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0字作文素材集錦,拯救不會寫作文的你!

2020-09-01     啟達初中

原標題:8000字作文素材集錦,拯救不會寫作文的你!

有很多同學都說在平時的時間裡幾乎沒有時間去涉獵課外書,更別說積累作文素材了,所以每次寫作文就那幾個反覆用,素材不新穎有時候甚至不契合主題,所以作文分數也不出彩。

今天高考君為大家準備了高分作文的素材集錦!為了方便大家直接用,每段素材都標明了適用主題,並且字數總結在150字左右,可以在作文中直接用作論據哦!

01

毅力/堅持

話題:「成功來自勤奮」「學習成就天才」

素材: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勤奮好學,他的藝術水平達到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著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北京所有的舊書攤也未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本書。時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18天都跑到圖書館去抄書。一部10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侯寶林正是憑著「個達目的不罷休」的堅強毅力,才成為一代相聲藝術宗師的。

分析:語言大師候寶林以他的行動告訴我們這樣的道理:要想成就一番事業,一要勤奮好學,二要持之以恆。

無腿飛行將軍

素材:蘇聯衛國戰爭期間,阿列克謝·梅列西耶夫的飛機被擊落,他在雙腿受傷、凍壞的情況下爬行了18個晝夜,最後回到自己的陣地。雙腿截肢後,他經過鍛鍊,重又駕駛殲擊機作戰。他很重視人的體育積極性,這種積極性對健康和精狀態都是不可缺少的。他從童年時代起就喜歡運動,喜歡划船,踢過足球,當過守門員。他停飛後每天早晨拚命鍛鍊,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預防感冒。

分析:對於一個雙腿截肢後又重回駕駛室的人來說,那絕對是一個奇蹟。奇蹟的發生需要一個支撐點,那就是毅力。

話題:「真正的殘廢」「毅力」

名言:

只有經歷地獄般的磨練,才能煉出創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過血的手指,才能彈出世間的絕唱。 ——泰戈爾

話題:「挫折與成功」「堅守與放棄」

02

積累的作用

話題:「讀書與作文」「積累的重要」

巴金背書素材:

著名作家巴金十二三歲時,就背會幾部書了,其中包括《古文觀止》。後來他談到自己的散文創作時說:「現在有200多篇文章儲蓄在我的腦子裡面了。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地研究過,但是這麼具體的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謂『文章』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可以使我明白文章並非神秘不可思議,它也是有條有理、順著我們思路連上來的。」

分析:「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不要奇怪為什麼看書多的人文章就是高人一等,巴金老人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

03

教育的意義/素質教育

話題:「觀察與思考」「素質教育」

泰國普吉島流傳著一個女孩的故事。當海嘯來臨之際,10歲的英國女孩蒂利首先發現了海天交匯之處的白色巨浪,她一下聯想到地理課本上關於巨浪的知識——就在聖誕節前,她還在思考老師布置的關於巨浪的討論題目。意識到災難即將降臨的她,立即說服了父母,並和他們一起動員海灘上的遊客撤離。當百餘名遊客剛剛抵達高地時,海嘯便無情地吞沒了這片海灘。

分析:蒂利角度:知識如何才能轉化為行動,並產生力量;

感謝蒂利的父母角度:充分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意見,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予以壓制

04

樂觀/對生活態度

話題:「學會克制」「習慣」

把最壞的日子捱過去

凡·高在成為畫家之前,曾到一個礦區當牧師。有一次他和工人一起下井,在升降機里,他陷在巨大的恐懼之中。顫巍巍的鐵索嘎嘎作響,箱板在左右搖晃,所有的人都默不作聲,聽憑這機器把他們運進一個深不見底的黑洞,這是一種進地獄的感覺。事後,凡·高問一個神態自若的老工人:「你們是不是習慣了,不再感到恐懼了?」這位坐了幾十年升降機的老工人答道:「不,我們永遠不習慣,永遠感到害怕,只不過我們學會了克制。」

分析:有些生活,你永遠也不會習慣,但只要你活著,這樣的日子你還得一天一天過下去,所以你就得學會克制,學會忍耐面對日子,把最壞的都捱過去,剩下的也就是好的了。

05

生態保護

話題:「奇蹟」「成功與堅持」

牛玉琴的「綠色奇蹟」

1993年的一天,聯合國糧食組織將「拉奧博士獎」鄭重授予中國的一位農村婦女牛玉琴,這一年只有三個人獲此殊榮。1995年,中國評出十大傑出女性,牛玉琴名列前茅。

陝北農民牛玉琴的丈夫張加旺於1983年承包了一片沙荒地,決心將其變為綠洲。不久他因癌症死去,牛玉琴便帶著三個兒子繼續苦幹。他們付出難以想像的艱難,終於使1.7萬畝沙荒地披上了綠裝。成功後,她又遵照丈夫遺願,拿出第一筆收入7000元,蓋起一座小學。她從丈夫與自己名字中各取一字,分別命名為「加玉林場」與「旺琴小學」。她的行為感動了一位港商,這位港商悄悄留下5.5萬元贊助這所小學改建校舍,卻沒有留下名字。人們稱頌牛玉琴創造的是「綠色奇蹟」。

分析:牛玉琴的事跡向人們證明了人類改變生存現狀的決心和成果。奇蹟的產生,沒有艱苦卓絕的付出是不可能的。

06

社會治理/政治思路

話題:「為官與為民」「關於權力的看法」

拉縴縣令何易於

唐人孫樵寫過一篇《書何易於》的文章。說的是:四川有一太守,喜遊山玩水。一日,他泛舟宜昌縣時,因船大水小,屢屢擱淺,便令縣裡派農夫拉縴。無意間,這太守發現縴夫中有一白面書生 ,就問是何人,那人答道:「下官是宜昌縣令何易於,因春耕時節,農夫忙甚,抽人不易,故下官也來充一名縴夫。」太守聽了,羞愧難當。

何易於平日勤政愛民,窮苦百姓無錢辦喪事,他拿奉銀贈與;見到老弱病殘等來官倉完糧,每每邀之進餐;自己的隨從,不過兩三人。因此,三年內把宜昌治理得「獄無系民,民不知役」。

孫樵在《書何易於》中說,何雖「不得志與生時,必將傳名於死後。」果然,《新唐書》把他作為廉吏為之立了傳。

分析:做官僅僅代表必須為老百姓辦更多的事,承擔更大的責任;;而不是凌駕於人民之上。明白了這個道理,在老百姓需要的時候,就會有更多的「縣令」像何易於一樣為民「拉縴」。

07

珍惜時間

話題:「對生命的態度」「珍惜時間」

俄國著名地理學家奧勃魯契夫把每個工作日分成「三天」。第一天是從早晨到下午兩點,他認為是最寶貴的時間,用來安排重要的工作。第二天是一下午兩點至晚上六點,在這段時間裡他認為做較輕鬆的工作為宜。如寫書評或各種筆記等。第三天是從晚上六點到夜裡十二點,用來參加會議、看書。他說,這是等於把自己的生命延長了。

美國夏威夷島上學生們上課時,總是先背誦一段祈禱詞:今天已經和你在一起,但很快會過去,明天就要到來,也會消逝。抓緊時間吧,一生只有三天。

分析:以上兩則材料的核心都是要珍惜時間把一天的時間合理分配,對時間要有緊迫感,從某種意義上講,珍惜時間就意味著延長我們的生命。

08

熱愛理想

話題:「對事業的執著」「生命的意義」

「用生命做一次試驗」

巴斯德,19世紀法國著名微生物學家。他在進行科學研究時,把科學的發展看得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一次,一艘停靠在波爾多的輪船上發現了黃熱病人,巴斯德聞訊後立即趕往那裡,希望發現引發這種烈性傳染病的病菌,有人問他:「你難道不怕危險?」巴斯德毫不猶豫地回答:「這有什麼要緊?生命處在危險的境地.這才是真正的生命。為了能使其他人活得更好,我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做一次試驗。」當他來到港口時,檢疫人員堅持不讓他上船。巴斯德懇求說:「請寬恕一個學者追求科學的熱情吧!」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檢疫人員。正是靠與這種執著的精神,巴斯德才在傳染病研究上取得了驚人的科學成就。

分析:對科學的執著超過了對生命的熱愛——正是因為有巴斯德這種奮不顧身的精神,才有了今日醫學的繁榮景象。

09

治學態度

話題:「探索與追求」「勤奮與學問」

治學三境界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談到了治學經驗,他說:「古今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一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推件』此第二境也。『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在《文學小言》一文中,王國維又把這三種境界說成「三種之階級」。並說:「未有不閱第一第二階級而能遽躋第三階級者,文學亦然,此有文學上之天才者,所以又需莫大之修養也。」王國維所引詞句第一為晏殊《蝶戀花》,第二為柳永《蝶戀花》,第三為辛棄疾《青玉案·元夕》。

分析:第一境界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者首先應該登高望遠,鳥瞰路徑,了解概貌,「望盡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說:做學問成大事業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經過一番辛勤勞動的過程,「為伊消得人憔悴」,就是說要像渴望戀人那樣,廢寢忘食,孜孜不倦,人瘦帶寬也不後悔;第三境界是說:經過反覆追尋、研究,最終取得了成功。

10

個人與集體

話題:「教育的目的」「個人與集體」

日本的「菠菜原則」

日本人飯桌上是少不了菠菜的,他們甚至把一種企業組織原則稱為「菠菜原則」。這個原則由三個基本點組成,即「報告」、「聯絡」、「溝通」。「「菠菜原則」是日本企業的基本原則,任何一個雇員,從部長到社長,無一例外都需執行這條原則。所謂報告,就是把自己工作的進展狀況隨時通知同事,比如出差回到公司,一定要將所見所聞彙報;外出的收穫,一定要讓全體同事分享。聯絡,就是把自己目前遇到的問題通知有關同事,如上班路上遇到堵車可能遲到,你得打電話告訴同事你何時能到公司。溝通,是工作遇到問題時,一定要找同事或上司諮詢,以集體智慧予以解決。

「菠菜原則」說的就是個人與組織之間的協調性原則。日本的這種原則是其教育體系與教育思想的產物。在日本人的觀念中,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精英,而是培養能夠適應嚴酷集體生活的有協調性的人。這種教育貫穿著一個基本點,即培養合格的國民。這種國民具有共同的教養、共同的信念。

分析:個人生活在社會中,那麼,個人就應該與整個社會融洽相處。這樣全體國民才有共同的向心力,這就是日本的教育特點。

11

對待歷史態度

話題:「正視歷史」「勇氣」「歷史與現實

勃蘭特下跪和日本的無賴

德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給許多國家的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波蘭犧牲了600萬人,中國則是3500萬人。

1970年IZ月12日,德國總理勃蘭特訪問波蘭,他在給無名烈士墓和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獻花圈時,竟當著成千上萬人的面,撲通一聲跪倒在地,舉世為之感動。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本的某些政治家不願正視歷史。 1995年6月,日本眾議院通過的《不戰決議》中,連最起碼的道歉與侵略都不提,僅僅表示對所謂「可能採取了的」「類似侵略的行動」進行所謂的反省。就這樣一個不合格的「決議」,在日本眾議院511名議員中只有230人投贊成票;有的人甚至胡說什麼所有亞洲國家都「託了這場戰爭的福」。這種無恥的行徑值得世人警惕。

分析:面對同一段歷史,德國勇於認錯而贏得了國際上的尊重。反觀日本,不但沒有認識自己的罪行,而且還企圖篡改歷史教科書,以此來掩蓋自己所犯下的罪行。其結果只能是孤立於國際社會,受到國際社會的唾罵!

12

質變/量變

「禿頭論證」

哲學上有「禿頭論證」的理論,它含有這樣的問題:少一根頭髮能否造成一個禿頭——回答說不能。再少一根怎麼樣——回答說還是不行。這個問題一直重複下去,到後來,回答卻是已成為禿頭了,而這在一開始是遭到否定的。

成為禿頭的界限是頭髮一萬根?一百根?十根?一根?一根也沒有?無法確認。但可以肯定的是,當頭髮還剩下一百根,十根時,人們早已毫不遲疑地公認其為禿頭了。突變是在人們不知不覺的漸變中發生的,當你驚覺時,事物的性質早巳走到了反面。

我們的環境變化也是如此。森林正在減少,能在曠野見到零星的樹木卻再也見不到森林的情景即將發生;動物正在消亡,能在動物園中見到獅虎豹象卻再也見不到野獸的情景悄然來臨;空氣、水質正在惡化,臭氧層空洞正在擴大……

也許,在21世紀20、或50、或80年代,地球人驀然回首,才體味到生活已萬事全非。

13

自信

「自我暗示實驗」

1960年,哈佛大學的羅森塔爾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學校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新學年開始時,羅森塔爾博士讓校長把三位教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根據你們過去的教學表現,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因此,我們特意挑選了100名全校最聰明的學生組成三個班讓你們教,這些學生的智商比其他的孩子都高,希望你們能讓他們取得更好的成績。」三位老師高興地表示一定盡力。校長又叮囑他們,對待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樣,不要讓孩子或孩子的家長知道他們是被特意挑選出來的,老師們都答應了。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學生成績果然排在整個學區的前列。這時,校長告訴了老師們真相:這些學生並不是被刻意選出的最優秀的學生,只不過是隨機抽取的最普通的學生。老師們沒想到會是這樣,都認為自己的教學水平確實高。這時校長文告訴了他們另一個真相,那就是,他們也不是被特意挑選出的全校最優秀的教師,也不過是隨機抽出的普通老師罷了。

這個結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這三位老師都認為自己是最優秀的,並且學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對教學工作充滿了信心,工作自然非常賣力氣,結果肯定非常好了。

在做任何事情以前,如果能夠充分肯定自我,就等於已經成功了一半。當你面對挑戰時,你不妨告訴自己:我就是最優秀和最聰明的。

14

教育方式

話題:「呵護夢想」

多年以前的一個晚上,有個年輕的母親正在廚房裡洗碗,她才幾歲的小兒子獨自在灑滿月光的後院玩耍。年輕的母親不斷聽到兒子蹦蹦跳跳的聲音,感到很奇怪,便大聲問他在幹什麼。天真無邪的兒子也大聲回答:「媽媽,我想要跳到月球上去!」這位母親並沒有像其他的父母一樣責怪兒子不好好學習,只知道瞎想!而是說:「好啊!不過一定要記得回來呀!」

這個小孩長大以後真的「跳」到月球上去了,他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美國太空人尼爾·阿姆斯特朗。他登上月球的時間是1969年7月16日。

對於一個未成年卻充滿想像力的孩子,我們永遠都不可能預測他將通過何種方式、何種途徑去實現未來的人生價值,獲取屬於他的成功。我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鼓勵,再鼓勵!只要是積極的、向上的、生動的就去鼓勵,剩下的一切都交還給他自己——讓孩子做孩子的事,他往往能在「不可能」或「不大可能」中找到可以獻身的東西,並能在造福於人類的事業中達到一個光輝的頂點!

15

習慣的作用

習慣主宰人生

亞歷山大帝王圖書館發生火災的時候,館裡所藏圖書被焚燒殆盡,但有一本不很貴重的書得以倖免。有一個能識幾個字的窮人,花了幾個銅板買下了這本書。書本身不是很有意思,但書頁裡面卻藏著一樣非常有趣的東西:一張薄薄的羊皮紙,上面寫著點鐵成金石的秘密。所謂點鐵成金石,是一塊小圓石,能把任何普通的金屬變成純金。小紙片上寫著:這塊奇石在黑海邊可以找到,但是奇石的外觀跟海邊成千上萬的石頭沒什麼兩樣。謎底在於:奇石摸起來是溫的,而普通的石頭摸起來是冰涼的。這個窮人於是變賣了家當,帶著簡單的行囊,露宿於黑海岸邊,開始尋找點鐵成金石。

他知道,如果他把撿起來的冰涼的石頭隨手就扔掉的話,那麼他可能會重複地撿到已經摸過的石頭,而無法辨認真正的奇石。為防止這種情況的發生,每當撿起一塊冰涼的石頭,他就往海里扔。一個月,一年,兩年,三年……他還是沒找到那塊奇石。但是,他不氣餒,繼續撿起石頭,扔石頭……沒完沒了。有一天早上他撿起一塊石頭,一摸,是溫的!他仍然隨手扔到海里,因為他已經養成了往海里扔石頭的習慣。這個扔石頭的動作太具習慣性了,以至於當他夢寐以求、苦苦尋覓的奇石出現時,他仍然習慣地將它扔到海里。

「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的話令人深思。

【啟示】我們身上那些壞的習慣,如果我們不狠下決心下大力氣改掉,它們就很可能會影響我們事業的發展。

16

人生的目標

話題:「目標」

在英國倫敦,一位名叫斯爾曼的殘疾青年,他的一條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縮症,走起路來都很困難,可他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信念,創造了一次又一次令人矚目的壯舉:19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21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22歲時,他登上了吉力馬札羅山;28歲前,他登上了世界上所有著名的高山……

然而,就在他28歲這年的秋天,卻突然在寓所里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有記者了解到,在他11歲時,他的父母在攀登吉力馬札羅山時不幸遭遇雪崩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留給了年幼的斯爾曼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一座接一座地登上世界著名的高山。在遺囑中,父母列舉了一些高山的名單:喜馬拉雅山、吉力馬札羅山、阿爾卑斯山……

年幼的斯爾曼,把父母的遺囑作為他人生奮鬥的目標,當他全部實現這些目標的時候,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無奈和絕望。在他自殺現場,人們看到了斯爾曼留下的痛苦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造了那麼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壯舉,那都是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一種信念。如今,當我攀登了那些高山之後,功成名就的我感到無事可做了,我沒有了新的目標……」

斯爾曼因失去人生的目標,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我想,生命的意義,不僅在於不斷實現人生的目標,更在於不斷提升人生的目標

17

思考的作用

「被斥責的勤奮」

現代原子物理學的奠基者盧瑟福對思考極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爾發現一位學生還在埋頭實驗,便好奇地問:「上午你在幹什麼?」學生回答:「在做實驗。」盧瑟福不禁皺起了眉頭,繼續問:「那晚上呢?」「也在做實驗。」

勤奮的學生本以為能夠得到導師的一番誇獎,沒想到盧瑟福居然大為光火,厲聲斥責:「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實驗,什麼時間用于思考?」勤奮的學生遭到斥責,看似委屈,實際上大師是在傳遍真經啊。很多時候人們寧可讓歲月淹沒在仿佛很有價值的忙碌中,卻極不情願拿出時間進行思考,以至於思維在低水平的層次上徘徊,最終一無所獲。如果說智慧是創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點。

18

創新/智慧

話題:「一加一可以大於二」

一個猶太人如此教導兒子:「我們唯一的財富就是智慧,當別人說1加1等於2的時候,你就應該想到大於2。」

1974年,美國政府為清理給自由女神像翻新而產生的大堆廢料,向社會廣泛招標。但好幾個月過去了,沒有人應標,因為在紐約州,垃圾處理有嚴格規定,弄不好會受到環保組織的起訴。猶太人的兒子當時正在法國旅行,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終止了休假,飛往紐約。看過自由女神像下堆積如山的銅塊、螺絲、和木料後,他一言不發,立即與政府部門簽下了協議。消息傳開後,紐約的許多運輸公司都在偷偷發笑,他的許多同僚也認為廢料回收吃力不討好,能回收的資源價值也實在有限,這一舉動實乃愚蠢之極。當這些人在看笑話的時候,他已經開始組織工人對廢料進行分類。他讓人把廢銅熔化,鑄成小自由女神像,舊木料則加工成底座,廢銅、廢鋁的邊角料則做成紐約廣場的鑰匙,他甚至把從女神像身上掃下來的灰塵都包裝起來,出售給花店。這些廢銅、邊角料、灰塵都以高出它們原來價值的數倍乃至數十倍賣出,且供不應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他讓這堆廢料變成了350萬美金,每磅銅的價格整整翻了1萬倍。商業化的社會永無等式可言,當你抱怨生意難做時,也許有人正在點鈔票而累得氣喘吁吁。這裡面的奧妙在於:你認為1加1等於2,而他則堅持1加1可以大於2。

話題:「寬容」「對待創新的態度」

十英鎊的遺憾

蒸氣機之於世界的作用是劃時代的。有了它,大規模的機器便獲得了強大的動力。正是由於蒸氣機的出現,才導致了大工業時代的開始。

「1789年」,瓦特專利說明書上的這個時間是人們公認的蒸汽時代的元年。然而,這個時間本應該被提前。如果當時能有一位稍許寬容的紳士出現,人類就有可能在1689年便擁有初步實用化的蒸汽機技術。因為在這一年,法國人巴本發明了可以進行演示的蒸汽機。這位謹慎而又貧困的先生虔誠地向英國皇家學會申請區區10英鎊的研究經費,用於改進和完善自己的發明。然而,刻薄的皇家學會認為為一個天真的想法提供資金,簡直是對經費的隨意揮霍,於是提出了一個探索者無法接受的條件:實驗必須保證成功!正是由於寬容精神的缺失,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失去了,失誤甚至錯誤中蘊含著的潛在價值遭到漠視,成功的機會便被無情地剝奪了。

分析:我們的確應該在寬容這個問題上多一些反思。寬容的美德有利於人們的交流和溝通,也有利於價值的體現。

話題:「寬容」「交流與溝通」「培植與扼殺」

19

關於失敗

話題:失敗是最好的指南針

一個探險家出發去北極,最後卻到了南極。當別人問他為什麼時,他說:「我帶的是指南針,找不到北極。」對方說:「怎麼可能呢?南極的對面不就是北極嗎?轉過身就可以了。」成功和失敗本是同一片曠野,它是會令你溺水的深潭,也是能為你解渴的甘泉。誰能一開始便明察秋毫,尋覓到那通往柳暗花明的小徑?必得經歷失敗,把所有不可能的假貨、貌似合理的幻想一一排除,剩下的才會是唯一的正確。當我們在生活中一次次被撞得暈頭轉向、頭破血流的時候,失敗是最好的指南針,以它恆久不變的指針說著錯誤的方向,並提示我們:轉過向去,對面便是成功。

20

轉化思維

話題:「轉換思維天地寬」

在德國,有一個造紙工人在生產紙時,比小心弄錯了配方,生產出了一批不能書寫的廢紙。因而,他被老闆解僱。正在他灰心喪氣、愁眉不展時,他的一位朋友勸他:「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你不妨變換一種思路看看,也許從錯誤中找到有用的東西來。」於是,他發現,這批紙的吸水性能相當好,可以吸幹家庭器具上的水分。接著,他把紙切成小塊,取名「吸水紙」,拿到市場去賣,竟然十分暢銷。後來,他申請了專利,獨家生產吸水紙發了大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c3DSHQBURTf-Dn55-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