送自己禮物,小孫很興奮,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很快將自己的微信零錢2000餘元轉給劉某某。劉某某則把小孫支付寶帳號、頭像保存下來,複製支付寶名字,用某軟體製作五個虛假的支付寶轉帳記錄,發送給小孫,並告知小孫2000元錢不夠。小孫為了獲得主播的賞識,不斷向劉某某發送200元紅包,還登錄父親的微信加了劉某某為好友,又繼續給劉某某發紅包,約6000多元,這時已經下午四五點鐘了,收到銀行扣款信息的小孫父親電話質問小孫時,小孫還矢口否認,擔心被父親發現會耽誤劉某某的「正事」。
直到晚上父親回家質問時,小孫支付寶也沒有實際收到劉某某的任何支付款項,才覺得自己可能被騙了,向父親袒露事實經過。被騙後,小孫一直很苦惱,一方面是崇拜了那麼久的主播是那麼英俊帥氣又技藝精湛,竟然騙了自己。況且自己關注了主播那麼久,刷了那麼多禮物,內心很受傷。另一方面是自己家庭經濟拮据,被騙的8000元錢是家裡不小的經濟損失。小孫覺得對不起父母,又擔心父母會沒收自己的手機,從此不能玩遊戲、聊天、看直播了,生活索然無味。
未檢工作不能僅就案辦案
小孫父親非常氣憤,平時夫妻二人都要工作,無暇顧及孩子的學習、生活,苦於學校老師總是網上布置作業或在班級群內溝通孩子學校表現等,不得已才給孩子購買手機,沒想到,小孫竟然迷戀上網絡遊戲和直播平台,不能自拔。聽了小孫父親的傾訴和無奈,檢察官詢問了小孫被騙後的思想、行為變化,徵得小孫父母的同意,聯繫心理諮詢師、學校老師、小孫父母開了一個視頻家長會,首先分析小孫沉迷遊戲、直播的原因是希望被關愛,同時父母還要多關注小孫的行為,多談心了解小孫的內心變化等,可以利用休息、吃飯等共處時間加強親子交流。其次,分析家庭監管誤區,父母忙於工作並不足以導致孩子沉迷遊戲、直播,家長可以通過卸載、設置等技術手段,隔斷小孫與遊戲、直播平台聯繫,分析網絡遊戲、直播平台等對青少年的危害,在小孫內心建立一道「防火牆」。最後,督促學校老師與小孫父母加強溝通,並商定孩子用手機的時間。
起訴前,再次聯繫小孫父親時,他表示非常感謝檢察機關的用心,現在小孫已經刪除遊戲、直播平台帳號,卸載APP,不再迷戀遊戲、直播,使用手機後放到指定位置,並及時告知父母使用時間、用途。
檢察官寄語
最高人民檢察院張軍檢察長說「孩子的事是天大的事」、「未成年人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這項工作怎麼強調都不過分」。隨著網絡迅速發展和生活節奏加快,未成年人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不同往日。司法實踐中,父母忙於工作無暇顧及未成年子女的學習、生活,僅提供物質保障,難以掌握孩子的思想動態、人際交往等成長問題,導致很多孩子因沉迷於網絡遊戲、直播而成為涉案少年。我們未檢人絕不能局限於就案辦案,一定要多些耐心,從心理支持、親職教育、釋法說理等方面做些有益嘗試,正向引領涉案少年陽光成長,也體現檢察機關對國家和民族發展的擔當。
來源:徐州市泉山區檢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