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孩子到底好不好?日本人的做法,值得老人借鑑

2019-07-04     母嬰期刊

文/可馨育兒

有老人帶孩子是咱中國國情的普遍現象,大部分老人只要有這個能力,也是非常願意帶孫子孫女的,減少自己兒子負擔的同時,又能和孫子孫女在一起,隨著讓老人帶孩子任務的開始,隔代教育問題也會接憧而來,隔代教育對孩子到底好不好,其實,這樣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隔代教育,從字面上我們可以看出,優點是照顧,缺點是教育,為何我們不能揚長避短,做好親子教育,以父母為主,老人為輔,在親子教育的這條道路上,誰都不缺席,努力,這樣做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曾在國外做過一項權威調查,隔代教育孩子到底好不好?調查結果是隔代教育的孩子並不比父母直接教育的差,反而是更有天賦和創造力。只因是父母感覺上一輩人的思想教育落後,不適合現代的生存環境,才從心裡不願讓老人參與孩子的教育問題。

其實,老人有更寬廣的時間和耐心來照顧孩子,但也容易讓孩子產生依賴。無底線的慣孩子行為,只是個別老人的一貫作風,而由此產生了隔代教育不和諧的問題。其實,隔代教育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教育方法才是能不能教育好孩子的關鍵所在。

筆者覺得對待孩子的教育可以借鑑日本老太太的教育做法:

日本的幼兒教育在世界上是出了名的,並占有優勢,日本的父母一直把「留給子女最富貴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教育」作為座右銘,如何隔代撫養,老人們不妨借鑑一下日本人的做法:

1、老人在換尿不濕的時候給孩子打招呼

當為孩子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不要因為孩子太小而感覺聽不懂就不給孩子說,比如說,早晨要給孩子洗臉的時候,告訴他,新的一天開始了,我們要洗臉,迎接嶄新的一天;晚上睡覺前,給孩子換舒適的衣物後,輕輕告訴孩子,現在是晚上了,要美美的睡覺了,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因為老人的訴說,感知白頭和夜晚的區別。

2、必須有耐心教孩子

無論是語言是動作,都要不厭其煩的多重複幾次,反覆做,這樣才可以讓寶寶在無形中練習,刺激孩子的記憶能力,時間一長,孩子就會記住了,而且增長記憶力。

3、給孩子穿色彩斑斕的衣服

孩子的幼兒時期,色覺比較薄弱,需要通過各種顏色來刺激孩子的大腦,平時穿衣時,可以每天換著顏色鮮艷的衣服給孩子穿,鮮艷的顏色對孩子的大腦刺激非常有益。

4、讓孩子嘗試多種味道

平時也可以嘗試著喂孩子一些酸甜苦辣的味,刺激下孩子的味蕾,激發孩子的感知能力。

5、從早期就可以慢慢培養孩子的平衡感

5個月以後的孩子,慢慢有了本能的調節平衡的能力,如果孩子的脖子能支撐到頭部的時候,可以背著孩子玩耍,來調節孩子的自我調節身體平衡能力,更能早早鍛鍊孩子的肢體運動力。

6、不要給孩子用兒語交流

孩子終究慢慢長大,從幼兒的語言和行為過度到成人的語言和行為,不要寵溺孩子,給孩子做好模範,無論是走路的樣子,還說吃飯的樣子,都恰當而有禮節,久而久之,他都會學習到。

7、每周抽時間給孩子一些可選擇性的問題

從小就可以鍛鍊孩子的判斷和解決能力,比如說,問問孩子你想玩哪一款玩具,如果只能選一個的話,你會選哪一個?這樣不僅鍛鍊孩子選擇能力,還可以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而有價值的東西。

8、教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總是從0到10

教孩子數數的時候,不要總從是0到10,也要從10到0,告訴孩子事情也可以反過來想。

9、一定要遵守和孩子約定好的事情,不要對孩子撒謊食言

孩子的世界是一張白紙,對孩子的許諾一定要完成,否則會對孩子的成長非常不利,長大後的孩子可能會撒謊,不聽父母的建議,也會是一個不守承諾的人。

10、對孩子投入足夠的熱情,不能因為忙,而忽略孩子

被關愛包圍的孩子,和缺乏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心裡是不一樣的,無論是自信還是言談,都會有很大的差別,分別會受非常大的影響。

如果老人也如這位日本老太的教育方法相同,隔代教育的矛盾就會迎刃而解。

另外,父母們也應該盡到責任,多向以下幾個靠攏。

1、父母和老人誠心的溝通好,不能傷及老人的自尊心,老人對孩子的愛是真的對孩子愛,年輕的父母應該講道理和老人好好溝通。給孩子定製一系列的規則,讓老人按規則照顧孩子。

2、父母也不能做甩手掌柜,儘量在星期天多陪陪孩子,帶帶孩子,給孩子做好榜樣,在生活上多讓孩子學習更多的知識,並在生活和學習上養成好習慣。

3、在平時,也可以讓孩子多參加一下小活動,和小朋友們一起交流,相處,孩子的相處模式更能讓更好的成長。

萬一老人與父母因為孩子教育的問題上發生分歧,也不要當著寶寶的面,而爭吵,這對孩子的成長非常有害,父母和老人,需要用平和的心態,多一些溝通,只有兩代人統一認識,才能避免孩子教育中出現問題,兩代人直接發生爭吵,不和諧的家庭分為,不僅帶給不了孩子好的教育,更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對他心理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只有統一戰線,好好溝通才是給孩子最好教育!

圖片來源網絡,圖文無關,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PFmGmwBmyVoG_1ZYa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