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寧始建城於明朝嘉靖年間,作為普寧最早的地方志,明萬曆《普寧縣誌略》記載初置即名普寧。現在的普寧位於潮汕平原西緣;東毗汕頭市潮陽區和潮南區,西南接陸豐市。普寧地區的悠久歷史,也使得當地的飲食文化也頗為名。
南糖
為普寧大長隴陳廣泰店創製,該號現衍傳5戶。制時精選花生仁,先用油炸,熟後加白豬肉丁於平盤上,後用麥芽糖、白糖加豬油熬「苷」,澆在花生仁和肉丁上。產品膠軟不粘牙,香甜嫩滑且鬆脆,油而不膩,為潮汕餅食名產之一。
砂鍋粥
在潮汕地區,潮汕人喜歡吃粥是人盡皆知的,所謂砂鍋粥就是用專用的砂鍋煮出來的咸香粥,美味可口。而做一餐砂鍋粥是很講究,一般需要熬制的時間至少半小時以上,下料的種類也是琳琅滿目。除了各種調味的香菜之外,經濟一點的原料可以有排骨,田雞,魷魚,鮮蝦;想要奢侈一點的可以加鮑魚,象鼻蚌,蟹和龍蝦等等食材。而煮出來的粥湯水清甜,肉質鮮嫩可口,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裡,來上一大碗熱氣騰騰的砂鍋粥,絕對是人生一大享受。
馬南山面線
潮人的口中的面線,為純手工製作,其鹹淡隨天氣變化而異,加工出來的面線,有彈性韌性,可存放期長,將之放於通風乾燥之處,半月一月都不變質。潮人多用此送禮,因其意義甚佳——面線的長象徵長壽,所以與人慶壽,一定會備有面線;歡慶喜席,會有炒麵線,俗語:「完工炒麵線」,即慶祝工程竣工之意;有歌謠:「三月廿九伯爺生,潮州炒了粿仔面」,即當日,家家戶戶都要炒麵炒粿或粿面湊合。
面線食用時,一般將水煮至將開未開,即俗稱「蟹目水」時,把面線放下水裡泡熟撈起晾乾,切短後用鮮油或豬朥炒制,配上豆芽、韭菜,煎熟後便可食用;也可以不通過加工炒制,在泡熟後趁熱加上特製的「蔥珠朥」、「蒜片朥」,即可食用。
草粿,豆腐花
豆腐花與草粿是普寧大眾小吃中的姐妹品種。夏天,普寧街頭巷尾的叫賣,是「草粿、豆花」,或「豆花、草粿」,吃什麼隨便挑,白色的是豆腐花,黑色的是草粿,價錢都一樣。食用方便,使人食後頓感清爽消暑,涼喉解渴。
普寧豆乾
普寧豆乾用大豆作主要原料,摻以薯粉、石膏、滷水製成的豆製品。當地烹調豆乾的方法主要有煎、焗、炸等3 種。油炸豆乾更是普寧的民俗風味。其皮酥脆,肉嫩滑,清中有香。蘸以辣椒醋,更覺可口。
腸粉
所謂腸粉,就是用米漿炊成薄薄的一層,再加上青菜,蘿蔔乾,肉碎,雞蛋,魷魚絲,香菇等原料。如今,隨著商業的發展,普寧的新式腸粉也層出不窮,有的加生蚝的,加鮮蝦的,加牛肉的,加金針菇的……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加不了的,沒有你吃不到的。而且根據腸粉的做法衍生出的炊面、炊粿、炊粉簽,這幾樣也漸漸成為各家腸粉店推陳出新的產物。
糖蔥薄餅
糖蔥薄餅是許多普寧人兒時的回憶,一張薄皮包上酥脆香甜的糖蔥,再撒上芝麻,吃起來鬆鬆脆脆,入口即化又不沾牙。
牛肉粿
普寧的牛肉粿幾乎都是濕炒的,一盤炒得香噴噴的粿條蓋上一層牛肉和芥藍,絕妙的搭配,營造出讓人念念不忘的口味,可謂美味獨具一格。
豬腸脹糯米
豬腸脹糯米是普寧古城洪陽的一種民間傳統小食。它的製作方法比較簡單,需要的材料也很常見,而且又很美味,是廣大普寧居民的最喜歡的一道美食,也被許多外來的遊客所喜愛。
洪陽粘米圓
食用洪陽粘米圓時需用雞鴨湯泡製,加上配料,加上適量的雞鴨肝、腱、肉片等,清香可口,易於消化,惹人食慾。
普寧大部分地區處於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盛產各種各樣的蔬菜,故在普寧一帶民間,也擅長取用本地盛產的蔬果,精心烹製成各種頗具地方特色的民間小食,今天由於篇幅有限,這裡就不一一介紹了。有興趣的朋友,還是身臨其境,更能體會到當地的美食魅力。
*本文圖片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BGjNnMBnkjnB-0zj2w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