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果然博大精深!幾千年前的詞改成流行歌,依舊那麼好聽

2019-07-12   大喵說音樂

喜歡聽歌的人,一定是有情有品的人。

喜歡詩句的人,一定是溫柔內涵的人。

詩是中華名族獨有的文學載體,歌則是曲和詞的藝術結合。

把詩和歌融合在一起,大喵最喜歡的,莫屬李健的《在水一方》。

《在水一方》改編自《詩經》。

綠草蒼蒼 白霧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

李健把它演繹的如夢如幻,如痴如醉。

中間一段無詞哼唱,仿佛把人帶入了江南縹緲的水霧中,美不勝收。

還記得電影《畫皮2》里,周迅扮演的小唯,在電影中有一段琵琶彈唱。

同樣借用《詩經》里的文字,改編成歌。

配上影后周迅的演繹,美的讓人情不自已。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了解我的人,明白我的心中有惆悵憂愁。不了解我的人,還以為我待在這裡有什麼索求。

短短的兩句詩,就濃縮了許多人孤獨憂傷,又渴望理解的心情。

誰沒有一段自己熬過來的時光呢?

大喵同樣喜歡的,還有《子衿》。

因為出演《延禧攻略》而走紅的吳謹言,在前陣子參加了央視的節目《經典詠流傳》。

她演唱一首《詩經》中的《子衿》,這首詩說的是單相思。

描寫的是一個女子思念她的心上人。

每當看到顏色青青的東西,女子就會想起心上人青青的衣領和青青的佩玉。

於是她登上城門樓,就是想張望心上人的蹤影。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就是這麼來的。

幾乎所有古老的文明,其源頭都因為有美好的詩。

回首我們華夏文明的源頭,那一定是從《詩經》開始。

孔子言,「不學詩,無以言」,意為不學《詩經》,就不懂得如何說話。

也許它不能給你帶來物質上的收益,但卻能於生命蘊含輕逸悠長的深意中,改變你。

它將生活的日常、大自然里生命百態、人世間的萬般情愫都入了詩:有生活中靜與美,生命里喜與憂,愛與青春,態度與風骨……

所以,驚艷了三千年,它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和美學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