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以暴制暴"更悲哀的是「該管不管」——與《人民日報》商榷

2019-10-17     三水三心

​比"以暴制暴"更悲哀的是「該管不管」——評《人民日報》「該管必管」不是「以暴制暴」

近日,安徽一學校當眾砸毀學生手機,引發廣泛關注。在重重的輿論壓力之下,該校校長表示,只要家長要求賠,就願意賠償。

在網絡上,不少人對學校的做法叫好,也有一些媒體認為這是「以暴制暴」。《人民日報》就轉髮長安觀察微信公號評論文章,認為「公開砸、水桶卸等做法顯然就過於野蠻」(見下圖)。

毫無疑問,在理想的狀態下,我們的教育,肯定應該是如和風細雨一般的溫柔,是愛心編制的白色裙裾,那麼明亮,那麼美麗,如夢如幻,讓所有的學生如痴如迷——所謂的「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但稍有教育經驗的人都知道,事實上,那是不可能的——蘇霍姆林斯基說「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完整的世界」,這句話,說的是每個孩子都有個性,教育需要針對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但既然有個性,那麼,有的就能夠接受教育,有的需要多次教育,而必然還有難以教育甚至屢教不改的學生存在!

我認識很多教育專家,他們在做講座的時候,是童話作家——師生之間那麼和諧、完美;回到現實的工作中,他們才是教師——師生間有矛盾有衝突,有的還很激烈!

就像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看起來那麼美好,事實上,卻無處尋找,只能存在於夢裡一樣!

所以,這一篇評論,所謂:

教書育人也是個「精細活」,如何掌握好懲戒與傷害之間的界限,需要學校、老師再多花些心思。即便同一學校、同一班級的學生,也來自完全不同的成長環境,擁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學生,本身更加敏感細膩。同樣的錯誤行為,背後也許是不同原因。就拿沉迷手機來說,有人是玩物喪志,也有孩子是排遣孤獨。也就是說,教育還是應當因人而異,充分了解每一個孩子,進而對症下藥。

誰敢說這樣的描述錯誤——但誰能做到?就問問這篇文章的作者,你能做到?

有本事,到學校去試試!

我從來不贊同「以暴制暴」——暴力的行為,必然在學生的心裡種下暴力的種子,一旦時機成熟,這顆種子,就會長成參天大樹,貽害無窮!

但砸手機的行為,真的就是暴力嗎?

難道,銷毀管制刀具,也是暴力,也是以暴制暴?

有些時候,對於有些孩子,手機,真的就是毒品,甚至,其危害,遠甚於毒品——因為,沉迷手機所造成的精神和心理的傷害,可能遠甚於身體!

請不要對那些因為玩手機而造成嚴重事故的事件,視而不見:有未成年人在手機上看黃色視頻,然後強姦幼女;有沉迷於手機遊戲,要錢不成殺父弒母!

在必要的時候,難道,不應該施以重典?

按照這個邏輯,銷毀毒品,也是「以暴制暴」?

但作為教育工作者,作為家長,我更清楚的是,「該管不管」,遠比「以暴制暴」更讓人悲哀!

當下,我們的教育,早被那些「半拉子們」弄得不知所措:

遲到罰站一下,要被拘傳到派出所,因為涉嫌體罰!

語氣嚴厲一點,要被認為對學生不溫和!

溫和一點,又要被人質疑缺少管理能力!

就連布置個作業,也要被人說三道四:

全班布置一樣,有人說是不因材施教;

分層布置作業,又會被人認為是歧視學生!

按照這些邏輯,我們的教師,不管你做什麼,不做什麼,都會被人批判——以至於當要賦予教師懲戒權的是時候,我們的教師,已經不敢接受了!

長此以往,教師管還是不管?

不願管,是教師職業道德缺失;可不敢管呢?誰之過?

難道,真的要等到「該管不管」的時候,我們又開始亡羊補牢?

孔子云:「政寬則民慢,慢則糾之以猛。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左傳·召公二十年》)主席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看看那些評論吧,群眾,心裡還是有一桿秤!

我想,目的正確,確實不代表方式正確。但在方式沒有大的方向性錯誤的時候,我們那些「肉食者」,還是免開尊口的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eCA-G0BMH2_cNUgyYC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