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公眾號浪潮工作室(ID:WelleStudio163)
中國的美食是出了名的,中國人喜好吃也是出了名的。可惜愛吃的中國人有著不那麼健康的胃,中國人還創造了一個特別的形容詞——十病九胃。
為了解決胃的問題,我們中國人還開發了各種養胃的美食,比如:豬肚雞湯、蘿蔔餅、南瓜粥……
其實,有這個想法的人更多的是受到了食療養生觀念的影響,但是實際上很多種胃病都和一種細菌——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可以說食療的方式,對於去除幽門螺桿菌起不到任何作用。
我們很多有關養胃的常識可能是錯的。
胃不好是否會發展為胃癌
很多人覺得,偶爾的胃不舒服並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實際上,某些類型的胃病和胃癌有著密切的聯繫,胃病從來不是一件小事。
2006年12月3日,南京市民冬季腌制晾曬的蘿蔔青菜等鹹菜。腌制酸菜蘿蔔是中國的傳統,腌制後的食物容易保存,味道也好,就是對胃不好
根據中國癌症流行病發病數據,預估2015年中國約有68萬人被診斷出胃癌,胃癌一直是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高居第二的惡性腫瘤,每年約有50萬人死於胃癌[2]。
一項對於胃癌的風險因素的研究發現,長期的胃部炎症和胃癌的發病有著明顯的相關性[1]。
比較常見的就是慢性胃炎,從病情的發展過程來看,從胃炎到胃癌要經過這樣幾個過程: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黏膜腸上皮化生(簡稱腸化生)、異型增生。從這幾個生僻的疾病名詞中,我們不難看出,從胃部炎症到胃癌是存在發展過程的,在此期間,我們是有機會預防胃癌的。
在和胃癌有關的胃病中,比慢性胃炎更危險的是胃潰瘍。
一個針對胃潰瘍入院治療患者的追蹤調查發現,患者在入院治療後頭兩年內查出胃癌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在50歲以下患者 。比如,一個不到50歲的胃潰瘍患者,兩年隨訪期間被檢查出患胃癌的風險,是69歲以上的患者的10倍[4]。
所以,如果出現胃病,千萬不要當作小事。
周傳雄因胃潰瘍暴瘦,那麼什麼樣的人容易出現胃病呢?從流行病的數據來看,幽門螺桿菌(HP)感染與胃病發病的相關性最強[1]。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細菌,隨著年齡的增長,感染幽門螺桿菌的比例就越高。
幽門螺桿菌可以先在口腔感染,然後逐漸到胃裡安營紮寨。那些個人衛生習慣比較差、飲食環境不衛生、有咬手指習慣的人群都是幽門螺桿菌的目標受眾 [6]。在中國,有55%左右的人都攜帶幽門螺桿菌[7]。
眾多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還和胃癌的發病有關。不過不見得每個攜帶幽門螺桿菌的人都要根治幽門螺桿菌的,目前的研究認為,幽門螺桿菌的某些菌株危害性更大,跟胃癌的相關性更強,確診是胃病且發現了幽門螺桿菌感染,才是強烈推薦遵醫囑徹底根治。
此外,我們身邊那些類風濕性疾病的患者、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是胃病的高風險人群。他們需要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治療自身疾病,在胃病的相關性風險因素中,長期服用非甾體類藥物居於第二位。
2017年10月27日,重慶。103歲老人李隆民的手指因為風濕變形。風濕患者可能會服用非甾體類藥物,但是服藥一定要按照醫囑,否則會對胃粘膜有損害
非甾體類藥物例如保泰松、阿司匹林、對乙醯氨基酚等,主要用來治療類風濕性疾病、骨關節炎、心血管疾病,但這類藥物有一個明顯的副作用,對上消化道粘膜(包括胃粘膜)有損害作用,所以長期使用的人群,胃病風險也會增加[3]。
我們知道的養胃方式可能是錯的
有了胃病,但是還沒有痛到要去治療的程度,在很多人的認知里,都會選擇調養一下,養養胃。
在搜尋引擎上只要輸入「養胃」兩字,你往往能看見各種「治療」、養胃的偏方。出現頻率最多的就是各種養胃的食物,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粥、茶、特定的蔬菜水果、麵條。
但這些方法大多未必可靠。
就拿最具代表性的「喝粥養胃」這個說法來分析。粥的特點是易消化,不會給胃增加負擔。但是引發胃病的主要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長期服用非甾體類消炎藥、長期精神緊張、工作壓力大。
這樣一分析,結果就很明了了,喝粥對於治療胃病並沒有什麼幫助。
2015年4月27日,加德滿都,在家園被毀後,成千上萬的兒童在首都加德滿都露營,缺乏安全的飲用水和衛生設施。若是無法保證飲食衛生安全,兒童感染幽門螺旋菌的機率會大大增加
不只是粥,目前還沒有足夠的研究證據以及數量案例,證明有什麼食物能夠殺死幽門螺桿菌。就連大家以為有殺菌功效的大蒜也不行。有一個實驗對比了口服大蒜提取物和抗生素治療胃癌的效果,結果證明,真正能夠有效殺死幽門螺桿菌的是抗生素治療[8]。
對於養胃,你一定還經常聽到一個飲食建議,就是少吃多餐。
如果有人因為疾病,沒有胃口,為了保證營養而少吃多餐,那是無奈之舉。但是對於健康的人,並不建議這樣做。
為什麼呢?因為引發胃炎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胃酸。人吃了東西後,會分泌出胃酸,如果少吃多餐,意味著胃酸會多次分泌,但由於食物太少,每次都會有多餘的胃酸。胃酸本來是為了更好消化食物,但是如果過多,就會對胃黏膜造成損傷,更容易誘發胃炎。 你說這是養胃還是損胃呢?
2018年6月19日,廣西南寧,炎熱的夏天,中山路美食街的吃貨正在品嘗美食。半夜看著球賽吃著小龍蝦,真是人生一大快事,然而,不過不規律的飲食,容易增加胃炎的風險
還有不少人喜歡使用中藥養胃,覺得有著幾千年歷史的中藥,應該很安全。
在不少養胃中(成)藥里,都含有馬兜鈴酸。比如:胃福顆粒的成分里有馬兜鈴,胃降逆膠囊里有天仙藤,保胃膠囊、復方胃痛膠囊里有硃砂蓮。
這些藥用植物,都屬於馬兜鈴植物,都含有馬兜鈴酸,區別只是含量的多少。
目前馬兜鈴酸的致癌性已經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定,長期服用馬兜鈴酸,還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腎病。
前人在發明這些藥方的時候,還不知道馬兜鈴酸的致癌性,也根本沒有注意到引發腎病的副作用。如今這些問題都很清楚了,你還會盲目地因為養胃,讓自己吃進去這些有害的東西嗎?
總之,要養胃,食療效果不行,少食多餐也不行,到底該怎麼養胃呢?我們不如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去剖析。
從對胃癌風險的調查來看,胃病家族史、飲酒、吸煙、高鹽飲食、燙食、飲食不規律等,都能增加胃癌的風險。
當地時間2014年12月7日,越南河內,當地舉行一年一度的啤酒節,成千上萬的啤酒愛好者參加活動免費喝酒。啤酒免費雖然好,喝多了卻容易引發胃病
真正的「養胃」,其實應該是在生活中避免一些不良習慣。
一項針對日本的調查發現,那些日常飲食中以腌制食品為伴的人,胃癌的風險可以增加到60%,甚至,那些口味偏鹹的人,胃癌的風險也會增加30%[9]。
很顯然,對這些人來說,真正能養胃的,不是去尋找什麼神奇的食物,而是簡簡單單地放下手中的鹹菜。
如果是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又有胃病,那就需要進行治療。長期的臨床試驗表明,對幽門螺桿菌的標準三聯治療,可以降低胃癌的發病率。
對於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人來說,飲食中增加新鮮水果和蔬菜的比例,也可以減少胃癌的發病率[10]。
2019年4月11日,市民在河北石家莊新樂市一家超市選購水果。多吃蔬菜水果可以補充人體所需的維生素,減少胃癌的發病率
防癌治癌,需要做減法而不是加法;最好方法,是預防癌症的發生;如果沒能預防,那最好是在早期檢查出來,及時治療。
最糟糕的,是迷信那些沒啥用的操作,把小病「養」成了大病。
為什麼我們會經常陷入一些知識誤區?因為我們之前所接受的教育、平時所接觸到的資訊給我們畫了一個框,我們不知道如何去獲取正確的信息,如果我們不去拓寬我們的知識面, 那我們的思維就永遠局限在這個框里。
從保持身體健康這個話題來說,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習慣是我們的健康殺手。
參考文獻:
[1] Rugge, M., Genta, R. M., Di Mario, F., El-Omar, E. M., El-Serag, H. B., Fassan, M., ... & Graham, D. Y. (2017). Gastric cancer as preventable disease.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5(12), 1833-1843.
[2] Chen W, Zheng R, Baade PD, Zhang S, Zeng H, et al. (2016) Cancer statistics in China, 2015. CA Cancer J Clin 66:115-132.
[3] Xia B, Xia HHX, Ma CW, Wong KW, Fung FMY, et al. (2005)Trends in the prevalenc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and Helicobacter pyloriinfection in family physician-referred uninvestigated dyspeptic patients inHong Kong.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2:243-249.
[4] Hansson L-E, Nyrén O, Hsing AW, Bergström R, Josefsson S, et al. (1996) The Risk of Stomach Cancer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or Duodenal Ulcer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35:242-249.
[5] van Noord C, Dieleman JP, van Herpen G, Verhamme KSturkenboom MC (2010) Domperidone and ventricular arrhythmia or sudden cardiac death: a population-based case-control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 Drug Saf 33:1003-1014.
[6] Ding Z, Zhao S, Gong S, Li Z, Mao M, et al. (2015)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in asymptomatic Chinese children: a p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population-based study. Aliment Pharmacol Ther 42:1019-1026.
[7] Hooi JKY, Lai WY, Ng WK, Suen MMY, Underwood FE, et al. (2017) Global Prevalenc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Gastroenterology 153:420-429.
[8] Ma JL, Zhang L, Brown LM, Li JY, Shen L, et al. (2012) Fifteen-year effect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garlic, and vitamin treatments on gastric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J Natl Cancer Inst 104:488-492.
[9] Umesawa M, Iso H, Fujino Y, Kikuchi S, Tamakoshi A, et al. (2016) Salty Food Preference and Intake and Risk of Gastric Cancer: The JACC Study. J Epidemiol 26:92-97.
[10] Wang T, Cai H, Sasazuki S, Tsugane S, Zheng W, et al. (2017) Fruit and vegetable consumption, Helicobacter pylori antibodies, and gastric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in China, Japan, and Korea. Int J Cancer 140:591-599.
[11] Cancer.org. (2019). Lifetime Risk of Developing or Dying From Cancer. [online] Available at: https://www.cancer.org/cancer/cancer-basics/lifetime-probability-of-developing-or-dying-from-cancer.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