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上信陽羅山縣朱堂鄉「喜子飯」「悠悠鄉愁」被喚醒!

2019-08-21     緣在信陽

朱堂「喜子飯」喚醒悠悠鄉愁

近日,羅山縣朱堂鄉挖掘整理出來的民間傳統筵席——「喜子飯」,得到了信陽菜辦的肯定,並受到業內人士的高度評價。

「趕喜子」,是豫南山區鄉村普遍流行的傳統禮儀,也就是當遇著親戚朋友家裡有婚嫁、喬遷、孩子滿月、老人過壽等喜事時,前去祝賀吃喜酒。每逢「趕喜子」是過去農村孩子最興奮的一件事,穿上乾淨的衣裳隨著家長去吃酒席,把長時間積累在肚子裡的饞蟲一掃而盡,能回味很長時間。「趕喜子」是兒時記憶,是對於大碗菜、土鍋灶、四方桌等古樸生活的懷念,成為揮之不去的悠悠鄉愁。

羅山縣朱堂鄉的「喜子飯」,實為喜事飯,因地方口音,「喜子飯」的叫法一直延續至今。「喜子飯」是祖輩留下來的手藝,困難年景,要把貧瘠的生活烹制出可口的味道,實屬不易。如今生活條件漸漸好轉,許多傳統正在漸漸消失,但長期以來,勤勞、好客、質樸的朱堂人卻在傳承、創新中不斷將「喜子飯」發揚光大,形成的飲食文化在當地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留住了一份最值得回味的記憶。

為振興鄉村,朱堂鄉黨委、鄉政府以提升文化軟實力為抓手,成立專項工作組,以「喜子飯」為主題,深入挖掘當地人的餐飲習慣和文化特色,力求復原和完善「喜子飯」這一民間傳統筵席,做大叫響「喜子飯」,通過宣傳推介朱堂餐飲美味,著力打造朱堂特色旅遊品牌,讓「喜子飯」成為助力產業融合、旅遊升級、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

「趕喜子」

成為揮之不去的悠悠鄉愁

「喜子飯」,咸香味厚,食材多樣,南北兼容,營養豐富,有一些菜品如韭菜炒河蝦、蕨菜炒臘肉、青菜炒豆皮、臭豆腐等正是「信陽菜」里的特色菜。因此,羅山朱堂「喜子飯」是「信陽菜」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信陽鄉村餐飲的重要代表,融合、匯聚了豫南農村地區的飲食習俗和人文特點,是不可多得的「豫南名片」,是研究和考證本地歷史美食文化的重要依據。

「喜子飯」講究上菜順序,印證了朱堂人將「喜子飯」一代代傳承下來,源遠流長。先上冷盤,由滷菜、花生、糖果等組成,數量一般為5盤,被稱為「壓菜盤」;接下來上熱菜和面點,主菜湯類上菜順序是「一碗菜頭、二碗雞、三碗羊肉、四碗蹄(豬蹄)、五碗大魚是油炸的」,然後是各種葷菜,接下來是面點「佛手」,再上各種素菜,最後一道菜是黃花菜。

朱堂「喜子飯」反映出當地濃厚的傳統文化觀念。一是淳樸好客。朱堂人平素飲食節儉,不事奢華,而待客則十分大方,講究「七大盤子八大碗」,菜肴實惠量足,盛器多用大碗,有古民遺風;二是尊老知禮,依輩分排座次,葷菜、大菜先擺於上座面前,席間小輩給長輩敬菜敬酒等;三是追求吉祥。如宴席第一道菜「菜頭」(滑肉),雖以豬肥膘肉為主料,但精心製作後肥而不膩,經炸制顏色金黃,形似龍頭,和最後一道黃花菜(黃花菜根長呈黃色)形成「龍頭鳳尾」之說,寓意吉祥。

朱堂「喜子飯」養生保健意識突出。食材取自朱堂本地,用料講究鮮嫩、野生、家養;加工講究煮、燉,粗刀大塊,不破壞食物營養與纖維;烹調講究原汁原味,不使過濃佐料,根據時令增減食材品種,葷素搭配。所有這些,都反映出朱堂人在生活實踐中,勤於探索養生之道,善於總結保健經驗,注重利用自然中潛藏的科學道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4bet2wBvvf6VcSZhJMN.html





















鳴沙山下的夢

2019-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