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答疑:我學陳巨來,該從哪兒開始練篆書?

2019-12-15     談藝錄

印友的提問

今天集中回答一位印友的提問,這個問題來自頭條的一位篆刻愛好者,如圖:

(印友的提問)

問題看上去很長,其實問題並不複雜,因為不管是吳昌碩的石鼓文入印,如圖:

(吳昌碩的石鼓風格:虛素)

還是鄧石如的篆書風格,如圖:

(鄧石如的篆書)

或者陳巨來的細朱文,如圖:

(陳巨來的細朱文:梅景書屋)

我們喜歡他們的作品,喜歡的是他們的作品體現出來的審美風格,他們所使用的文字素材都是篆書,這與篆刻的基礎問題——篆書臨摹樣本的選擇和練習以及如何配篆並非緊密對應的關係,真正要提前理解清楚的是印式與篆書種類的對應問題,即:1、古璽格式以大篆為入印文字(今天的文章沒有涉及古璽印式);2、元朱文印式以小篆為入印文字;3、漢印印式以繆篆為入印文字。

明白了對應關係,自然就明白了練習篆書的入手方法,不理解印式,就無法進一步說到風格化傾向。這裡提及的問題,前面講印式與篆書的種類時已經詳細講過,今天只算是細化回憶,或者說是講得更白話一些。

學篆刻,關於篆書的練習,都可以依照下面的方案練習篆書:

小篆是基礎

小篆練習是篆書練習的基礎,我們建議初學篆刻從小篆開始。

篆書是裝飾性極強的字體,其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粗細基本一致,筆畫純以中鋒完成,字內空間基本勻齊,這些基礎特徵在小篆中體現的最為明顯,所以,我們建議從小篆練起。而練習小篆的樣本並不好找,因為真正的秦小篆基本絕跡了(詳見前面的文章),我們只能拿後世的小篆樣本去臨習,比如《嶧山碑》:秦本已不在,現在好一點的本子,就是徐鉉的摹本,如圖:

(《嶧山碑》徐弦摹本)

《嶧山碑》是碑,可能離手寫體有點遠,找不到筆法痕跡,不容易上手,但也不是沒有好處,因為如果真正臨好了《嶧山碑》,小篆的對稱、勻齊等特徵基本就解決了。

容易上手的版本可以找近現代書家的帖本,如王福庵的《說文部首》,如圖:

(王福庵《說文部首》)

帖本的好處在於可以找到何入起筆,何處收筆,如果仔細讀帖,就可以清清楚楚看到。這樣當然好,可是,臨寫這樣的樣本,自然會受王福庵個人風格影響,會略略受其模鑄力影響,但問題並不大,因為如果真正喜歡這個臨本,又臨好了,寫出跟王大師一樣的好字,小篆的問題就解決了。

(筆勢清楚的《說文部首》)

學習漢印要學哪個階段的篆書

寫好了小篆,依然刻不好漢印印式作品,為什麼呢,因為漢印里用的篆書,不是小篆,而是繆篆。二者並不相同。繆篆的樣本,都集中在漢印里,那怎麼練繆篆呢?有兩個入手處:

1、寫相對字形較方的漢篆臨本。比如《袁安碑》《袁敞碑》,這兩個碑基本可以斷定出自一人之手,是漢篆的代表作,如圖:

(《袁安碑》拓片局部)

或者更接近繆篆方正的《祀三公山碑》(大三公山碑),清人評價它「非篆非隸,蓋兼二體而為之」,這實際上正是漢印所用篆書的字體,如圖:

(《祀三公山碑》拓片局部)

2、臨摹漢印。這個我們就不必細說了,因為我們前面說了,要想真正把漢印刻好,臨摹是最好的方法,臨摹的過程,既解決寫的問題,也解決刻的問題。同時,在臨摹的過程中,也要認真記認繆篆體勢的篆書。

(漢印樣本)

如果要抄近道,也不是沒有辦法,就是抄字典,比如《漢印文字征》(現在有售的版本是《增訂漢印文字征》或者《繆篆分韻》《漢印分韻》,也不必全抄,集中解決常用字的繆篆寫法。

(《增訂漢印文字征》內頁)

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記清楚:漢印用的是繆篆,不是小篆。

學習陳巨來的朱文應當學哪個階段的篆書

陳巨來的朱文,一般來說是指的他的細元朱文,我們一定要記得,元朱文使用的素材就是小篆,上面小篆一節,說的是小篆基礎,有了這個基礎(一定要打堅實這個基礎,我們讀陳巨來的相關文字,經常會讀到陳巨來能通寫《說文解字》,或者任撿出一個漢字,他就知道這個字的小篆寫法。要知道,《說文字解》所用的篆書,就是小篆),細朱文印自然就不是問題了,因為元朱文的基本問題就解決了。再回憶一下元朱文的特徵:

元朱文印的特徵是線條勻稱,小篆入印,朱文細線、文字連邊,章法勻整圓潤。

(趙叔孺的元朱文印:「家在西子湖頭」)

刻細朱文最重要的是摳細節。所以,在寫好小篆的基礎上,只要每次刻印,都多寫幾遍印稿,將字法、篆法、章法的細節逐一細摳一遍,多寫幾稿,解決好疏與密,處理好方與圓,好作品慢慢就上手了。

(陳巨來的朱文印「下里巴人」)

今天的這篇文章只略略說了印友提問中提到的漢印與元朱文印式的問題,還遠沒有說到風格,那是進一步風格化的問題。對於初學者來說,談風格還太早,也是奢侈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ZY1C28BMH2_cNUgp-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