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瑞 華東師大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今天,與您分享黃小瑞副教授帶來的
《讓學生身心合一:教師應該布置什麼類型的作業?》。
特殊時期,如何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
布置相應的、具有挑戰性的作業。
歡迎大家轉發、提問和留言評論。
讓學生身心合一:
教師應該布置什麼類型的作業?
文/黃小瑞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作業是檢驗、鞏固及診斷學生是否掌握課上教學內容的有效方法。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促使網上教學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網上也有不少的段子來調侃家長輔導孩子作業的抓狂情況,如,「不輔導作業母慈子孝,一輔導作業雞飛狗跳」。
最理想的情況來說,我們希望學生既能做好作業,又愛做作業。合理恰當的布置作業不僅可以讓學生身心合一、享受沉浸於學習的過程,還能對教學內容起到檢驗、診斷及鞏固的效果,也可以增加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然而,不當的作業布置可能會引起學生對學習的反感、厭惡、甚至厭學的後果。
那麼教師如何布置作業,布置哪些作業類型可以降低學生的課業心理壓力呢?基於對1萬2千多名代表性樣本的學生的調查研究,我們分別對語文和數學學科的作業類型對課業心理負擔的影響,並得出以下共同的結論及建議,供各位老師和家長參考。
第一、少布置重複性的、機械性的模仿作業;若有必要,儘量增加作業的趣味性及反饋。
我們發現重複性的、機械性的模仿作業(抄寫作業)均增加學生的課業心理負擔。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於好生,抄寫更增加差生的心理負擔。換句話說,抄寫不僅讓好學生產生心理負擔,對差生的心理負擔影響更大。
契克森米哈(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理論(flow theory,或譯成沉浸理論)」指出,當個體體驗到的任務挑戰性低時,個體會體驗到厭倦;當個體水平低,任務挑戰也低時,個體體驗到的心態為冷漠。不管是抄寫生字還是抄寫公式,對於學生而言,這是一個模仿的、甚至可以不動腦筋的工作,因而會引起學生的厭倦。
因而,抄寫類的作業可能會讓學生,尤其是差生對學習更加不感興趣。另外一個原因是,由於是簡單的對著課本或材料的抄寫,教師對抄寫的評價通常是簡單評價是否完成,如「閱」或「已閱」,但沒有給出具體改進的評語,學生因此對抄寫的積極性不高。
如果抄寫確實有必要,那麼可以對抄寫進行變形,比如變成填空題、選擇題或其他合適的方式,並增加即時評價。
第二、儘可能布置非抄寫類的作業,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布置相應的、具有挑戰性的作業。
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非抄寫類的作業(如需要動腦筋的,無論是鞏固性的還是挑戰性的作業)均降低學生的課業心理負擔。值得關注的是:相比於差生,挑戰性作業對降低好生的心理負擔作用更大。
心流理論指出個體技能水平與任務挑戰性影響個體的主觀體驗:當技能水平高於任務挑戰性時,個體體驗到無聊而失去興趣;當技能水平低於任務挑戰性,個體體驗到焦慮或挫敗感,從而失去學習的動力。
當技能與任務挑戰性相匹配時,個體有心流的體驗,即個體完全投入到完成任務的情景中,非常專注,且享受於其中,忘記或過濾掉旁邊不相關的知覺,進入到一種忘我的狀態。當學生有這種狀態時,學生的學習動機最高,並對學習越發的感興趣。
為了能夠讓學生有這種「心流」體驗,具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和作業通常需要具備以下條件:
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讓學生有一定的自主性;
提供與個體技能水平匹配的學習任務,並逐漸加大難度。在這個過程中,給學生提供恰當的腳手架(如具有梯度的練習),以便於他們逐步學習更難的內容;
提供可達成的任務目標,即較少的任務及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完成學習任務;
提供即時及具體的評價,以便學生及時意識到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和差距;
學生學習的時候,儘量減少外部干擾,營造學習氛圍,如學生在家學習時,有些家長總是出於好心,時不時端杯水、提供水果等,這容易讓學生分心。家長和教師可以幫助/訓練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分析並分解,形成可以完成的具體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