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學
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史稱隋文帝。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南北長達270多年的分裂局面。但是隋朝只持續了不到40年,617年,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於618年在長安登上帝位,改國號為唐。624年唐朝統一全國。唐朝政治、文化、經濟高度發展,既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盛世,又是當時世界上最繁榮強盛的國家。後人將唐朝與漢朝並列,稱為「漢唐盛世」。907年唐朝滅亡之後,中國重新進入混亂局面,先後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從907年到960年後周被北宋滅亡的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五代時期。
隋朝存在時間短暫,文學上延續北周和梁陳文風,除了盧思道、薛道衡、楊素等幾位詩人值得一提之外,隋朝在文學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建樹。而五代時期政權交替頻繁、割據分裂的歷史現實也未能給文學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文學中值得注意的主要是詞的發展。可以認為,在隋唐五代文學中,最突出的是唐代文學,這裡也以唐代文學作為講述重點。
唐朝國家統一、政治穩定、經濟繁榮,這一切給文學的發展創造了一個有利的條件。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曾經一度極為繁盛。開國之初,帝王們以隋亡為鑑,採取均田制、租庸調製等一系列開明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安定了人民生活。從開國之初到天寶初年這120多年,唐朝出現了「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經濟的迅猛增長、社會財富的大量積累讓文人們有了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創作環境,他們或讀書山林,或漫遊天下,或入幕求取功名。生活也有多種形態,或與朋友詩酒唱和、酬謝交際,或游山歷水,欣賞祖國各地秀麗的風景,或者乾脆去邊疆前線、塞外大漠經歷戰爭風沙的洗禮,文人的眼界大為開闊,文學的創作素材也更加豐富了。而處於上升期的唐王朝又給了文人們積極自豪的心態,他們朝氣蓬勃,滿懷政治熱情又充滿浪漫樂觀的精神,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唐朝的文學創作,像盛唐詩歌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奮發、樂觀豪放的民族自信心就是那個時代的反映。經歷「安史之亂」的唐王朝,盛極而衰,但社會的巨大變化同樣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動盪的現實也刺激著文人的心靈,促使他們不斷地進行創作。
唐代文學繁榮發展的一個直接原因是創作主體的變化,即從宮廷貴族轉移到了中下層知識分子手中。魏晉時期門閥制度盛行,士族壟斷政權、把持文壇,齊梁時期的文壇基本是由士族文人控制的,生活的貧乏、思想的空虛使他們無力在作品的題材上有所創新,只能竭力追求文學的形式和詞藻,從而將文學引上了形式主義道路。唐朝上承隋制,實行科舉考試製度,詩賦取仕,又有軍功取仕等措施,放寬了選拔人才的條件。同時,唐朝重修氏族志,也改變了舊有門閥世族的地位,削弱了他們的勢力,將一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吸收進了統治隊伍,結束了門閥世族壟斷政權的局面,讓許多出身寒微的庶族知識分子感到了希望。這些知識分子來自社會底層,了解民生疾苦,思想上較少受到前期貴族文學的影響,創作時能自覺地反映當時的現實生活,表現他們的政治理想和熱情,像初唐四傑、陳子昂、王維、高適、李白、杜甫、韓愈等人都是當時新生的文學力量,他們給唐代的文壇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與此同時,唐朝思想界兼收並蓄,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接受外來的思想文化。唐朝統治者採取折中的態度,對儒、釋、道都很重視,對其他宗教與學說也不加排斥。思想上的開放給文學帶來了積極的影響。儒家修齊治平的思想給文學帶來了進取的精神,佛教和道教影響了文人的人生信仰、生活情趣和生活方式等方面,豐富了唐人的心境,也豐富了唐人的想像空間。
而唐朝文化界的繁榮發展同樣影響到文學的發展。唐朝史學、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等都很發達,它們從理論、藝術形式或題材等方面促進了文學的進步。唐朝文化一方面向外傳播,影響廣泛,另一方面,外來文化也紛紛傳入。中華文化就在批判地吸收與繼承外來文化中得到完善,這些也影響到了文學的藝術水平和作家的藝術素養。另外,統治階級對文學的愛好與提倡也進一步推動了唐代文學的繁榮。因此,唐代文學在前代文學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得到創造性的蓬勃發展,唐代文學一時出現了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的繁榮局面。
唐代詩歌、散文、小說較前都有了很大的發展,兩種新的文學形式——詞和變文也在唐朝興起。當然,在這些文體中,詩歌的成就最高,成為唐朝一代文學的代表,唐朝也因此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發展史上的黃金時期。
唐詩的繁榮首先表現在數量上,無論是詩人的數量,還是作品的數量,都大大超過以前各代。據清康熙年間編輯的《全唐詩》來統計,唐朝的詩人有2 300多家,詩歌有48 900多首,是以前各代遺詩總和的3倍以上。但是,這些還不是全唐詩的全部。據明代胡震亨詩話體著作《唐音癸籖》中所記,唐朝詩人有別集者共691家。而且《全唐詩》中所錄的有些詩人的詩在當時就已經散失。像李白,現存詩900多首,但據他的叔叔李陽冰在《草堂集序》中說,李白的詩在當時就已經十喪其九,可見,李白的詩不下9 000首。可惜的是,這其中大部分的詩我們今天都無法看到了。
其次,唐詩的繁榮還表現在質量上,無論是詩人的創作水平,還是作品的藝術水平,都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唐代詩壇名家輩出,有李白、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也有陳子昂、王維、孟浩然、白居易、韓愈、柳宗元、李賀、杜牧、李商隱等大家。詩壇流派眾多,有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山水田園詩派,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元稹、白居易為代表的元白詩派,韓愈、孟郊為代表的韓孟詩派等。
同時,唐代詩歌風格多樣,如王維的恬淡幽靜、孟浩然的恬淡孤清、李白的雄奇飄逸、杜甫的沉鬱頓挫、白居易的通俗曉暢、韓愈的奇崛險怪等,各有千秋。而且,唐代詩歌的題材在眾多詩人的手裡得到了很大拓展,小到個人生活的悲歡離合,大到朝政得失、國家興衰等,江山、塞外、宮廷、民間都成為詩人筆下的詩材。
不僅如此,唐朝詩歌的體裁也得到了完備的發展,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雜言、樂府、歌行、近體、絕句無一不有。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唐人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律體。唐朝詩歌空前絕後的成就讓我們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認為,詩歌是唐朝一代文學的代表。
詩歌是唐代文學中成就最高的一種文學樣式,唐詩的發展一般也被分為初、盛、中、晚四個階段。對唐詩進行分期最早見於宋代嚴羽的《滄浪詩話·詩體》,完成於明初高棅的《唐詩品彙》,後來的詩評家多數襲用高img2的說法。明末的沈騏在《詩體明辨》中基本確定了這四階段具體的時間斷限,他的斷限為現在文學史家所承認。一般認為四階段的時間大致如下。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至玄宗先天元年(712)。盛唐:玄宗開元元年(713)至代宗永泰元年(765)。中唐:代宗大曆元年(766)至文宗太和九年(835)。晚唐:文宗開成元年(836)至昭宗天祐三年(906)。不過需要指出的是,我們也不可過於拘泥於唐詩的分期,因為就某個詩人而言,可能生活跨兩個階段,或者前後詩風有所變化,比如杜甫,生於公元712年,卒於公元770年,故有人認為他屬於盛唐詩人,也有人將他列入中唐詩人。
除了詩歌的繁榮發展以外,唐朝散文的成就也很大。韓愈、柳宗元等人倡導的「古文運動」,提出了明確完整的文體改革理論,並身體力行地踐行他們提出的理論,創作出了許多優秀的散文作品。齊梁以來的浮艷駢麗文風被韓柳古文運動的健康文風所取代,可以說,韓愈、柳宗元開創了我國散文發展史上的新傳統,其影響直到明清。
唐代的文言短篇小說被稱為傳奇。我國的文言短篇小說在唐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唐傳奇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小說發展到了一個成熟時期。因為之前魏晉六朝時期的志怪小說只是將那些怪異的事情當成事實進行記錄,並非有意識地進行小說創作,作品也多是粗陳梗概,結構、情節、人物形象等多是粗糙的。到了唐傳奇已經是有意識地進行虛構,傳奇已成為當時人們普遍接受的文學樣式,唐朝出現了大量的作品和作家,如元稹的《鶯鶯傳》、白行簡的《李娃傳》、蔣防的《霍小玉傳》、陳玄祐的《離魂記》、沈既濟的《任氏傳》、李朝威的《柳毅傳》等。而且唐傳奇的內容較魏晉六朝之前的小說更加生活化,內容豐富了,故事的主角也從神鬼變成現實生活里的眾生,傳奇的結構、情節、人物形象更加完整與豐滿。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學樣式:變文。它是一種說唱文學,有時簡稱為「變」。在當時有一種說唱藝術——「轉變」,表演的時候一邊展示圖畫,一邊說唱故事,說唱故事的底本就被稱為「變文」,圖畫被稱為「變相」。
詞也是唐朝時興起的一種文學樣式。雖然詞的產生至今眾說紛紜,有人認為梁武帝蕭衍的《江南弄》是最早的詞,有人認為詞產生於隋代,有人認為產生於盛唐,但不管如何,作為新詩體的詞,它在音節和句型長短方面的固定格律是在中晚唐才開始漸漸定型的,也是在中唐以後詞才開始流行起來,像詩人戴叔倫、韋應物、劉禹錫等人都有詞作留世。而晚唐的溫庭筠是當時最有代表性的詞人,詞多寫艷情,被後來的花間詞派奉為鼻祖。五代時期詞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西蜀花間詞派專寫濃艷香軟的詞,風格華麗雕琢,只有韋莊有些寫景抒情詞值得一讀。南唐著名詞人有馮延巳、李璟、李煜等,詞的內容也沒有多大的改變,不過李煜在亡國之後的一些作品流露出真情實感,藝術上也有較獨特的成就,他對詞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