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石之國》正如所言是一部充滿戰鬥,成長,友情的作品。戰鬥,成長,友情。 ——這是寶石們堅強,脆弱,又美麗的戰鬥故事。
市川春子(いちかわ はるこ)
漫畫家。1980年生於日本千葉縣。在北海道教育大學美術科讀書時移居北海道,至今定居於札幌市。從2007年到2011年,一直在《月刊Afternoon》上連載短篇漫畫。而2012年開始創作的《寶石之國》則是其第一次嘗試長篇連載。該作獲得「這本漫畫真厲害!2014」男生編第十名,系列累計發行數已經突破了140萬部。
從設計師到漫畫家:
自己想角色,自己編故事,自己畫出來,這本身就是樂趣。
如果就一個漫畫家的印象來看,市川的學生時代不免有些普通:平時打打遊戲,看的漫畫大多也是借的。在一次採訪中,市川談起令她印象深刻的作品:小學時看的搞笑漫畫《高中!奇面組!》(連載於1980-1982年)和《這些傢伙100%是傳說》(連載於1989-1992年),中學時的萩尾望都作品,以及高中時的《阿基拉》和《風之谷》。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
自北海道教育大學畢業之後,她進入了設計公司,主要從事裝幀設計的工作。日後創作的風格和根基,就在此時打下。作為一名設計師,市川在一次採訪中表示,她的所有作品的裝幀設計均由她本人親自完成,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她作為平面設計師的某些才能。或許這就是設計師的堅持吧。
但是,設計歸根結底是一份「按客戶的意思來」的工作。在內心深處,市川一直有著獨立創作的想法。不去依賴什麼甲方,「全靠自己來完成企劃,編輯,設計整個流程」。全憑自己的意志,將自己的所思所想毫無保留地展現在紙面——由此,她開始了自己的漫畫創作。於是,《蟲與歌》《25點的休假》《寶石之國》這些作品的原型誕生了。
當然,這些都是一邊上班一邊作畫的半成品,連成型的漫畫都算不上。為了擺脫這種隨意的狀態,給自己一個截稿日和目標,2006年,市川瞄準了當時講談社的「Afternoon四季獎」。而投稿作品,就是她的出道之作《蟲與歌》。
出道作《蟲與歌》封面。市川的所有作品裝幀設計均由本人親自完成。
我就是要畫短篇,一鳴驚人的《蟲與歌》:
《蟲與歌》的投稿可謂孤注一擲。「如果這個不行的話,我就不畫漫畫了」。市川在一次訪談時如是說。所幸作為處女作來說,《蟲與歌》非常成功。這部作品獲得了講談社舉辦的「Afternoon四季獎」之夏季獎,市川也藉此成功出道。一直到2009年,她創作了數篇一章完結的短篇漫畫,這些作品一併收錄於單行本《蟲與歌 市川春子作品集》發行。2010年,《蟲與歌》獲得了14屆「手塚治虫文化獎」的「新生獎」。該獎由朝日新聞社主辦,旨在評選出優秀的漫畫作品。第一回評選的漫畫大獎得主,就是赫赫有名的藤本弘——藤子·F·不二雄的《哆啦A夢》。第7回開始增設新生獎,獲得第一屆新生獎的,就是小畑健的經典圍棋漫畫《棋魂》。該獎的含金量可見一斑。
《棋魂》
一直到2012年《寶石之國》開始連載,市川始終在創作「一章完結(読み切り)」的短篇故事。延續到《寶石之國》,這些短篇故事都有著一些相同或者相似的元素:
——重視對自然環境的描繪。
——角色多為不可思議的生命體,或者是人形的非人類。
——主題多為對生與死的探討。
——經常有有點「性感」的人體破壞畫面。
——劇情背景全靠人物對話推測。不做任何解釋。
……如此等等。講到這裡,聯繫到《寶石之國》目前的劇情,想必各位的心中對市川春子這個作者的形象,都有一個自己的推測了。
本作製作人員(部分)。左上角即是井野元英二,左二是本作監督京極尚彥。
佛教,獵奇(bizarre)和科幻——市川春子的創作世界
自《寶石之國》開播以來,觀眾無論是否看過原作漫畫,都對其中顯而易見的佛教元素印象深刻。同時,劇中的六次流星降世,生物回歸大海,又有著逆推生物進化史,影射六次大滅絕的科幻味道。
佛陀形象的月人
疑似影射大滅絕
如果要給市川春子下一個評價的話——她毫無疑問是一個有著獵奇(bizarre)趣味的人。然而,和一般充滿血腥暴力的負面內容的獵奇不同,她的作品同時具備一種「無垢」的潔凈感。這種矛盾,造就了她作品獨有的「bizarre」感——這個詞的含義是:奇異,奇妙,不可思議。
在她的筆下,人非人,物非物,生非生,死非死。
沒有血腥濺出,卻到處充滿殘肢斷臂;沒有艷情描繪,卻顯得色氣十足。這種融合了兩種極端表現的作品風格,讓人不免想起佛教的藝術風格。對「人非人」的酷愛,是市川作品最為鮮明的特徵。實際上,這與市川春子的高中時代有關。
市川春子給今年9月9日舉行的法勝寺舞樂法會設計的海報。
市川就讀的高中,是一所佛教學校。按本人的說法,在就學時,學校下發了念珠,每天早上也要念經,其他學校教倫理課的時候,她的學校教的就是佛學。這種持續的薰陶對她影響頗深。
在讀經時,《無量壽經》經文里描繪極樂凈土莊嚴華美,有「極樂凈土鋪滿寶石」一句,令她不禁思考——佛說極樂凈土拯救眾生,這些被用來鋪地的寶石,誰來拯救?「無量壽」是「無量光明(はかりしれないほどの光)」的意思,市川在訪談中說,「即使是有著無量的光明,還是無法拯救一切。那些寶石太可憐了」。
由此她想到:
那些用來裝飾極樂凈土的寶石,是從哪裡採集到的呢?雖然經文里似乎是說是凈土自然發生的……但如果是為了裝點凈土,諸天神佛下界搜集(狩獵)寶石的話,豈不是更有趣嗎?
這種思緒,後來就催生了《寶石之國》這部作品。
由此,為什麼是寶石?為什麼有和尚?為什麼月人是佛的形象?就串成一線,迎刃而解了。而且,這種覺得「寶石」也屬於「有情眾生」的移情思想,貫穿了市川作品的全部。
這種移情思想,表達在作品中,就是市川獨有的「戀愛」觀。
上半身為男,下半身為女。無性別的寶石們的「艷麗」與「愛情」
《寶石之國》的角色設計中,一大特點就是角色「上半身為男,下半身為女」,本質上說,寶石們沒有性別,也不能生育。黑色的衣服也是喪服的意味。雖然是這種充滿禁慾感的人設,然而市川坦言,在漫畫中,自己最重視的,居然還是「艷麗(色っぽい)」。
艷麗(色っぽい)。
這裡的「艷麗(色っぽい)」有兩層意思:一方面,是色彩的豐富;一方面,是角色的「魅力」——尤其是女性身上的,對異性的吸引力。寶石們或許沒有性別,但這和美麗無關,和戀慕無關,和愛意無關。在原作漫畫中,市川就在作畫時格外注意強調寶石的臀部和腰際的線條,手腳也非常纖細修長,甚至誇張到非人的程度。在她看來,這是表達「無性別的性感」特有的美學。既是少年又是少女,既非少年亦非少女。在這種「美」之下,愛是理所當然會產生的。
對於「愛情」的表達,市川的作品和其大量使用純色,陰影的冷基調相反,非常熱烈,甚至可以說扭曲。這位充滿惡趣味的作者,不止是給寶石們賦予感情,從出道作《蟲與歌》中表達的「與似人非人之物交流」就開始這麼做了。
《蟲與歌》中出現的人形蟲
之後的《星之戀人》,主人公皋月戀上了「植物人」杜鵑——不是那種描述人失去知覺的形容詞,而是字面意思的由植物而生長發育成的「人形生物」。熟悉植物的同學肯定看出來了,這裡用的是杜鵑花的一個種「皋月杜鵑」的梗。然而,這個人形生物杜鵑,卻戀上了創造自己的「叔父」——植物學教授。圍繞一株杜鵑花,居然還開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三角戀和父女戀。
《星之戀人》的植物學教授,培育出主人公皋月的「叔父」,長得和金剛老師一模一樣……巧合?
再之後的《25點的度假》,從事海洋生物學研究的女主角乙女,因為被海洋生物感染,愛上了自己的親弟弟甲太郎。這種背德的關係,市川在角川發行的文藝雜誌《達·文西 2011年11月號》中說,就是因為 「有血緣關係,這種感情才有意思」。
《25時的度假》中,姐姐被寄生的畫面。
所以不需要糾結為什麼自己會喜歡上一顆石頭,喜歡鑽石需要理由嗎
作者市川春子,則忠實履行了她的格言:
畫漫畫的樂趣,就在於將妄想繪製成形
——來自「這本漫畫真厲害! 2014對市川春子的採訪
或許正是這種超脫常人的想像力,才能賦予她的作品獨特的觀感吧。
《寶石之國》
《寶石之國》這部動畫能夠帶給觀眾最為顯然易見的優異肯定當屬「畫面」,
在《寶石之國》這部「混合三維動畫」,人物造型得到了豐碩飽滿的勾勒。
就連僅僅作為畫面場景的「雜草」也得到了充盈的三維展現。
沒有任何一個觀看這部動畫的朋友不是因為這部動畫的「畫面」而被吸引過來的,
在看來,《寶石之國》這部能表征著的「日本三維動畫」新高度的作品,也同時代表著日本已然在這個領域自成了一派體系。
《寶石之國》這部動畫除了擁有難以溢美的畫面之外,成就這部優秀作品的不可或缺因素,還得算上這麼一輯發人深省的劇情故事。
這部動畫講述了在一個架空的世界裡面,由於受到來自外太空,前後六次流星的撞擊,
在使得天空中懸掛的月亮化成六顆的同時,
大地上的生物(人類)也都一併逃到了海底裡面。
再經過漫長演變,原本於人類身上的「肉」、「魂」、「骨」就都通通分崩離析,
分別變幻成了長期深居于海底裡面的「軟體動物」,
置身於月球上方的「月人」,
以及重新回到陸地上面寄居的「寶石人」。
而這部動畫主要講述的故事,就是這麼一群身體經由各色金光閃閃的礦石組成的「寶石人」,為抵禦暫未知曉目的就是不間斷前來侵襲的「月人」的故事。
作為這部動畫正義一方的代表,每一個寶石人的身體特質都是千差萬別的。
有以絕對強度自豪的「鑽石屬」寶石人,憑藉其自身的硬度在誕生的那一天就當之無愧的成為了抗擊「月人」軍團的主力,
也有著一些雖說自身硬度並不高,但卻具備著其它一些特殊異能的寶石人。
諸如「辰砂」這位寶石人,硬度只有2,但身體確是會不間歇對外散布著有毒物質。
也正因為這個特性,辰砂就只好與其他的寶石人錯開活動的時間,常常獨自一人於深夜裡進行護衛巡邏。
但要說到孤獨,「辰砂」的夜巡可就完全比不上「南極石」的守冬咯。
作為眾多寶石人當中,唯一的會在春夏秋這三季「常溫」環境下化為「液體」的寶石人,
每當冬天到來,其餘寶石人都相繼進入「冬眠」後(寶石人的能量來源於太陽,而冬季的光照是極為稀缺的,因此需要進入冬眠),
「南極石」就會固化成人形(硬度為3,但氣溫越是寒冷,強度則會就強),在這漫長的冬季里,獨自一人的進行工作。
而作為獎賞,南極石也頂多只能在金剛老師(寶石人的領袖)間歇甦醒的那陣子得到「擁抱」。
這些寶石人個個都看似長相標緻,戰鬥能力也是出類拔萃,隨便一個縱身一躍,就足以砍殺一隊「月人」軍隊。
但實則,寶石人的身體卻又是脆弱不堪的。
除了擁有絕對防禦之名的「圓粒金剛石」,其餘的寶石人都難逃被月人「粉碎」的苦痛。
每一次看到如此精緻如寶石,兼且無時無刻都閃爍著耀眼光芒的他們,遭到月人的摧殘,
的內心都總會是情不自禁的就自我焦灼起來。
幸運的是,在這般脆弱的體質背後,他們還擁有著「完美復原」的特性。
只需要將散落到地面上的「寶石碎片」悉數拾撿起來,再利用粘合劑將之拼合,
那麼被打得支離破碎的寶石人就能夠重新恢復過來,
身體的各個機能都能夠完美的「如初呈現」!
也正因為這個特質,對於寶石人來說,他們就「不能夠放棄任何一樣東西」。
否則,不僅會永遠殘缺於此,身體所存有的「記憶」也都會成比例的消失掉。
這句話是在觀看《寶石之國》的初期最為喜歡的一句話,
也確信著,這或許就是這部動畫所想要傳遞給觀眾的主旨感情。
就類似於先前推薦給你們的《大護法》一樣,《寶石之國》也都同樣強調著這樣一個道理: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必須保有那顆最初的,最為純粹的心靈」。
能夠傳遞出這麼一個理念,這部作品已然是一部上佳的作品了。
但隨著更為深入的觀看,出乎意料的發現,上述的這一理念也僅是「鋪墊」罷了。
《寶石之國》真正要向我們觀眾表達的,其實是「成長的代價」。
而這一情緒,就完滿的飽藏在了「磷葉石」這位寶石人所經歷的事情上面。
作為本部動畫當仁不讓的主角(這部動畫的故事就是通過磷葉石的視角來開展的),磷葉石卻只擁有著平平的體質,
一身翠綠的體貌和光亮,卻始終會被作為絕對耀眼存在的「鑽石屬」所掩蓋,
雖說自身的硬度(3.5)也較比辰砂(硬度2)和南極石(硬度3)要高了那麼一丟丟,
但可悲的是,他倆都擁有異於常人的特質啊,磷葉石算是什麼都不曾具備咯。
噢!!說錯了,在磷葉石的身上,我們還是能夠看到一種他人不曾具備的特質的---那就是「焦慮感」!
在這種無時無刻都「催促自己奮進」的情緒的作用下,磷葉石即使揣懷著的也只是如此脆弱的軀體,但每逢遇到戰鬥都會義無反顧的出現在戰場之上,
「粉身碎骨」對於他來說已然是家常便飯了,更多的時候經由他帶來的麻煩才是最為叫人虐心。。
到了後來,磷葉石在兩次的意外當中,先後失去了自己的雙腿和雙手,
但可幸的卻又是,磷葉石在他人的「捨身「幫助下又再一次重拾到了較之前更為強力的四肢。
擁有了能夠讓自己的移動速度在「黃寶石」(移動速度最快的寶石人)面前也都不遑多讓的「瑪瑙腿」。
能夠跟隨自身意志變幻形態,用以抵禦攻擊,兼且又可以給予敵人強力打擊的「合金手臂」。
憑藉這身力量,磷葉石甚至一度獲得了最強大的寶石人「圓粒金剛石」的組隊邀請,以及各位寶石人的追捧。
絕對敏捷,絕對的攻防,絕對的榮譽....這一切都是磷葉石先前一直期盼得到的東西。
可就在他悉數歷經險阻,悉數獲得了這些想要的能力後,
磷葉石已然對所有的這一切事情都帶有了一絲絲的厭惡之意
昔日的每一場能夠使得自己熱血沸騰的戰鬥,如今也淪為了一場場「危險的勞動」。
了解了磷葉石的這一身的經歷,再結合回上文提到的「寶石人不能夠捨棄身體任何一部分」的這樣一個特性。
我們就能深切的感受到:
「不能捨棄」,這或許也只是一種單方面的「願望」而已,
在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不得不面對的就是「失去」。
諸如磷葉石那般,不僅身體上會不可避免的折損掉四肢,
為了能夠更好的「存活」,又不得不讓「外物」摻雜進我們的身體。
直至我們的純真,我們曾經的爛漫都近乎消弭掉,我們終於得償擁有了那,
臆想了多久的「力量」,這或許就是「成長」所要求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END
喜歡本篇文章可幫忙點贊!並轉發!更多精品文章記請得關注!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