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倬琰
因為他,明朝才多了二百年的壽命;因為他,中原王朝避免了再一次遷都南渡。如果不是他,朱元璋的心血估計八十多年就付之東流;如果不是他,剛建成沒多久的北京城可能慘遭毀滅。他是拯救危局的"救時宰相",卻落得個"身死家亡"的下場,雖然死得冤,卻如其所願"留清白在人間"。
┃救時宰相少成名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諡忠肅,浙江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官至少保、太子太傅,因而世稱于少保。
【於忠肅公謙】
作為一個後來卓有功績的人,出生時自然會有一些"異象",《明史》記載于謙在七歲時曾被一個僧人稱讚說"他日救時宰相也"。雖然這可能只是後人出於對於少保的尊敬而附會到他身上的故事,但實際上于謙確實是在很年輕時就顯露了才學。
永樂十九年(1421年),23歲的于謙進士及第。明宣宗宣德初年,因在上奏時與宣宗對答如流而得到宣宗的賞識,成為監察御史。時任都御史的顧佐為官嚴苛,唯獨尊敬于謙。
于謙第一次展現才能是在1426年朱棣次子、明宣宗叔叔朱高煦叛亂的時候。于謙跟隨宣宗親征樂安,朱高煦兵敗出城投降,宣宗命于謙口頭列數其罪狀。于謙言辭有力,聲色震厲,把朱高煦嚇得趴在地上發抖,連連稱罪該萬死。宣宗對此十分滿意,大軍班師後,于謙得到與有軍功大臣同等的賞賜。
即使沒有日後"京師保衛戰"等力挽狂瀾的壯舉,于謙其實依然能成為明初名相,最重要的就是其剛正不阿的性格。
因"高煦之亂"得到宣宗進一步信任的于謙,被宣宗親自越級提拔為增設的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不同於一般的督撫大員,于謙到任後以輕裝騎馬巡視他的轄區,所有需要重建與革除之處,都據實上疏奏請。稍有水旱災害,他就上報請救,一年中多達數次。
【明宣宗朱瞻基】
作為一個文官,如果只會施政,並不能讓他取得日後的成就,因而于謙在軍事方面也非常有見地。明英宗正統年間,他結合自己的施政理念以及對軍事的研究,上書建議將邊疆地區官員私自開墾的田地都收為官用,以充實邊防的資金,由於官員占據的大多都是良田,這招不僅減少了國庫在邊疆支出上的負擔,也減輕了當地百姓的賦稅壓力。
于謙巡撫山西、河南期間,太行一帶的盜匪紛紛逃竄,當地大治。因此,明英宗在正統十三年升于謙為兵部左侍郎,享受二品俸祿。在英宗"作死"之前,朝政是由德高望重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他們很器重於謙。因而于謙所奏內容,上午呈報下午就獲批覆許可。
由於有宰輔大臣的"撐腰",本就剛直的于謙更是不怕權貴,不巴結的于謙從不阿諛奉承。只可惜三楊畢竟老邁,他們去世後英宗最貼心的人、熟讀經書卻自甘墮落入宮的大太監王振開始專權。王振野心勃勃,在成為地位最高的司禮監大太監後,得到了為英宗代批奏章、傳達詔諭的大權,漸漸地有了控制朝廷的能力。
這使得上下官員紛紛拍王振的馬屁,地方官入京的時候都會先給王振呈上厚禮。只有于謙從不這樣做,甚至說自己進京除了上書,只帶了兩袖清風而已,這也是"兩袖清風"一詞的來源。這是于謙最值得敬佩的地方,但也是于謙日後"下場"悲慘的禍患。
王振被惹怒後,恰逢于謙舉薦參政王來、孫原貞代替自己,王振就趁機授意手下的官員彈劾于謙。由於審案的三司也都是王振的人,于謙很快就被判處死罪,關在獄中三個月。後來好在英宗還未昏頭,王振的權力也還沒大到可以不理會滿朝的壓力,便只得將于謙釋放,再度巡撫河南等地。
【明英宗朱祁鎮】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年),一件大事打破了明王朝的平靜,也讓專心於地方治理的于謙陡然得到了承擔更大責任的機會。這機會充分發揮了于謙的才能與性格,成就了英雄般的功績,卻同樣也是他自身"毀滅"的開始。
┃挽救土木堡危局
蒙古各部落雖然經過洪武和永樂兩代皇帝的征討只能在漠北活動,但到了明英宗時期,瓦剌部落在首領脫歡、也先父子的帶領下,再一次統一了漠北諸部。瓦剌在遣使向明朝進貢的同時,不斷擴張勢力,騷擾明朝北方邊境。
正統十三年(1448年),此前一直收受蒙古賄賂的王振突然"正直"起來,不僅減少了給瓦剌的賞賜,還削減了其貢馬的折價標準。一直苦於沒有理由的也先這下找到了藉口,正統十四年(1149年)七月,也先召集諸部兵分四路大舉進攻明朝邊境。
【土木堡之變】
由於成祖死後,明朝以幾十年不識兵戈,且因為王振與瓦剌的勾結而邊疆防衛空虛,明朝軍隊節節敗退。王振此前曾有主導遠征雲南麋川土司獲勝的功績,這時候希望借與蒙古開戰的機會繼續增大權力,便唆使明英宗御駕親征。雖然大多數大臣都反對親征,但英宗全然不顧,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詔令迅速集結軍隊,兩日內出兵討伐也先。
英宗雖然名為親征,但軍務大事皆由監軍王振決定,將領處處受其節制,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指揮,致使明軍一敗再敗。而且,由於王振不懂軍事,指揮接連失當,大軍尚未到達大同,就已經開始缺乏糧食。當鎮守太監郭敬秘告王振已經無法再向北前進時,才開始班師。但在班師的路途中,王振為了展示自己的威風,竟帶領幾十萬大軍繞道前往他的家鄉蔚州(今河北蔚縣)顯擺一通,這大大拖慢了明軍的進度,身後的瓦剌兵也迅速追趕上來。
【土木堡之戰路線圖】
八月十三日,英宗及明軍到達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東南),王振以自己的輜重還未到達為由堅決不進入僅距二十里的懷來城。兩天後的十五日,也先遣使詐和,由於土木堡的所有水源都被瓦剌控制,明軍已經兩日滴水未進。看到也先想要議和,王振不知是計立馬同意。趁此機會瓦剌大軍突然攻擊,明軍"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隨從大臣幾乎全都戰死,明英宗突圍不成只得下馬盤膝面南坐,束手就擒。此一戰明朝皇帝被俘,史稱"土木堡之變"。
于謙是在土木堡之變前被再一次召回京師,擔任兵部左侍郎。由於無法阻止英宗親征,兵部尚書鄺埜跟隨出征,于謙則留下管理兵部事務。當英宗被俘的消息傳回北京後,百官震恐只知痛哭,只有于謙力主立監國郕王朱祁鈺為國君,堅守京城並痛斥主張南遷的人。朱祁鈺即位是為明代宗,遙奉被俘的英宗為太上皇,破壞了也先以此要挾明朝的圖謀。
【明代宗朱祁鈺】
在此情況下,于謙旋即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于謙敏銳地判斷,瓦剌此時士氣正旺,必然輕視明軍,長驅直入到南方。於是于謙馬上命令各分道募集部隊,並命工部修理武器盔甲。此外,派遣都督孫鏜、衛穎、張軏、張儀、雷通帶領二十萬大軍分別防守京城九門,在外城安置兵營。又讓都御史楊善、給事中王竑參與到保衛事宜,將靠近城郭的居民遷入城內。
明代宗進一步升任於謙為提督,統領所有守衛兵馬。于謙命都督陶瑾守安定門、廣寧伯劉安守東直門、武進伯朱瑛守朝陽門、都督劉聚守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守阜成門、都指揮李端守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守崇文門、都指揮湯節守宣武門,自己則與石亨率副總兵范廣、武興列陣於德勝門外,直面正北而來的也先大軍。
為了保持戰鬥士氣,于謙下達了著名的軍戰連坐法:如果將領不顧軍隊臨陣脫逃,斬殺那個將領;部隊不顧將領先行退卻,後隊的士兵斬殺前面的撤逃者。由於將士明白要麼戰要麼死,明軍戰鬥力果真陡然上升。
起初,也先深入內地,自視拿下京城只是旦夕之事。十月十一日,京師保衛戰開始,也先首先派少量部隊探聽明軍在德勝門的部署,于謙與石亨預料此計,於是設法誘敵。隨後,瓦剌一萬大軍開始主攻,副總兵范廣在途中設伏、以火器突發反攻,也先弟孛羅、平章卯那孩中炮而亡。瓦剌軍不得已改攻西直門,都督孫鏜守衛,石亨亦分兵援助,瓦剌軍只能引退。
【京師保衛戰】
此後兩軍相持五日,也先感到大勢已去,又聽聞各地勤王部隊趕到,唯恐歸路被斷,於是在十月十五日夜裡向西而去。于謙命明軍乘勝追擊,大破瓦剌軍,附近百姓也紛紛組織起來襲擊瓦剌軍殘部,奪回了為瓦剌所擄的許多百姓和財物。至此,蒙古撤出關外,此後多年都沒有再大規模犯邊。建立不到百年的明朝基業艱難地得到了保存。
于謙由於在此役中的巨大功勞,被加封為少保,總管全國的軍務。這位"救時宰相"應驗了年少時那位僧人的預言,可以說此時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只可惜,什麼其他心思都沒有的于謙最終也是"栽"在了自己正直的一腔忠心上,即使他真的什麼都沒做錯。
┃要留清白在人間
瓦剌被擊敗後,由於明朝迅速扶立了新皇帝明代宗,英宗不再有利用價值。為了恢復與明朝的貿易往來,也先開始打算與明朝議和。
向來主戰的于謙依然反對議和,還上奏請求告誡各地仍然加強城防,以防患未然。直到代宗景泰元年八月,英宗被俘已經快一年了。也先此前幾個月內頻繁遣使講和,而于謙也明白京師保衛戰的成功其實非常僥倖,土木堡讓明朝精銳盡失,北京是經不起再來一次進攻的。既然如此,為了大明,雖然不情願,于謙也同意了迎回英宗的想法。
【于謙】
只不過,此時"喜歡"上皇帝位子的代宗卻對於迎回哥哥產生了動搖。于謙聽後委婉地稱:"天位已經確定,難道還會有其他事情發生?只是從道義上應當馬上迎接罷了。萬一對方果真心懷欺騙,我們就有口實了。"代宗也就同意迎回英宗。
只不過代宗不是個有胸懷的人,由於害怕英宗搶走自己的皇位,在其回京後將其置於南宮,派錦衣衛嚴加管控,食物僅能由小洞遞入,實際上就是把英宗囚禁了起來。並且在景泰三年 (1452年)廢原太子、英宗之子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新太子。雖然朱見濟不久後早夭,卻沒有重立朱見深為太子。代宗是為了自己的皇位機關算盡,不知也因此害了自己最信任的人。
而于謙,由於他的勤勉付出,得到了代宗完全的支持和信任,即使是人事任用,代宗也會悄悄詢問他的意見。于謙回答代宗的詢問,從不隱瞞,也不避嫌疑和怨恨。因此,那些不被重用的人便開始怨恨于謙,而被任用但官職比不上于謙的也往往會嫉妒他。有御史稱于謙太過專權,請求六部大事須與內閣一同奏報施行,都被代宗否決。進言的人仍不停地羅列罪名打擊于謙,但都被代宗力排眾議壓了下去。
于謙自己卻沒有感受到危險的來臨,由於他性格剛直,每次遇到不如意事,就撫胸嘆息:"這一腔熱血,到底灑在什麼地方!"看到那些懦弱的大臣和皇親貴族,就心生鄙夷之情,怨恨他的人越來越更多。京城保衛戰中立功封侯的石亨為了討好於謙,就上書舉薦于謙之子于冕為官。于謙卻不領情,反而批評了石亨,石亨因此大為憤怒。同時,還有曹吉祥、徐有貞等人都怨恨于謙,於是這些人一起謀劃搞垮他。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代宗病重不能臨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貞等人聯合太監曹吉祥,趁機攻入南宮,擁英宗復辟。正月十六日晚上,英宗自東華門入宮,於奉天殿即位,黎明時開宮門諭令百官,改元天順,史稱"奪門之變"。同樣小心眼的英宗也沒放過自己這弟弟,將代宗囚禁於西內,不久死亡。
換了"老闆"的于謙突遭橫禍,在石亨等人的陷害下,于謙很快就被下獄,並被判處死刑。起初英宗還有猶豫,徐有貞進言道:"不殺死於謙,那麼我們此舉就師出無名了。"英宗遂下定決心以謀逆罪,殺于謙於集市。
【杭州于謙墓】
事後,錦衣衛登記沒收于謙的財產,卻發現家裡沒有多餘財物,只有正室的大鎖很堅固。打開一看,只是皇上賜給的蟒衣、劍器,觀者無不嘆息不己。都督同知陳逵為于謙的忠義所感,收斂其屍體埋葬。第二年,歸葬在杭州。這個救國救亡的英雄,沒有死在保衛京師的戰場上,卻死在了小人的讒言里,不得不說是一個悲哀。
于謙死後,大學士李賢向英宗陳述這場政變背後的秘密:由於代宗無子,擁立朱祁鎮的孫太后仍在世上,所以帝位遲早是英宗的,"奪門之變"其實沒有用處,只是小人們求自己升官發財導演的一齣戲。明白過來的英宗大為後悔,罷除因奪門之變而晉升的一切官職,疏遠了石亨等人。之後,英宗一朝勤於理政,任用賢臣,也算是沒有辜負于謙嘔心瀝血對大明的保護。
對於明英宗來說,他當然應該後悔殺了于謙,但同時殺掉于謙又是非常"可以想像"的行為。如果不是于謙的抵抗和對代宗的支持,英宗不會白白在漠北做了一年的俘虜,而且由於于謙早早的就粉碎了也先拿英宗做要挾的陰謀,英宗在漠北受到的待遇也並沒有多好。而在好不容易回到京城後,不得已做了太上皇的英宗又被自己的弟弟猜疑和"虐待",又遭了八年的監禁生活,從英宗自己的角度看來,這也是因為于謙擁立自己弟弟當皇帝的過錯。所以當受到石亨等人的挑唆後,英宗很自然地就做出了頭腦發熱的事情。
【杭州于謙祠山門】
其實,于謙從各種方面來說都沒有做錯什麼事。對自己,他堅持了自己的信仰;對明朝,他挽救並延續了這個差點死掉的大帝國。如果說他有哪一點"對不起"誰,可能就是對不起明英宗了。畢竟確實是因為于謙才使得英宗做完蒙古的戰俘後又成了弟弟的俘虜。但于謙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大明好,他忠的不是英宗、也不是代宗,忠的是整個大明朝本身。
于謙是有自己的信仰的,他有自己的堅持,但又不愚忠。作為一個文人領兵退敵,得到皇帝的盛寵卻家無餘錢。他沒有做一個圓滑的「聰明人」,將近百年後萬曆皇帝給他的「忠肅」諡號,就是其一生最好的寫照。
"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這是于謙所留下的,最著名的詩句,雖然死的冤枉,但他卻活的明白。其實對於于謙來說,"粉身碎骨"都不怕,死又算什麼,只要把自己想留的"清白"留在人間就值得了,而他也確確實實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