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去了貴陽的東大門——龍里。
從貴陽驅車三四十公里,下了高速,便可以看到「龍里」兩個字。懸崖峭壁上,一條金色的巨龍,不停的往外噴著水。朋友說,這是龍里縣的標誌之一。
只是湊近了看,也不知這源源不斷的水,是從哪來的。
龍里取龍架山之「龍」、鄉里之「里」而得其名,位於貴州省中部,屬於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這裡有一個龍門鎮武俠文化主題景區,將中國武俠文化和貴州山水田園相結合。只是因為這疫情,龍門鎮上門庭冷落車馬稀,沒有什麼遊客,很多店也都沒有開門。
在龍門鎮兜兜轉轉,隨意的逛逛。
「龍門鎮」這樣的名字,自然而然會與中國傳統武俠文化聯繫起來,有種「仗劍走天涯」的豪氣。
「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 一家開滿鮮花的小店,木牌上寫著。
午飯就在龍門鎮對面的老凱里酸湯魚吃,就在那噴水的巨大龍頭對面,位置很好。
老凱里酸湯魚是一家連鎖餐廳,但這家特別的大。古色古香,木雕非常的細緻。
席間,當地人都喝一種刺梨飲料。在貴州旅行的這幾日,也慢慢了解了刺梨這一種野果。入鄉隨俗,小夥伴們都倒了一杯恆力源的刺梨特飲。
貴州真的有太多的美食了,而且非常有特色。除了最具特色的酸湯魚,這像一個個土豆似的,居然是豆腐圓子。
只是這折耳根,我還是無法接受。朋友說,是我吃少了,多吃點就會愛上。原諒我,真的做不到。
酸湯麵也非常有特色,酸辣開胃。
一邊吃飯,一邊聊著龍里的種種。朋友說,龍里有龍架山森林公園和冠山,還有個十里刺梨溝。
於是搜了下「十里刺梨溝」景區,網上寫著「每年端午節前後,刺梨花漫山遍野,競相怒放,鮮艷奪目,蔚為壯觀。」
恰逢端午期間?要不我們去看看?說走就走,午飯後我們便來到了這裡。
龍里,被譽為「中國刺梨之鄉」。這「十里刺梨溝」景區位於龍里的谷腳鎮茶香村,很好聽的村莊名字。
很可惜,今年花期比較早,連綿十餘里、上萬畝的刺梨,花已經都快謝了。只剩下為數不多深粉色的刺梨花還開著。
走在鄉間小路上,仿佛回到了童年,變成了那個無憂無慮的小女孩。
這裡的夏天特別的涼快,微風輕拂,雖然沒有看到那長達十幾里鮮花長廊,依舊覺得不虛此行。
刺梨樹上,結滿了這種長滿刺的小小果實。
刺梨是一種生長於海拔500米至2500米的野果,富含維生素C,每100g刺梨中VC含量可達到2500mg以上,是所有植物中維C含量最高的。
有多高呢?比較一下就知道,是蘋果的500倍、柑橘的50倍、是水果大王獼猴桃的10倍,因此被稱為「維C之王」。
另外,刺梨還有「三王水果」的稱號,含有豐富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可以抗衰老 ,降三高。
視線里,十里刺梨溝的民居,都被刷成了五顏六色,像積木一般。
了解到「中國刺梨之鄉」的龍里,刺梨種植的歷史已經相當的悠久。有的刺梨果樹,已經有40-50年的歷史了。所以龍里,也是貴州最早的刺梨苗圃基地。
既然錯過了六月連綿十餘里的刺梨花,附近的朋友,你可以選擇在八九月來到這「十里刺梨溝」景區,那時候刺梨已經成熟。
成熟的刺梨,是金黃色的,可以在這裡體驗下採摘刺梨。
為了進一步了解刺梨,朋友還帶我們去了恆力源的一個刺梨展示廳。
裡面詳細的介紹了關於刺梨的種種,從種植歷史,功效,研發,營養價值...讓我對這個小小的刺梨刮目相看。
還品嘗了刺梨原汁。原始的,味道有些酸澀,但是營養價值極高。
給我們介紹刺梨的,是一個布依族女子,她給我們唱了一首布依族民歌《好花紅》。
「好花生在刺梨樹,哪朵向陽哪朵紅。好花鮮來好花鮮,好花生在刺梨尖...」
還記得她的笑容,非常的淳樸。
如今,貴州省逐步成為全國最大的刺梨生產基地,將發展刺梨產業作為助推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抓手。打造貴州刺梨公共品牌,助推貴州刺梨產業發展。
在恆力源的產品展示區,我們看到有各種各樣的產品。包括刺梨果汁,刺梨含片,刺梨果脯,刺梨原液...居然還有刺梨面膜哦!
截至2017年底,貴州刺梨產業種植面積達200多萬畝。預計到2021年,可累計帶動108萬餘人增收致富。
這小小的神奇野果,多麼龐大的產業。希望能多人了解刺梨,懂得它有多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