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重映,Sir前兩天說過。
評論里還是能看到影迷們對國產科幻的期望。
這事有好有壞。
我們火了劉慈欣,火了《流浪地球》,證明目前在文學和電影兩個領域都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但。
只有劉慈欣,只有《流浪地球》呢?
扎心吧。
別急。
我們還有一群人,在沒那麼多關注的地方,埋著頭,咬著牙,為國產科幻尋找更多可能性。
它叫「國產動畫」。
下一個劉慈欣,下一個《流浪地球》?
不一定。
但Sir希望,他們至少應該被更多人看到。
《吞噬星空》
說實話,Sir一開始並不看好。
國漫+網文+科幻。
這幾個標籤放一起,幾乎很難找到出圈先例。
直到,編輯部里有幾個十幾年的網文老書蟲,有天激動地給Sir安利了一個預告視頻。
不看不知道。
一看臥c。
幾個畫面,挑剔如Sir,胃口也瞬間被吊起來了。
這末日,這特效,真是國產?
再查幕後資料,事情似乎變得更靠譜起來……
同名原著網絡小說,曾在十年前火爆網文界,當時頂流之一。而作者「我吃西紅柿(也叫做番茄)」,更是網絡小說界的大神。
Sir最看中一點:
《吞噬星空》乃當時大熱網文中,少有同時帶有末世、未來、科幻元素的硬核作品。
內核硬了,科幻才能落地。
Sir連擼兩集,體量不算大(一集20分鐘左右)。
坦白說不完美。
但這種「不完美」,卻成為最讓Sir動容的優點。
它是一種溫度。
一種不惜為自己的莽撞買單的熱血。
原著出彩在設定。
末世降臨,人類因一種從天而降的「RR病毒」幾近毀滅。
死亡數字20億,人類文明也全然崩潰。
被病毒感染的生物發生變異,成為怪獸,能力也大大超出人類科技對抗的上限。
全人類孤注一擲,投放上千枚核彈。
結果?
我們大大高估了這最後一手底牌的威力。
怪獸好好的,核彈先把我們自己的文明毀滅。
人類被迫進入地下基地躲避。
可問題是,躲得過去嗎?
怪獸不斷侵襲人類領地的同時,還在不斷「進化」。
第一集,人類跟其中一隻怪獸打了個照面。
你能體會到什麼叫絕望——「黑冠金雕」,羽毛比金剛石還要堅硬,一個擺尾就能滅掉一個人類戰機編隊,妥妥「超綱」生物。
但人也是動物。
RR病毒能催化出各種超綱的怪獸,而被感染的人類,只要不死也能獲得進化,獲得力量,速度等各方面的提升。
進化的最頂端,是「武者」。
他們能與怪獸抗衡,穿上機甲飛行縱橫於新舊世界,幹掉一個個巨獸。
保護人類社會,成為救世主。
就像第一集裡出現的那樣:
這就是《吞噬星空》動畫的背景:一個超級英雄大戰變異怪獸的世界。
而主角,從高中生開始,一步步走向頂尖武者,成為擔負起保衛人類責任的硬漢。
最後愛情事業雙豐收。
等等。
說到底,就是一個換了模式的爽文?
說好的國產科幻未來呢,平平無奇啊?
No,No,No。
Sir再請你看一遍預告。
世界觀的宏大和酷炫的打鬥之外。
Sir看到的,首先是每一幀畫面中媲美影院大片的密度。
預告中的一個仰視鏡頭,展現的是動畫中城市的模樣。
兩秒,全是細節。
美術設計。
擁擠的廣告牌,狹窄的城市街道,逼仄的天際線。
頗有上世紀香港九龍城寨的風格。(九龍城寨也是《攻殼》《銀翼殺手》等賽博朋克的創意來源之一)
攻殼機動隊
更讓Sir驚喜的,是畫面中閃爍的LED燈。
它們不是什麼發光的背景板。
仔細看,它們每一塊都在以隨機的節奏閃爍著。
不論是靜態發光的「華夏記憶」的廣告牌,還是一閃而過的列車,至少出現八處閃爍的霓虹燈。
靜態圖片可能還不太明顯。
來看動圖,3D動畫,能看出城市裡每一條燈管、每一塊螢幕,都有著各自的燈光模式與色彩特效。
一個全景,畫面里的細節Sir數都數不過來。
這便是與故事密度對應的,「鏡頭密度」。
只要用心就能做出來嗎?
不。
要非常,非常,非常用心。
就說動畫里貧民窟的場景。
簡簡單單600*200米的占地面積,動畫師們製作時,要塞進去1.7萬個模型組件,而畫面的整體面數也達到2000萬左右。
看這張製作過程的動圖:
高聳入雲的堆砌房屋,霓虹燈,穿梭其間的列車,以及外部顯露的通風設施……
一個頹廢骯髒危險的貧民窟,背後有多少心血?
這還只是城市一隅。
當視角擴大到主角們生活的整個世界。
就不說什麼飛機大炮了。
僅一花一草,一個黃昏落日……
數字將變得更加恐怖。
核心區10*15公里,整體布置區60*80公里,有1.8萬個模型組件,總面數超過1.2億。
說人話就是,《吞噬星空》動畫在片中的場景構造中花了極大的工夫。
小到一株野草,大到高聳入雲的寫字樓。
目之所及,儘是雕琢。
可別小看這個。
要知道,對細節的打磨是打造沉浸感的絕佳手段。
大片如《流浪地球》,一個蚯蚓乾的設計,就能引起觀眾的好奇。
而北京國貿、上海陸家嘴的廢墟化,更是給末日增添了極強的代入感。
場景設計,只是《吞噬星空》中無數特效製作的一環。
最明顯的提升,在質感。
機甲。
製作團隊不僅給每個派系設計了機甲。
還通過光影,極大增強了機甲材質的質感。
注意預告片里的這個鏡頭:
當閃電發生的時候,場景短暫變成黑白。
並不只是為了耍帥。
而是製作團隊在設計時,有意把機甲的材質設計成對環境光敏感的類型。
還為此搭建了專業的虛擬片場,以檢測機甲材質在不同光線下的效果。
最終呈現的效果?
放一張圖就明白:
注意手臂的光影和質感
雨,光影,痕跡,動作的連貫性……
這些平常不太會被觀眾注意到的細節,卻是任何一部科幻作品構建沉浸感的必備元素。
觀眾對細節的感知力,終究會累積成為口碑。
不論是場景上的雕琢,還是質感上的打磨。
相信每一個喜愛科幻的觀眾都能為《吞噬星空》動畫的這些進步興奮起來。
可不僅僅是為了這部動畫。
為啥?
為了如果有一天,我們對國產科幻的憧憬終於獲得飛翔的機會。
那他們所積攢下來的技術力與經驗,可能就是那副翅膀。
《吞噬星空》的製作方是網文IP影視化的老廠牌,參與的公司,還有《愛死機》的製作經歷。
強強合作,給了國產動畫敢於涉獵科幻題材的信心。
就目前播出的兩集看。
故事還是小白爽文的範疇,人物建模和面部表情還略帶網絡遊戲般的僵硬感。
不得不說,這是面對市場的必然取捨。
不僅對於《吞噬星空》,更是對於命途多舛的國產科幻來說。
大劉曾被稱為是國產科幻的救世主。
前有《三體》,後有《流浪地球》,「劉慈欣作品」幾乎扛起國產科幻所有高光。
困難同樣顯而易見:
《三體》電影至今未放,劇版賣到了好萊塢,只剩下MC的動畫版,還能堅守旗幟。
《流浪地球》的大火,一度開創了所謂國產科幻元年,可觀眾的期待,緊接著就被《上海堡壘》打入谷底,以至於到今天,還要靠重映和續作的「期貨」來吸引觀眾關注國產科幻。
而更多的科幻作品,受限於成本,想法,技術……各種問題。
發現沒,國產科幻缺的不是資金,想法,創意,乃至IP。
缺什麼?
在Sir看,最缺的——基本功。
什麼是基本功?
《吞噬星空》動畫花絮里有些話可以解釋:
注意這些關鍵詞:改變、建立、開發、優化……
基本功是手藝。
更是對成熟手藝的大膽否定和磨鍊。
就這一點,Sir也願意為《吞噬星空》動畫鼓掌,不論成果如何。
因為,只有當一群人甘願勤勤懇懇地打好地基。
我們才敢對國產科幻的高峰提出「幻想」:
是不是,當我們有機會(哪怕只有1%)拍出《銀翼殺手》級別的作品時,技術將不再是障礙?
是不是,在工業化保證紮實基礎後,科幻,乃至更多的優秀題材可以量產?
最後誕出屬於我們自己的神作?
正如Sir開頭提到,我們很容易在國產科幻「階段性勝利」時產生幻覺。
仰望星空當然是人類本能。
可它同樣能讓我們迷失。
長出一雙足夠強壯,翱翔於星空的翅膀,要一遍遍起飛,摔落,折翅,再起飛,摔落……
而不是在某次安全降落後。
把自己關進籠子裡,一遍遍刷著自己的羽毛。
如果《吞噬星空》是國產科幻一次不完美的實驗。
Sir希望有更多人能被它的熱血喚醒。
國產科幻,請腳踏實地。
也請保持對天空的饑渴。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吉爾莫的陀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