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今年七十歲
父親今年七十了,與共和國同歲。從出生起,父親的生活軌跡便隨著新中國的成長不斷前行。
父親的成長,伴隨著南陵的解放、改造
父親出生於南陵一個普通家庭。南陵土地肥沃,產糧豐富,自古即有「蕪湖米市,南陵糧倉」之稱,隨之米糧業也十分興盛。解放前,為了逃避抓壯丁,爺爺帶著奶奶從老家工山逃到縣城討生活,先在一家麵坊做長工,後來憑著做面的手藝,兩人在西門口開了一家小小的麵坊,一頭老牛,一枚算盤,幾經艱辛,終於在縣城得以立足。
1949年4月1日,父親在西門口呱呱落地,二十餘天后,南陵解放。由於家庭貧困,幼兒患病得不到及時醫治,奶奶之前生育了幾個子女,大多都夭折了,只有姑姑一人生存下來。南陵的解放伴隨著父親的出生,給這個家庭帶來了新的生機和希望,長輩給新生的父親取乳名「南山」,寓意長命百歲、久久常青。
父親七歲啟蒙,入學即展示出「天賦秉異、聰慧過人」的一面,這讓長輩們十分欣喜。在父親上學受教的同時,這個家庭也在適應時代發展,開始自身的變革。此時,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爺爺奶奶積極響應號召,將家庭小麵坊的全部資產,入股南陵縣城關麵粉業合作小組,1956年,正式從個體手工業主轉變成社會主義合作小組的一員。
家人的離去,讓父親立志成為一名醫生
然而,每個家庭總是痛苦與坎坷、成功與失敗,幸福與傷心共存。新中國初期,醫療資源有限,爺爺不幸患上疾病,飽受折磨,自此身體每況愈下,於1958年去世。奶奶一個人帶著父親姐弟,生活變得艱難,好在之前入了合作小組做工,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
爺爺的離世,讓年幼的父親第一次感受到人在疾病面前的渺小,也許正因如此,父親對未來的職業有了初步的構想。1962年,父親以全縣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南陵中學初中部,父親至今還記得,當年的第一名,後就職北京大學。由於家庭貧困,父親姐弟很早就放棄了考大學的打算,選擇了不需要學費的中技學校。1965年初中畢業後,父親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蕪湖衛校,立志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生。
畢業到農村去,父親的足跡遍布老區公社
1965年,我國的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廣大農村還沒有徹底改變缺醫少藥的落後面貌,為此,6月26日,毛主席作出「六·二六」指示, 提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在這種精神下,1968年12月,父親從蕪湖衛校畢業後,和班上其他50餘名學生一起被分配到全省各地農村,父親去的地方是革命老區-金寨,他光榮地成為了投身廣大農村的醫務人員之一。那天,不滿二十歲的父親穿著洗的發白的棉布衣,來到金寨縣衛生領導小組,小組人員一紙介紹信,把父親指派到雙河區黃龍公社。父親問清路後,一個人從縣城走到渡船碼頭坐船,下船後又步行五十公里,這才到達了黃龍公社,第一個月核發工資29.5元。自此,父親開始了農村「赤腳醫生」,現在也叫「全科醫生」的職業生涯。
金寨地處山區,據父親回憶,那時的公社衛生所,只有父親是受過正規醫療教育的醫生,幾乎每天,父親都會被遠近的農民叫去出診,從感冒發燒到婦女生孩子,從公社附近村落到深山裡獨戶人家,父親的診療足跡遍布公社轄區。父親還記得,一天黃昏,他正在看書,一個中年男人急匆匆來到衛生所,一個勁地叫父親「快!快!快!」父親二話不說,背起診療箱就跟著出發了。走著走著,天色如濃墨盡染,周圍變得黑暗寂靜,男人提著一盞煤油燈在前面引路。說引路,其實根本沒有路,父親行徑在一人多深的草叢裡,就著昏暗的燈光,不停用雙手把雜草扒開得已艱難邁步。憑著感覺,父親知曉這是在上山,但在黑暗中完全失去了方向感。就這樣走了幾個小時,終於來到一戶人家。原來這戶人家的老人突然肚子疼痛難忍,父親檢查後確定為膽絞痛,並著手診療,隨著時間的流逝,當病人止痛睡去,清晨的第一縷陽光折射出來鋪滿大地,父親走出房子,這才發現自己正站在一座高山的山頭上,四面群山環繞,連綿不斷。
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父親的愛好變得多姿多彩
父親生性耿直,從不懂假令辭色,不了解他的人會覺得他不好相處,小時候我也覺得父親太過嚴厲,直到自己成為母親,才懂得父親內心的豐富多彩,遇到興趣相投的人,父親會滔滔不絕,興致勃勃。父親興趣愛好廣泛,學習勁頭十足,早在蕪湖衛校學習時,父親就是廣播站的播音員,使用唱針式的唱片機和音樂建立起心靈溝通。工作以後,隨著經濟基礎的增強,父親也在不斷擴大自己的愛好範圍。從金寨調回南陵鄉鎮衛生院不久,他在一個市裡下放醫生家裡,學會了使用縫紉機做衣服。當每月工資增長到40元左右的時候,他從一個下放學生手裡,用一個月的工資購買了一架南京產的二手小提琴,硬是跟著廣播拉會了一手好琴。
當改革的春風吹滿中國大地時,母親從集體企業出來開店單幹,成了改革開放「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父親被落實全民身份的國家政策,調到縣醫院工作。慢慢地,日子好起來,我家進入了電器時代,從「三角」牌電飯煲、「水仙」牌洗衣機,再到「海鷗」牌照相機、「SONY」彩電……
父親愛好變得更加廣泛,從攝影、電路、機械到摩托車、小汽車等等,各類工具器材一應俱全,還記得小時候我也很愛看書,然而家裡最多的就是父親訂閱的《無線電》等我看不懂的雜誌,翻開來滿眼的電路圖,讓我對學理科產生了深深的童年「陰影」。家裡大到電視機、洗衣機,小到電吹風、搖控器,損壞了都是由父親維修,修補房屋、做木工活,父親也是手到擒來。直到今天,父親都是網購零件自己修理汽車。細細想來,父親簡直是全能型人才,而對他來說,這些真的只是他的興趣愛好,足以讓我們晚輩汗顏,或許,這樣的父親,正是勤勞好學的南陵老一輩人的縮影。
如今,父親七十歲了,早在十多年前,他就退了休。父親全身心地投入到他的退休生活中,公園拉拉二胡、唱唱「全民K歌」、沒事爬爬山,有空拍拍照,和孫子逗逗趣,父親過上了悠閒自得的生活。飯後茶餘,經常會聽到他在感慨:日子是越來越好了,很多以前不敢想的都成了現實,這證明時代在發展,國家在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