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山寨為什麼流傳著「活著不跳樂,白在世上活」諺語?

2019-09-10     中華人APP

「阿細跳月」是彝族阿細人最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阿細語稱「嘎斯比」,即「歡樂跳」之意,因多在月光篝火旁起舞,故名曰「阿細跳月」,發源於雲南省彌勒市西三鎮阿細人聚集區,流行於雲南彌勒、石林、瀘西等地。

阿細是彝族的一個支系,自稱「阿細璞」,聚居在雲南省紅河州彌勒縣的西三鎮一帶。阿細人能歌善舞。「阿細跳月」是他們最喜愛、最普及的民間優秀集體舞蹈之一

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竟然與鑽木取火有著淵源關係

遠古時代,人類不知道怎樣用火,過著茹毛飲血的生活。有一天雷電擊中了枯木而引起一場大火,很多野獸被燒死,人們吃了,感到味道鮮美。從此才會用火燒肉充飢,燒起火來取暖。但在那風吹雨淋又沒有房屋棲身的原始生活中,要保存住一點火種,確實非常困難。暴雨一來,火種被澆滅了。沒有火了,人們就得挨凍,吃生肉喝冷水,給生活帶來不少的困難。有一天,人們在山上狩獵時,又冷又餓,實在支持不住了,便紛紛靠在樹上休息。

有個名叫「木鄧」的小伙子,卻騎在一根朽木上面,邊休息,邊拾起一根細木棍兒,使勁地向朽木上鑽。鑽著鑽著突然從朽木中鑽出火來了。火的再度出現,使人們欣喜若狂。大家拾柴架火,熊熊的火焰,照得大地通紅,烤得人體冒汗。於是人們圍著篝火,邊烤邊跳。這就是阿細跳月的最初起源。人們稱之為「木鄧比」,意為「跳篝火」。

原汁原味的阿細跳月

「阿細跳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男青年挎著一個大三弦邊彈邊跳

大三弦全長約135厘米,琴筒寬度約27厘米,長約33厘米,弦碼處置有鐵皮扣片,彈撥時「嚓、嚓」作響。男青年斜挎如此大而重的三弦,邊彈邊舞,顯示出男性的矯健與豪放。

伴奏曲多是五拍為一樂句,前三拍為主旋律,後兩拍用力撥弦。舞者的步伐與此相吻合,前三拍進退、轉身、跳躍,後兩拍原地拍掌對腳。表演時,大家隨著領舞者忽而形成兩大橫排,進退歡舞,如潮漲潮落,忽而又變為「二龍吐須」,雙雙對舞后,依次散開,如渠水分流而去。舞蹈的基本動律是左右晃身、擺胯。整個舞蹈熱情奔放,大幅度的跳動和變化鮮明的圖形,構成熾熱的氣氛,具有濃烈的野趣美。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自古以來,阿細山寨就流傳著「活著不跳樂,白在世上活」「大三弦一響,腳底板就癢」等諺語。

新中國建立後,「阿細跳月」正式搬上文藝舞台。多次出省、進京演出。1954年,「阿細跳月」作為中國的優秀民間舞蹈,到波蘭華沙參加第三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引起強烈的轟動效應;20世紀80年代,「阿細跳月」樂曲被列為世界名曲之一;1992年2月,由彌勒縣西山地區彝族農民組成的阿細跳月藝術團破天荒作為全國唯一的縣級農民藝術團,列為第三屆中國藝術節大型文藝表演者之一,在昆明人民勝利堂一展讓人心動、誘人迷戀的「阿細跳月」風采,贏得了中外人士的讚譽。

阿細跳月舞會

中國昆明世界園藝博覽會期間,彌勒縣組織200人的「阿細跳月」表演團參加世博會開幕式和開園儀式、中國館日、閉幕式演出,原汁原味的「阿細跳月」再度輝煌;21世紀第一個春天,悠揚、歡快的「阿細跳月」旋律在音樂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作為全世界迎新春音樂會的開篇再次轟然奏響。它再次證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50zIG0BJleJMoPMzssy.html







乾隆戒煙軼聞

2019-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