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衝擊與中國應對

2020-03-25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較大影響,在各級黨委、政府和防疫機構的共同努力下,疫情管控效果已經顯現。當前,中國已由內控外防轉為主要外控輸入階段,抗「疫」成效得到世界認可。綜合2020年一季度以來各項經濟指標,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難以避免,但總體上已經形成了通過國家應急治理模式創新穩定經濟、發展經濟的有力舉措。現階段,分區分級復工復產等工作有序推進,中國有望實現成功抗「疫」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雙重目標。

  疫情衝擊多個行業領域

  新型冠狀病毒被確定會人傳人後,此次疫情帶來的表層衝擊涉及多個服務行業,尤其是春節期間餐飲、零售、旅遊、交通等服務業損失較大。例如,春節本是中國電影的「賀歲檔」,2019年中國春節假期電影票房將近58億元。但由於疫情來襲,所有的賀歲片臨時取消上映,整個影視行業接近「顆粒無收」。而在餐飲零售和旅遊業,2019年分別實現超過10000億元和5000億元的收入,但今年相關行業損失預估過萬億。若考慮中國全年GDP為100萬億元左右的規模,粗略估算這兩個行業將損失掉總體經濟的1%。據中國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基於病毒傳染性和隱蔽性更強的特點,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運行的衝擊將強於SARS疫情。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兩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3.5%,固定資產投資同比下降24.5%,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下降20.5%。



  然而,上述行業衝擊只是表層的經濟衝擊,更深層次的衝擊來自對外貿易與中國企業內生能力。而第二波衝擊對應的是國內供應鏈,不僅會影響國內企業生產,也將影響全球相應廠商。再就是由於資本市場對疫情發展預期不明朗,疫情對國內周期性行業,如房地產、金融證券等產業帶來不小的衝擊。近期,美股等多個國家股市多次熔斷,也反映出本次疫情對世界經濟的衝擊加劇。

  平衡好經濟發展質量與增速

  嚴峻的疫情迫使中國各地採取了嚴格的防控舉措,從「封城」到封閉小區,從交通限制到區域聯防(屬地防疫控制),都從生產端制約著中國經濟內生髮展。由於許多工廠採取了延長春節假期措施,而「封城」和出行限制也使人們無法按期復工,無疑對就業率和產能帶來影響。另外,在新冠肺炎疫情仍可能持續一定時間的情況下,很多企業難以儘快恢復生產,但人工、租金甚至銀行利息等生產成本仍需按時支付;如果疫情延續的時間較長,很多中小企業將因資金鍊斷裂而面臨破產倒閉。雖然我國正全面推進分區分級復產復工,但疫情防控對經濟內生髮展機制的影響,仍或多或少影響2020年的整體發展態勢。

  換句話說,中國政府要未雨綢繆,在此次疫情有可能導致經濟進一步減速的情況下,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平衡好經濟發展質量和增長速度之間的關係。特別是在服務業受到衝擊、短期內較難全面恢復的前提下,藉助我國已經初具規模的平台經濟優勢,推動工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瞄準其他國家疫情發展的現實需求,大力開展醫療物資生產、加快應急產業供給,這將有利於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產業鏈不斷鏈、有保障、可持續,並為下半年全面重啟服務業奠定基礎。

  在經濟下行中實現逆勢上揚

  回顧2003年的SARS疫情,中國政府採取了果斷有力的防控措施,積極應對並最終度過了這一危機,2003年至2007年也堪稱中國經濟發展的「黃金五年」。如果此次疫情應對得當,那麼短期的經濟下行壓力很容易被消解。不僅如此,中國還可以在應對疫情過程中實現經濟下行時期的逆勢上揚。

  需要警惕的是,當前中國經濟正持續經受增速放緩的壓力,整個經濟系統的槓桿率高企,突發疫情的「黑天鵝」更加劇了經濟下行的壓力;而疫情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的世界性爆發,進一步惡化了中國的外部經濟環境。如果國內消費需求難以在短期內恢復,疊加節後返工延期以及歐美量化寬鬆政策造成的金融穩定壓力,將嚴重影響實體企業復工和營收增長,部分中小型生產和服務企業還可能面臨生存壓力,進而通過債務違約,將資金壓力傳導至銀行體系,系統性金融風險將陡增。為此,中國人民銀行和許多商業銀行已開展線上資金籌劃項目,一些中小企業也應積極尋求與金融機構的新型合作方式,規避疫情的負面衝擊。

  以現有的中國經濟體量,在應對疫情的同時實現經濟發展逆勢上揚,不應當只注重直接損失部分,而應緊緊盯住並防止企業信用風險大面積爆發。中國在內控外防的同時,還要高度重視經濟發展的薄弱環節,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幫助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渡過難關,從而穩定就業,保障民生。例如,央行已宣布投放1.2萬億元人民幣的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資金,確保流動性充足供應,使得銀行體系整體流動性比2019年同期多9000億元。考慮到美聯儲再次推出零利率措施,中國仍需繼續出台一系列定向支持政策,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沖疫情給國內經濟造成的負面影響以及國際金融市場波動引發的外部經濟衝擊。

  從貨幣政策看,央行將通過降低存款準備金、中期和短期的借貸便利以及公開市場操作等一系列措施,提供足夠的流動性,保證經濟穩定運行。同時還可能通過「降准」減輕中小企業融資壓力,而1年期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將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下調,以維持中小企業信貸成本的可持續性。此外,央行會繼續採取一些定向的信貸支持措施,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地區、行業和企業完善差異化優惠金融服務。但也要防止優惠利率、線上融資等金融寬鬆措施被無限制濫用,築牢防範化解金融信用風險的防線。

  從財政政策看,中國目前有較為充足的財政空間,能夠在必要時確保其經濟度過危機。中央政府將更多依靠定向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增長,使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除降低增值稅和個人所得稅以外,還可能在2020年針對部分「開工難」的中小企業進行稅收減免。預計中央政府還將地方政府專項債務的發行規模從2019年的2.15萬億元擴大至3.5萬億元人民幣,以進一步為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資金和土地政策支持。

  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角度,有必要鼓勵、推動地方政府開展經濟發展創新探索,重塑優化中央—地方政府的治理體系。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已在黨中央的統籌部署下基本得到控制,但難點在於,如何依靠央地治理體系快速重啟經濟,構建央地治理體系的平衡機制。各級政府在努力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的同時,還應重視由疫情及其防控引發的、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次生傷害,依託足夠的行政權限和資源支持,根據自身實際,通過加強上下游產銷對接,推動產業鏈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儘量減輕疫情對經濟社會的總體衝擊。此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還暴露出當前國家治理體系的薄弱環節,特別是在應對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時,有必要依法完善中央—地方政府的聯動機制、協調機制、信息機制、執行機制,從而為構建高效能的國家治理體系探尋改善路徑,為實現中國經濟逆勢上揚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系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吳垠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ZidD3EBiuFnsJQV3Nq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