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床和榻有什麼區別?古人睡床還是睡榻?

2021-01-18     夜讀史書

原標題:古代的床和榻有什麼區別?古人睡床還是睡榻?

人的一生大約有三分之一時間是在床上度過的,所以床肯定是每個人最熟悉的家具。那麼床是什麼時候被發明出來的呢?根據現代考古發現,早在距今6000多年前的半坡遺址中就出現了床的雛形,其樣式類似於北方地區的土炕。後來隨著文明進步,床的樣式不斷演化。大約在商朝時期,床的形制被正式確立下來。也就是說,商朝人睡的床跟我們現代人睡的床在舒適度上雖然無法相提並論,但基本樣式已經差不多了。

北宋太祖皇帝趙匡胤曾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從這句話中可以看出,榻也是古人睡覺用的寢具。那麼床和榻是不是指同一個東西呢?答案是否定的。床的起源上文中已經說過,最早的樣式類似於炕,後來逐漸演變成床的模樣。榻的起源則是蓆子,但這個蓆子不是現代人鋪在床上的草蓆、竹蓆,而是古人的坐墊。

床在商朝時期就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可椅子卻很晚才出現。那麼在椅子出現之前,人們坐什麼地方呢?答案就是:蓆子。成語席地而坐並非是一屁股坐到地上,而是要鋪張蓆子在地上,人再坐到蓆子上,這樣感覺就斯文多了。

席居文化起源於春秋戰國。我們在看秦漢時期電視劇的時候應該會發現,劇中的人們都是跪坐在蓆子上(如果看到是坐在椅子或凳子上,那這部電視劇絕對是垃圾片,趕緊棄劇),跟現代日本人的坐姿類似。

最早的蓆子只是薄薄的一層草蓆。後來人們為了坐著更舒服些,就將較粗糙的稻草秸稈鋪在下面稱「筵」,將較細軟的稻草秸稈鋪在上面稱「席」。「筵席」一詞就是這樣來的。蓆子作為古代的主要坐具,一般都放在廳堂。中國人歷來都很好客,有朋自遠方來往往要擺酒設宴招待,於是筵席就逐漸變成了酒宴的代名詞。

古代的貴族們為了體現自己的特殊地位,遂將坐席向精細化發展。到了西漢時期,這種經過精心加工而成的坐具就被稱為「榻」,所以榻就相當於加強版的蓆子。後來榻傳至日本,慢慢就演化成了現在的榻榻米。

東漢時期,陳蕃擔任樂安太守。當時樂安有個叫周璆的名士不喜歡應酬,平時無論達官還是顯貴的邀請,他都一概拒絕。可周璆與陳蕃卻特別談得來,兩人關係極好。為了表示對周璆的尊重,陳蕃命人專門定製一榻,平時懸掛起來,只有等周璆來的時候才取下讓他專用。於是「下榻」這個詞便應運而生,後人就把留客住宿稱為「下榻」。

早期的榻比較小,只能當成坐具。後來可能是古人覺得能躺著幹嘛還要坐著,於是就將榻加長,成了既可以坐,也可以躺的家具。宋太祖趙匡胤所說的「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便是指這種臥榻。

古代的床和榻(臥榻出現後)都具備睡覺功能。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床是擺在臥室用於晚上睡覺,榻是擺在廳堂用於白天坐、臥、小憩,其功能類似於現代人擺放在客廳里的沙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L7_FXcBuNNrjOWzq1_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