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在微信和我說,讓我寫一篇關於西安老師被學生殺害的文章。
她認為,現在的醫療市場化、教育產業化,是造成弒師殺醫的根本原因。
學生和患者成了顧客,顧客不滿意了,就打砸「服務員」(老師、醫生)。
對於這位朋友的看法,我的觀點正好相反。
我恰恰是認為正是教育和醫療沒有市場化,而造成大家對老師和醫生的怨氣那麼大。
其實教育和醫療,就是商品。
雖然我們心理上很難接受,但是不接受不代表能改變它們的本質,只有坦然面對,才能解決真正問題。
這個觀點,我之前也和其他人聊過。
得到的都是一陣陣罵聲,有人就咬牙切齒地「祝」我以後的孩子上不起學,我看不起病。
幸好我這位朋友是學法律的,懂得哪怕「罪人」也有辯護的權利,雖然我們意見不同,但是還是很平和地交流了各自的意見。
我詳細解釋下我的觀點吧。
大家看完後,同意的,就點「在看」,不同意的,也別罵我哈。
我們先不討論教育和醫療是不是商品吧,因為我說是商品,你說不是商品,這個沒有意義,這個爭論不會影響教育和醫療資源的供給,你說它不是商品,這些資源就會多起來嗎?
不會!對吧。
那麼不說教育和醫療是商品,說它們是什麼呢?
稀缺品。
教育和醫療,人人都需要吧,而且每個人需要的還不一樣,更而且每個人對它們的需要都是無底洞的,再怎麼好也不為過。
所以,教育和醫療是稀缺品,這個沒問題吧。
好了,既然是稀缺品,大家就會對它們進行競爭。
畢竟是稀缺,你的孩子上了清華,我的孩子上的機會就少了一個了,你掛到了這個專家的號,我有可能就掛不上了。
既然有競爭,總要有競爭規則吧,哪怕是最原始的規則,誰打贏誰上,也是規則。
誰上清華,誰看醫生,打一架,打完誰還站著的,誰就得到這些資源。
當然,靠暴力規則,顯然不行。
那麼用什麼競爭規則呢?
我們先把所有的規則都攤開來說。
1.靠暴力。
剛才說了,這個是最原始的規則,在人類祖先還是猩猩那會,就是誰最能打,誰就能占據稀缺資源。個頭大的,總是三妻四妾,那些個頭小的,連一個老婆都沒有。
2.靠智力。
誰聰明,拿到稀缺資源,如果說暴力是武鬥,那麼比智商,就是文鬥了。現在讀書上學,基本上就是這個競爭方式。
3.靠論資排輩
這個也是好方法,也好界定,更好施行。你打架有僥倖吧,你比智商,也容易作弊,論資排輩可是實打實的,年齡輩分就擺在那裡,一看身份證、一看族譜,就清晰明了了。
4.按社會身份
這個有點像論資排輩,辨認也很清晰,誰的官職大,誰的職稱高,誰就先拿到資源。
5.按照勞動時間
誰幹活多,就分給誰。有點像改革開放前,我們中國的記工分,你到工地幹活多長時間,你的工分就是多少,你就能分配到相應的資源。
6.先到先得
這個我們也很常見,春運搶火車票就是先到先得,不管誰,都得排隊。其實我們的醫院挂號,也是如此,都是排隊取號,先到先得。
7.隨機分配
這個就是看運氣了,現在有些城市搞買房搖號、車牌搖號就是這樣,你有錢也不一定能得到資源,還得看運氣。
8.按需分配
這個就是我們暢想的共產主義社會了,按需分配,你需要什麼,就給你什麼,你需要多少就給你多少。當然,這個是不可能實現的,最後只能是大家都裝窮,裝可憐,個個都說自己最需要。
9.價高者得
這是最招人罵的,誰有錢誰就占據資源,錢越多,資源越多。
上面提到的9種競爭辦法,其實我們人類社會曾經試過的,有些現在也在用,比如按智力,誰考試分數高,誰就能上好學校,比如出身,你是少數民族的,你就能加分。
而按價高者得的競爭方式,是目前社會最常見的,只要是市場經濟的國家,都會這樣做。
價高者得,有錢你就能買到,說白了,就是把稀缺資源當商品,這東西就在那裡,你拿錢來,就可以拿回家。
好了,這9種競爭方式,哪個最公平呢?
思考五秒鐘!!!!!
答案是,都不公平。
如果你用暴力作為標準的話,那麼身體比較強壯的人比較容易勝出;
你用智力做標準的話,比較聰明的人容易勝出;
根據後天的條件,他們的種族、種姓、出身戶籍,那出身比較好的人、根正苗紅的人就比較容易勝出;
根據等待的時間來判斷、先到先得作為規則的話,那時間成本比較低的人就比較容易勝出;
如果按照出價的高低,那有錢人就比較容易勝出。
現在我們實行市場經濟,總有人說,什麼都認錢,那些窮人怎麼辦?
但是如果你不認錢,你認暴力,那些個小的怎麼辦?你認智商,那些天賦普通的人怎麼辦?你按出身,那些祖上不是開國功臣的人怎麼辦?
不管哪種競爭規則,總會有人喊誰誰誰怎麼辦。
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規則比別的規則更公平,所以根本不存在最公平的規則,哪怕經濟學家最推崇的價高者得,也不是最公平。
因為每個人的公平觀是不一樣的啊!
身強力壯的人、喜歡練武的人,他會覺得暴力是個挺好的規則;
學霸會覺得用智力、用考試、看文憑是一個挺文明、挺公平的辦法;
根正苗紅的人,他們會說咱們按身份來決定;
有北上廣深戶口的人,他們說戶口挺好的;
那些事業發展順利的人,他們說按照咱們的職位高低來確定誰得多,誰得少,這也是挺公平的;
勤勤懇懇的人,他們會覺得按照工分的多少來決定誰得多誰得少,這樣才是公平;
時間多的人,平時百無聊賴的人,他們會覺得,先到先得挺公平;
那些善於交際的人,覺得憑著社會關係來決定誰得多誰得少,這也挺公平;
有些人還經常覺得社會虧欠他們挺多的,他們經常懷才不遇,很多需求也沒有得到滿足。這時候他們會說,按照誰需要多,誰需要少,誰的需要更迫切,得按照這個來分配,這才公平;
還有些人資質平平,已經覺得這世界留給他們的機會實在太少了,他們可能會覺得隨機分配最好,咱們這社會重新來洗牌,那更好;
當然有錢的人他們會說,按照出價高低更公平。
雖然沒有任何競爭規則是公平的,但是我們還要選一種規則來執行,因為有規則總比沒有好,沒有規則,社會就亂了。
好,既然一定要選一種規則,那麼選什麼好?
我們來看看,每個競爭規則帶來的成本高低。
凡競爭,必有成本。
因為,你一旦把競爭規則確定下來,人們就會朝著一個特定的方向去努力。
這個努力的過程,就會消耗真實的資源,時間、金錢、注意力等等。
如果按暴力作為競爭的標準的話,人們就經常要去練武,這練武本身就是一種成本;
如果按智力作為標準,用教育水平來做標準的話,人們就整天去學習,整天去考試,這本身也是成本。
如果是根據社會職務的高低,那麼就有攀附、尋租的成本;
如果根據先到先得作為標準,大家就每時每刻都去排隊,這排隊的時間也是成本。
如果按需分配,根據社會虧欠你多少來分配的話,人們就要花費不少裝窮的成本。
如果隨機分配,搖號分配的話,那麼參與搖號的人就會越來越多,稀缺的資源最終就會有越來越大的可能,落到那些其實並不需要這些產品的人手上,這當中帶來的也是一個成本。
如果按價高者得,大家就會去創造財富,說得不好聽一點就是,大家都鑽錢眼裡了。這個也是最招人罵的。
既然都有成本,怎麼比較這些成本的高低呢?
其實我們仔細分辨,你會發現,有些競爭帶來的成本,其他人是很難得益的。
比如,你練武練得很出色,最後搶到你需要的東西了,練武本身所花費的成本對你來說是值得的,但是社會上其他人,卻不能夠從你多出來的那些肌肉上得到好處。
你花很長時間排隊,當然你能得到你要的東西,對你來說,這些時間花得值得,但是社會上其他人,卻不可能從你排隊所浪費的時間當中得到任何的好處。
同樣的,如果你得到過多的教育,你腦袋裡面那些唐詩宋詞非常多,也懂得很多數學公式,別人也不可能從中得到什麼好處。
有些人去攀附權貴,去找尋租的機會,所有這些努力本身,對於得到資源的人來說似乎都是值得的,但是對於社會其他人來說,所有這些努力都是一種無謂的損失。
但是,按照出價的高低來競爭的話,就有一個特點:凡是要用出價高低來競爭的話,人們就會努力地去賺錢。
怎樣才能賺到更多的錢呢?
當然,打砸搶是一種辦法,但那是非法的,大多數人不會這麼做。
你為了賺更多的錢,正當的途徑是去生產一些別人需要的東西,讓別人自願購買。
這種競爭方式,會指引人們去從事一些積極的、有收益的、對社會其他人帶來福利的服務。
所以按照出價高低,這種競爭辦法一下子就跟其他的競爭辦法區分開來了。
它帶來的不是多餘的肌肉,不是多餘的教育,不是多餘的社會關係,也不是多餘浪費的時間,它帶來的是,社會其他人也願意付錢購買的商品或者服務。
簡單地說就是,你想得到這個資源,你得先創造出其他人需要的資源。其他人用錢購買了你創造的資源,你有錢了,就可以買到你需要的資源。
這個過程是良性循環的,每個人都受益了。
我今天想吃豬肉,我要有錢才行,怎麼才能錢呢?我得先種田賣糧,或給其他人剪頭髮,或寫文章求閱讀求打賞......
你要享受之前,得先付出,而且這個付出是其他人所需求。你的糧食不好,沒人要吧,你頭髮剪得不好,沒人找你吧,你寫的文章不好,沒人看吧。所以你要努力去改善怎麼種田、怎麼剪頭髮、怎麼寫文章。
所以我們說,按照出價的高低來競爭,它造成的成本是最小的,專業點說,就是無謂損失是最小的。
在價高者得這個競爭規則下,整個社會的餅不是越做越小。
它不會因為競爭的過程消耗資源,使得整個社會的餅越來越小,而是在競爭的過程中,整個社會的餅,整個社會的福利,是越做越大的。
剛才舉的例子就說了,你為了能夠爭取你想要的東西,你就必須生產一些別人也想要的東西。在這個競爭的過程中,每一個人都去這麼做的時候,這社會帶來的財富集聚,就大得不得了。
其實中國40年前的改革,改的就是競爭規則,從過去的按論資排輩、按社會身份、按照勞動時間(即計工分)、按需分配(誰家更窮就給誰),改成了今天的按價高者得。
一個小小的競爭規則改動,就帶來了社會財富積累的巨大變化。
不少人喜歡這句話:好的制度,會讓壞人變好,壞的制度,會讓好人變壞。
而價高者得的競爭規則,就是一個好的制度。
從公平的角度看,價高者得不是一個更公平的規則。
但是從效率的角度,從社會財富積累的角度,從如何減少競爭帶來的無謂損失的角度來看,價高者得是比別的競爭方式更有效率的,它直接帶來了社會財富的高速集聚。
那麼現在實行的教育和醫療競爭規則,耗費了哪些無謂的成本呢?
你看,我們現在的學校,基本上有兩個競爭規則。
義務教育階段,是按位置來競爭,你住這裡,你就能上這個學校。
結果是什麼?結果就出現了學區房。
誰住得起幾萬塊甚至十幾萬一平方的學區房?只能是有錢人。
還有一種是按智商的競爭規則競爭。
那怎麼比智商?考試唄,對吧。
所以大家就拚命補習,所以錢都花去補習那裡去了,誰更有錢,誰就能請到更好的補課老師。
說到底,這兩種競爭方式,還是誰有錢,誰上好學校。
只不過大家用了更迂迴的方法得到教育這稀缺資源,如此迂迴法,結果就是消耗了更多無謂的成本,大家也把怨氣撒在老師身上——你看,補課老師那麼貴,老師不是個好東西。其實,老師真冤枉啊。
那麼醫療呢?
現在是按排隊的規則來競爭。
好了,挂號就那麼多,要麼你付出時間成本,早早去排隊,要麼你就高價買號販子的票。
你早去排隊,要不要請假?請假了,要不要扣錢?
到最後,這錢,其實還是沒省下來。
現在出現的以藥養醫、號販子,都是因為人為地壓低醫療服務價格而造成的。
看似患者看病便宜了,十幾塊就能看到專家號。但是,你取藥時,多給你開的那些沒效果又吃不死人的中成藥,要不要錢?你排隊取號,要不要時間成本,你不排隊,買號販子的票,要不要加錢?
所以到最後,患者其實沒少花一分錢,還搞出一堆問題,大家也把怨氣撒在醫院和醫生身上。其實,醫生也是冤枉。
你說,國家用強制力,抓黃牛,抓多開藥的醫生行不行?
你抓了黃牛,是解決了倒賣挂號的問題,但是大家排隊付出的時間成本,你沒法解決吧。
還有,你怎麼抓醫生,醫生說,這藥是要開的啊,你怎麼界定這藥該不該開?
哪怕真被你有法子界定了,醫生說,我寒窗苦讀那麼多年,每天那麼累,就這點錢,我還做個屁啊,辭職不幹了。
國家能抓多開藥的醫生,你不能抓辭職的醫生吧,你總不能說,你不做醫生,我就抓你坐牢。
結果就是醫生越來越少,醫療資源越來越稀缺。
好了,我們來梳理一下。
教育和醫療,是稀缺資源,這沒問題吧。
價高者得的競爭規則,相比其他規則損耗成本最低,更有效率,這個也沒問題吧。
那麼,在爭奪教育和醫療這倆稀缺資源,要不要用價高者得的規則呢?也就是說,要不要市場化呢?
你可能會說啊,教育和醫療不一樣,教育關係到一個人的前途,醫療關係到一個人的性命,怎麼可以用金錢高低來決定呢?
是,它們倆是不一樣,就像公雞和唐老鴨。
但是你把公雞改名字,改成唐老鴨,早上它照樣打鳴啊。它不會因為你不承認它是公雞,或改了名字,而改變它早上打鳴的本質。
它們再怎麼不一樣,再怎麼重要,都不能改變它們是稀缺資源,那用價高者得的競爭規則就是最高效和最符合社會大眾利益。
為了掛上號,大家熬夜排隊
如果教育和醫療按價高者得的規則,會出現什麼?
會出現人人讀不起書,看不起病嗎?
不會!
為什麼?
價高者得的規則,並不是說,教育和醫療就都變成天價。
有了價格就會有競爭,競爭也會分層次。
就像手機,有萬元的蘋果,有五六千的華為,有三四千的vivo,也有兩千多的紅米,更有一兩百的功能機。
每個人都會在自己可承受範圍內,選擇合適自己的商品。
你總不能說,手機是必需品,是剛需,所以必須是最好的,所以每個人都要用蘋果華為。
而且有競爭,就會有提高。
蘋果華為為什麼賣得貴,因為它們好啊,小米和vivo也想賣那麼貴,怎麼辦?
競爭唄,小米vivo提高性能,搶奪蘋果華為的用戶,蘋果華為不想失去市場,也會提高性能。
這樣的競爭,得益的是用戶,用戶可以用越來越少的錢,買到越來越好的手機,哪怕錢一樣,手機也更好,這點你不可否認吧。
學校和醫院也是如此,要賣得貴,就需要提供好服務,要保持貴,就需要不斷地提高服務。
那些曾經不好的學校和醫院,它們想要更多「顧客」,也要不斷地提高服務,否則就會被淘汰,那麼留在市場上服務「顧客」的,都是好的教育和醫療資源。
競爭的結果就是,「顧客」花的錢越來越少,得到的服務越來越好,哪怕花的錢一樣,得到的服務也更好。
那麼,有錢就可以為所欲為嗎?
還真不是,你想買,也要我想賣才行。
市場經濟,買家和賣家是平等的。
你拿著一萬塊去蘋果店買手機,你張口就罵人家的售貨員,你說顧客就是上帝,我有錢,我罵完你,你就能賣出手機了。
你去試下,看你會不會被保安掃地出門。
同樣,你家有錢,你是一個學渣,還囂張跋扈,你捐錢,那些好學校就會收你嗎?
美國常春藤名校都是私立的,確實捐錢越多,越容易上,但是前提也是要你的學習不差,你真是學渣,這些大學也不會收你的,你的錢再多,也買不了百年名校的榮譽吧。
比爾蓋茨家是有錢有地位,但是也要他本人學習好,才能上哈佛
你可能會說了,那些窮人怎麼辦?
那些連一百塊的手機也買不起的窮人怎麼辦?那些連幾百塊學費也交不起的窮人怎麼辦?那些幾百塊醫藥費也付不起的窮人怎麼辦?
對啊,價高者得的規則對窮人不友好啊。
怎麼辦?
也有解決辦法。
第一個當然是努力賺錢啦,國家也希望你這樣干,脫貧致富嘛。
還有一個就是,既然你不能付出金錢成本,你就得付出其他成本。
美國的私立大學,也招窮孩子,但是需要你超級聰明。
對啊,你捐不了錢,那就在學習上努力點咯。任何一所學校要發展好,硬體和軟體都是必須的,硬體需要錢,而軟體需要好學生。
你給不了學校硬體,那就滿足學校的軟體需求。
如果你不能在金錢上付出成本,那麼你就需要在其他方面付出成本,這個是公平的。
人家給更多的金錢,錢是成本。你付出更多努力,這刻苦學習也是成本。
有史以來第一位登上哈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台的中國人——何江,農村娃。美國的私立學校也不是專收有錢人孩子
那看病呢?要付出其他什麼成本?
你要付出求人的成本。
你有錢,不需要拉下面子來求人救濟。
但是你沒錢,那只能拉下面子,把自己的隱私公之於眾,爭取其他人的惻隱之心,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嘛。就像水滴籌那樣,家庭背景都要交待得清清白白,大家看到你可憐,也就捐錢幫助你了。
在窮人付出其他成本的過程中,其實對社會也是有好處的。
怎麼說?
你看,你要上好學校,你除了更努力學習,你還要做個三好學生吧。所以什麼打罵老師,你就不能幹了吧。
你要大家捐錢給你治病,你也要是一個良民才行,否則大家憑什麼救助一個惡棍啊。所以什麼打罵醫生,你也就不能幹了吧。
在生活中,你就要維護好你的社會信用,如果你之前做過惡,大家肯定不願意幫你。這個時候,你就要約束自己,堅持做一個老實人、做一個好人,這也是付出成本之一。
你看,窮人的這些行為,對社會是不是也非常有益處啊。
你想上學,你想治病,是不是就不能對老師對醫生有怨氣了呀,那麼也就不存在弒師殺醫了。
你說,我不想努力學習,我也不想求人,我就是沒錢,怎麼辦?是不是社會就拋棄我了,不讓我讀書,不給我看病了。
不,不是社會拋棄你,是你拋棄你自己。
你說,教育和醫療,它們就不是商品,就是不能按價高者得的競爭規則來搞。誰提倡誰是壞人,要拉去槍斃。
你斃了我,也改變不了它的本質啊,你說它不叫商品,那就不叫商品咯。但是你能改名字,你能改變它是稀缺的本質嗎?
如果不能,你怎麼解決,當鴕鳥,眼不見心不煩?
有人說,這教育和醫療資源的定價,可以按平均線來啊,不過高 ,不過低,人人平等,大部分人都付得起,不就行了嘛。
先不說這可不可能。
就按這樣弄了。有了平均線了,也按這樣運行了。
那這個平均線以後要不要變?改革開放初期,萬元戶是富翁,現在這個標準要千萬了。這個平均線怎麼也要隨著經濟水平變化而變化吧。
你說,那怎麼變?
之前所有價格都被你取消了,這個平均線是按照之前價格有高有低來算出來的,現在教育和醫療的價格都是平均線,請問你再次變化的依據是什麼?
你要搞清楚先有雞還是先有蛋,是先有了價格高低,才有平均線。
現在沒有了價格的高低,這個平均線就沒法變,中國人的教育和醫療水平就會被鎖死在這個平均線上。
你讀書時老師是用黑板教你,到你的孩子,老師還是用黑板,而其他國家已經是數字化課堂了。醫療也會是如此。
你說,我參考其他數據變化行不行。人均收入不是每年都有統計嗎?我就按這個來。
可以,但你不覺得很粗糙嗎?參考哪個數據,參考比例是多少,係數是多少,這都是靠估計,而達不到最佳。
結果就是中國人永遠也享受不到最好的教育和醫療。
那麼那些有錢人要移民時,你就不要怪人家不愛國了哦。國內不能讓他的孩子接受好教育,他們只能送孩子出國。他享受不到好的醫療服務,他也只能出國。
其實換做是你,你也會這樣干。
教育和醫療市場化,對窮人有幫助嗎?
有啊。教育資源多了,你努力學習是不是就更容易被錄取。教育優質了,你的努力是不是就沒白費了。
同樣,醫療資源多了也優質了,國家和他人救濟你的看病錢,是不是就更容易掛上號了,也更容易治好病了。
社會是公平的,你要得到某樣東西,你不想付出這個,就得付出另外一個。
社會又是不公平的,總有人可以很輕鬆地付出,有人要很艱難地付出。
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寫了兩本書,一本是《國富論》,告訴你一個國家如何富強,答案就是市場化。另外一本是《道德情操論》,告訴你,每個人都是有惻隱之心的,雖然實行市場化後會出現貧富差距,但只要大家守望相助,就不會出現有人活不下去的情況。
任何一種制度,都不可能完全公平和完美。
關鍵是,哪一種更有利於整個社會發展。
我們當然暢想那個物質極其豐富,可以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但是未到來之前,我們只能選損耗無謂成本最小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