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員建議高考取消英語,顧明遠、張連仲兩位教授表示反對

2021-03-08     鄭勇的自媒體

原標題:委員建議高考取消英語,顧明遠、張連仲兩位教授表示反對

關於高考的話題總是牽動億萬人心。2021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英語等外語課程在義務教育階段不再設為與語文、數學同等的主課,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一石激起千層浪。

顧明遠:不贊成高考取消英語

著名教育家、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表示,在當前國際化、全球化的社會,外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不贊成高考取消外語科目,外語不能退出高考。但高考外語科目採取社會化考試、等級考試等新方案,一年多考,是完全必要的。

2012年國家教育考試指導委員會成立,顧明遠是首屆24位委員之一。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提出探索外語等科目社會化考試一年多考,如今時隔8年,顧明遠仍表示,他完全贊成。

「我完全贊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講到的高考改革內容。不是讓外語退出高考,而是應該用等級而非分數作為測試標準。學生可以進行社會多次考試,獲得水平等級。高校錄取新生時,可以根據專業的需要制定外語等級的要求。這樣就不至於分分計較,也不會因外語一科成績而損害學生的總成績。」

「90分和91分有什麼兩樣啊?但考試成績出來,一分之差可以排隊排一操場。」顧明遠舉例說,「比如考古專業、古文化相關的專業,有四級就可以了,對外語有要求的專業可能就需要六級。」

對許進提出的降低外語在教育、考試中地位的建議,顧明遠不贊成。「我覺得外語還是需要的。現在是國際化、全球化的社會,國際交往很頻繁。我們看農村裡頭農家樂,外賓來了也得講幾句外語。我覺得外語還是不能退出高考,高考取消外語我不贊成。」

許進認為,英語學習耗費了學生和家長大量的精力。在顧明遠看來,由於漢語語系與英語等外語科目語種有較大差異,中國人學習英語等外語比較困難,「但還是很需要的。」

顧明遠指出,初高中階段英語學習占用時間較多的問題,也要和其他問題聯繫起來看。「我們要因材施教,儘早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專業志向。有了志向就可以進行選擇了,如果選古代史、考古之類專業,外語上就可以少花一點時間。高考有個指揮棒的作用,應該把考試跟學生的專業、愛好都聯繫起來。」

事實上,「高考取消英語」早不是新鮮的話題。近年來,不斷有人大聲疾呼,提出類似見解,這其中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也有教育名家、教育部前發言人、網紅教授,幾乎都是教育領域的「大咖」和專業人士,每次都引發熱議。

已是91歲高齡的顧明遠說:「現在學生的外語水平比過去好多了。過去的學生外語普遍不好,有很多專業非常優秀的,經常被卡在外語上,錄取不了。高考外語要改革,還是應該從專業的要求來考慮。」

張連仲:全球化時代,英語教育更應加強

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研製組兼修訂組核心專家張連仲表示,外語能力是現代社會人的基本素養之一,英語教育應加強,小學開設英語課程也是明智之舉。同時,張連仲也坦承,外語教學和學習有其特殊性,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研究改進教學和評價,提升所有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和能力塑造。

「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是明智之舉」

「每年兩會上,英語這門外語和基礎教育英語教學問題幾乎都受到特殊關注,令我們這些從事此工作的老師和研究者感到光榮和壓力。」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張連仲表示。

對於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的必修課地位的建議,張連仲持不同看法,他不認為英語在一定時期內會成為選修。

張連仲表示,外語是全球化時代人類交往需要的重要工具,各個國家都需要了解不同國家和文化,外語能力也是國家競爭力和發言權的重要標誌。與此同時,基礎外語教育承擔著提升全民外語能力、培養高端外語人才的重要任務。

21世紀初,教育部決定自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至今已20餘年。張連仲在研究中發現,我國20年來的小學英語教學讓近億的城鄉孩子開始接觸英語,對開闊學生視野,培養語言應用實踐和學習能力、文化意識、思維訓練,特別是情感發展等起到良好的作用。「這個決策和二十年來的實踐,讓中國在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在國民綜合能力培養的外語能力方面取得先機,有長遠的意義和作用。」

張連仲認為,隨著我國不斷加大開放和國際交往,隨著網絡時代來臨,信息技術和人工智慧翻天覆地地改變著人類生存的時空,外語學習,特別是英語學習的重要性更加明顯,它可以影響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和話語力,「從這個高度看,我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是明智之舉。」

「全球化時代、更加開放的中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是中國對更美好的世界的理念貢獻,更需要我們的年輕人能夠用有效的工具,與世界各國人民交流,介紹中國的文明、觀點和解決方案。」在張連仲看來,我們目前在世界各種場合的交流表達能力還很不夠,外語教育更應加強。

外語不僅是工具,更有其育人價值

據媒體報道,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提到,英語教學課時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但英語只對不到10%的大學畢業生有用,成果應用率低,課程設置不普惠。

張連仲認為,中國的開放會讓更多的中國人在不同場合、跨時空與世界人民直接交流。「這種交流的機會和可能,超越了現在以某種工作的專業需求來計算外語學習是否有用的理解。」張連仲表示,學外語有利於了解世界、學習先進文化、提升新時代民族素養,也有利於每一個公民的自我全面發展和心智健康成長。

與此同時,外語教育改革也一直在推進中。

二十年來,張連仲參與了教育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研製和修改,擔任教育部審定通過的《新標準》高中英語教材副主編,也參與了教育部考試中心公共英語考試系統的研製、教育部國培計劃各類外語教師培訓項目等。

張連仲注意到,全面課改中,基礎教育外語課程體系和課程標準的研製體現了對外語教育認識的進步。「外語教育的育人目的更加明確,通過外語學習,讓學生在語言學習能力、思維能力、文化理解和鑑別、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有體驗、有鍛鍊、有思考、有成長、有堅守。」

張連仲認為,在當今世界飛速變化的時代,各種思想碰撞,國際間不同國家合作與競爭激烈,更需要教育能夠用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武裝下一代,「在介紹外語傳遞的文化和外部世界的同時,讓學生通過比較、欣賞、鑑別、借鑑、評判等學習活動,提升對祖國文化的認知、認同和熱愛,提高在文化語境中平等、理性交流的能力。」

教育焦慮需要全社會的反思

據媒體報道,許進在建議中指出,現在孩子和家長在課外英語培訓方面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費用,為了上重點中學,很多小學生取得了相當於大學英語4級考試或者更高級的英語考試證書。

張連仲坦言,目前各種教育中「內卷」的現象和行為還很嚴重,社會對競爭的理解、對未來發展的焦慮體現在教育上,為應試形成的不符合教育理念的操作和招數仍很普遍,造成各級學生壓力大,影響身心。「這是整體教育和整個社會都應該反思和調整、糾正的。外語教學是其中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張連仲表示,外語教學和學習有其特殊性,因而在學習中,對某些人在某些階段確有挑戰,「對此,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特點,積極面對問題,研究改進教學和評價,提升所有學習者的學習體驗和能力塑造。從這些方面審視,我們的課堂教學效率和效益還有巨大提升空間,日常教學中的測試和應試還有很多明顯問題。教師的語言教育觀、自身語言應用、教學能力都需要不斷提升。」

同時,他也強調,以人為本的教育不是要讓所有人在所有科目的學習上達到同一的狀態和能力。外語學習除了要讓學習者掌握一定的外語交流表達能力,也要有利於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培養敢於嘗試、充滿自信的品格和認識、比較、評價、借鑑的跨文化能力和文化自信。

附:委員建議取消英語中小學主科地位

「為了學英語,學生和家長耗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英語真的有這麼重要嗎?」今年兩會,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建議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的必修課地位。

許進指出,在美國,大學畢業生通常能掌握3萬至5萬個單詞。在我國,掌握4千個單詞就可以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為了上重點中學,很多小學生取得了相當於大學英語4級考試或者更高級的英語考試證書。英語教學課時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但英語只對不到10%的大學畢業生有用。成果應用率低,課程設置不普惠。

許進通過調研發現,現在,翻譯機可以提供包括英語在內多種語言的、衣食住行等領域的、不低於大學英語6級水平的口語翻譯服務,技術十分成熟。智慧手機為大家提供的翻譯軟體,其解決問題的能力高於貫穿義務教育全過程的英語《教學目標》。在人工智慧時代,翻譯職業位居即將被淘汰職業的前10名。

「音樂、體育和美術『三小科』等素質教育課程占比偏低是各級學校面對的實際問題。不再將英語課設置為必修主課,將解決素質教育缺乏課時的問題。學校應該用充足的時間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許進說。

因此,許進建議,改革在義務教育階段由國家投資、全體學生必學英語(外語)的現狀。

「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占比;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許進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e4bMHgB9wjdwRpv4NQ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