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MM媽
女兒MM5歲,曾被鄒小兵確診為中輕度自閉症
2019年8月被鄒小兵評估夠不上診斷標準。
相關文章閱讀:
三進三出鄒小兵診室,女兒從中輕度自閉症到夠不上診斷標準
女兒從中輕度自閉症到基本正常,媽媽是如何干預的?
女兒從中輕度自閉症到基本正常,我堅持以社交為核心!
今天,我想繼續社交的話題,談談我認為的社交干預的幾大核心能力——社交動機、模仿、非口語(如眼神,表情,肢體動作的理解)、社會參照能力、情感分享、共同注意力,以及在干預中非常重要的主動性。
1
非口語能力
日常溝通有一半通過非口語
社交動機和模仿能力是大家比較熟悉的,這裡就不贅述了,直接從非口語能力開始。
非口語包括眼神、表情、動作等,據統計,日常溝通信息有一半都是通過非口語傳遞。
每一個孩子都會經歷非口語階段:無口語的兒童使用非口語表達意圖,並促使大腦理解和發展語言;有口語的兒童則終身需要非口語來確認、澄清、分享信息等。
這裡給大家看一個2歲孩子的視頻。
點擊連結觀看:https://v.qq.com/x/page/h3020u3x8hh.html
視頻中的孩子並沒有展現出很強的語言能力,但是我們絕不會認為他是譜系兒童。因為他用肢體語言配合僅有的一兩個單詞,表達出強烈的溝通意圖,別人能很清晰地解讀他的意思,也很容易明白他聽得懂別人說的話。
同樣的2歲譜系孩子,經過教導,有部分完全可以實現更長的句子長度,但是我們反而會覺得句子長度更長的孩子是譜系孩子,因為他們語言可能會更刻意、僵化。
非語言能力中的眼神,是自閉症干預的一大難點。
有部分專家主張包容譜系兒童的眼神問題,認為譜系兒童使用眼神交流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提出可以讓孩子看鼻子等部位。
MM也經過逃避眼神的階段,我也諮詢過幾位業內專家,我比較認可的看法是:有的自閉症孩子逃避眼神,是並不知道這時候需要用眼神去實現其應有功能,如確認、分享、澄清、意會;有些孩子逃避眼神,是因為眼神其實已經涵蓋了很多社交信息,他們並不擅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很多時機都可以幫助孩子學習使用眼神交流,舉個家長提問的例子。
家長問:
昨晚孩子出門上課,從出門到電梯間一直說著自己感興趣的事,一直沒有意識到自己沒按電梯(我故意不按),期間鄰居還出門看了一次電梯(鄰居孫女會坐電梯上來),孩子依舊沒有反應。
於是我提醒他,「是不是忘了什麼事?」他說沒有,我接著問,「你不覺得我們要遲到了嗎,為什麼還不走?」他說電梯沒有上來,我繼續問為什麼沒上來,他才意識到沒按電梯。
我當時的反應:
媽媽可以用很驚恐、很著急的聲音吸引孩子的目光,孩子注意力在我們身上時,我們的眼神看向電梯按鍵。
當孩子意會了,按了按鈕,我們要立馬滿意地回應。如果孩子沒注意到,我們可以添加一些提示,「糟了,電梯怎麼回事,我要遲到了!」如果孩子眼神不穩定,沒有跟著我們眼神走,就退一步用手指指示。
這些都是情景中的非口語動作,可以很好地鍛鍊孩子的眼神交流及意會能力。
2
社會參照能力
融入集體的基礎與捷徑
社會參照能力指的是一個人面對陌生情境時,從他人身上獲得詮釋情境的信息,以決定下一步的行動。例如,一個不懂中文的外國學生在中國課堂上,老師說起立,他雖然聽不懂,但通過觀察別人,他也知道要站起來。
這個能力非常依賴孩子主動觀察學習的能力以及對人的關注,這也是孩子進入集體環境融合的基礎。
普通兒童在幼兒園也非常調皮好動,但老師下達的指令,即使他們沒聽見,也知道跟著其他小朋友做,因為他們有觀察學習能力。
但我們在自閉症孩子的個訓中,往往沒有注重這些基本能力的培養,孩子也無法將這些能力遷移到集體環境中。
很多機構的小組課常常犯一個錯誤——輔助老師或家長坐在孩子身後,不斷地提醒、催促孩子做什麼。他們重視的是孩子「是否做了」、「是否做對」這樣一個結果,而非觀察能力的培養。
漸漸地,孩子就會形成固定思維,過分依賴身後的提醒與確認,沒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更沒有自信覺得自己可以做什麼。
在課堂上,一個孩子的能力可能不足以讓他獨立跟隨老師,但如果他有參照學習的能力,他就可以通過觀察其他小朋友的舉動,完成老師的指令,觀察小朋友沒結果時,他還可以求助於老師,這完全可以支撐他在集體環境中獨立學習。
3
情感分享能力
負面情緒提前給策略,正面情緒多連結
情感分享在譜系兒童的干預中也非常重要,我們常說一個譜系孩子與普通孩子很大的區別在於那份靈動自然,即使一個能力很好的、規則意識很強的譜系孩子,我們也常常覺得機械、木訥,這其中缺少的就是背後的情緒、情感。
譜系孩子天生對情感的感知和識別滯後,他們解讀自己的情緒都有困難,何論解讀他人的情緒,去表達愛、關心、同理?
持續的社交挫敗下,譜系孩子大量習得性無助,變得敏感膽小,沒有自信,更別提炫耀、展示。對於一些負面的情緒,如嫉妒、仇恨,他們往往更容易體會到,比如媽媽抱了別的孩子,他們也許表現出憤怒、自傷、崩潰、打人,但他們卻不會對媽媽說,「媽媽來抱我,不要抱別人。」
在MM的成長過程中,我無數次地幫她梳理、命名她的情緒,負面的,如「MM傷心了」、「打不開好著急」、「我傷心了」,並教授策略「媽媽快幫我打開」、「我們一起想辦法」。
這裡要注意的是,負面的情緒教學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是在情況發生前就已經給孩子正確的、成功的策略。比如,我們知道孩子會因為擠不開牙膏,打不開蓋子發脾氣,我們可以在孩子挑戰這些困難的前一刻就提醒孩子,「我最喜歡會找媽媽幫忙的孩子哦。」
下一秒孩子可能就知道要求助,如果他們忘記了,家長感覺到孩子積攢的負能量快爆發時,也要趕緊提醒他們求助。
這時候及時出手,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並毫不吝嗇地誇讚他們遇到困難求助他人的策略,可以幫助孩子積累正向的體驗,並且他們會覺得這事原來可以這樣做,很簡單,我很棒,媽媽總誇獎我。
如果沒有前因控制,等孩子因為打不開蓋子而發脾氣時,同樣需要做這些,包括後續還要針對這個事件做一些視頻示範、社交繪本、遊戲劇情重演等。這些東西需要一遍遍地給孩子灌輸,因為學會這些社交策略並穩定發揮,對他們來說非常困難。
正面的情緒也需要幫孩子不斷在情境中連結,比如每次孩子享受到快樂時幫他們旁白,「好開心啊!」,「好想再玩一次!」,「這個真好吃啊!」……大量累積、共享美好的情感體驗,有助於孩子提升分享能力。
在MM的遊戲教學中,有時候老師會刻意說,數到10我們就要結束嘍!
1,2,3,4…10,MM就會體會到焦急的情緒,有些情緒苗頭出來,老師會刻意旁白,「別數了,我快急死了」讓她體會情緒,幫她做情感連結並教會她應對的方法。
直到現在,MM做錯事後,我也會在她情緒不會爆的情況下,去笑話她,讓她體會羞恥的情感,也就是鄒教授說的知榮辱。
4
共同注意力
引出初階分享能力是第一步
共同注意力指的是兒童與他人協調視覺性注意力的過程。
譜系孩子常常在別人分享眼神,手指指示時,不知應該順著別人的手指或眼神去關注,也常常不會通過語言、手指指示或眼神告訴別人自己關注的人或事物,不知道回頭確認別人有沒有關注到自己所說的事物。
這個障礙既影響孩子的分享能力發展,也影響孩子在集體融合的效果。
當孩子進入集體環境,比如在課堂上,孩子需要能夠將注意力牢牢放在主講人身上,並隨著主講人的注意力隨時靈活切換。到了戶外課程,如體能課、早操,因為沒有辦法像教室一樣體現出結構化的環境限制,周圍事物對孩子影響更大,孩子需要有一定的動作計劃能力,專注於主課老師的指令與動作。
主動發起的共同注意力需要孩子有初階的分享能力,而分享涵蓋分享情緒、意圖等等。因此,穩定共同注意力是孩子提升社交能力、融入集體融合的大前提。
如何引出初階的分享能力?我們可以從孩子感興趣的事物入手。
孩子專注於感興趣的事物時,我們可以描述、誇讚同樣或同類東西,孩子會注意到你與他們感受相同。情感濃烈時,孩子可能會主動向你提起他們注意到的事物,而家長也可以指出同樣或同類東西,以不斷引發孩子的被動關注。
當孩子向你提起感興趣的事物,就是分享的開端。每次孩子向你分享又不知道眼神需要朝向你的時候,你可以調換你的物理位置,即走到孩子面前,讓孩子知道到,他們分享這樣一件有趣的事,是對著你這個人的。
當有一天,你沒有做回應時,他們也能注意到並回頭看你,就是在人-物兩者之間切換了。這時,你伸出手,邊回應邊指他們感興趣的物,就是一個完整的人-物-人注意力訓練。
特別提醒,除了ADHD患者,大多數譜系兒童的注意力、安坐、跟隨問題,並不是注意力出了問題,究其根源還是社交障礙,所以市面上大多數注意力訓練,如感統運動,舒特爾方格等,對自閉症兒童注意力效果不大。
5
主動性
被忽視的重點,但培養起來並不難
主動性在自閉症兒童的干預和生活中,往往是被忽視的問題。
很多家長在訓練眼神,都會要求孩子「看我,看著人講話」,日常生活中也常對孩子採取拷問模式「你去哪裡了」、「你吃了什麼」、「老師說了什麼」……
社交干預中,我們希望孩子有主動的眼神,會主動關注人,有主動的情感情緒表達,這些都是以主動性為基礎。具備獨立的行為表現,孩子將來才有可能把學到的技能泛化出來。
自閉症孩子本身的特質決定了他們希望具備控制權和把控環境,長期的限制可能會導致情緒行為問題。
很多家長都恐慌孩子青春期的到來,常常擔心孩子小時候的不規範行為,長大後發展為嚴重的情緒和行為問題。但很多家長都沒有意識到,情緒穩定靠疏導而不是壓制,行為規範靠大量穩固行為的建立以及孩子體會到正確行為的好處,而非管理和懲罰。
如何培養主動性?
1. 動機的建立
孩子為什麼不主動?一是孩子沒興趣,二是孩子做不到,三是家長和機構可能將孩子訓練得不會主動了。
主動性動機的建立,家長需要努力做個有趣的引導者,儘量用易於激發孩子動機、貼合孩子興趣的方式教學,在教學和生活中,重在強調孩子努力的過程,而非結果。
2. 給孩子大量的成功體驗和塑造自信
有些家長反映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弱,輸贏意識太強,這之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家長/老師過於注重孩子的技能培訓,過於擔心孩子能不能展示所學技能,以至於孩子沒有信心,也不知道可以通過努力和大量的練習得到好的結果。
因此,家長在教授新技能時,給孩子帶去成功的體驗和自信是很重要的教學策略。
如,賽跑時調控好輸贏比例,即使孩子輸了,也要誇獎孩子剛才很努力,下次跑快點就能贏。並且在下一局讓孩子明白,努力跑快點,真的可以贏。孩子學會這個策略(跑快就可能贏)之後,可以適當增加孩子輸的次數,讓孩子最終能接受正常的輸贏比例。
當孩子在各種遊戲中,不斷體會到即便輸了,自己也有各種策略去解決問題時,他們就被培養出了內在驅動力,即有自信,敢於挑戰,敢於放棄,能看到自己的閃光點。
我們都學過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在社交中,孩子因為自身障礙無法處理社交問題,從而表現出逃避,甚至負面行為。但家長重視培養自信和成功感的孩子,在社交交往中,漸漸地也可以嶄露出不同的狀態和氣質。
3.拒絕事事包辦
家長對孩子的包辦思維,也損害孩子的主動性。孩子渴了,想自己倒水喝,但家長擔心燙著,就制止了孩子,自己替他們倒水。孩子起床穿衣、出門穿鞋,家長為了趕時間,也幫他們做了……
日復一日,孩子形成了慣性思維,經驗告訴他們不能動,家長不允許,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件件小事累積到一定程度,漸漸就塑造了一個被動型的孩子。
但到了幼兒園這種集體環境,1個老師面對幾十個同學,很多程序都需要自己來完成,喝水、上廁所、洗手、排隊……自閉症孩子如果沒有足夠好的參照能力,又沒有培養出主動意識,常常就表現出不跟隨,不聽從集體指令,到處亂跑等行為,招來老師的投訴。
在集體環境中,我們首先要強調的就是孩子的主動,即他們具備的能力能不能在集體環境中表現出來。對於他們缺乏的能力,家長和老師慢慢培養。這樣,孩子的集體生活才能越來越輕鬆。
4.輔助要恰當,給予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
我們在教導一個目標時,常常急於輔助和提醒孩子,而沒有給孩子獨立思考和反應的時間。
語言教學中,有一個教學方法叫旁白,有些家長和老師幾乎時時刻刻都在旁白和輔助孩子說每一句話,導致孩子養成了不用思考,只需要複製耳邊聲音的習慣,抑制了孩子主動思考的能力。
雖然在干預中,輔助一定要及時,因為挫敗容易激發孩子的情緒並累積孩子的錯誤體驗,但是過度輔助,並不利於孩子獨立思維的培養。
在MM干預初期,我也常常直接旁白和給語言輔助,但到了後期,我會儘可能為孩子創造能激發她能力的情境,給予她踮踮腳就可以達到的社交目標,讓她自由發揮,觀察她能否做到,並從最小的輔助開始,再考慮是否要增加輔助力度。
比如,等地鐵時,我會裝作很著急,「糟糕了,地鐵開走了!」多次提醒她,讓她知道我的著急和失望,我在等待她的回應。當她確實不知道這種情況需要安慰時,我才會輔助她說「我們可以等下一趟。」
又比如,我讚美她「你衣服很好看!」時,會看著她,努力讓她明白,我在等她說什麼。
如果她實在不知道怎麼說,我會指指我自己,指一指衣服,她可能終於憋出一句,「你的衣服也好看!」
那麼我會很自然地誇獎,「對呀,我的衣服有漂亮的小花、圓點,謝謝你!」(教她可以這樣具體的夸)還把她抱起來晃幾圈(前庭遊戲),強化她我喜歡這樣的社交行為。
這樣自然的教學,比起明確地替她回應「謝謝,你的衣服也好看」要好得多。經過思考而說出的東西,會深深刻印在孩子的腦海中,她下一次對別人的誇獎,也可能自發地泛化,學會誇獎別人的衣服有什麼,很好看。
除了理念方法
還有更多乾貨
請看下篇
《心理支持篇》
整理 | 春桃 編輯 | 噹噹
圖|花瓣網 內容顧問 | 孫旭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aUlEnAB3uTiws8KsXs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