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山東大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9-10-23   聽戲APP

山東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國北方地區現存最早的傳統曲藝鼓書暨鼓曲形式,相傳形成於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歷史。主要流傳於以山東省菏澤為中心的廣大魯、蘇、豫地區。原稱犁鏵大鼓, 因其伴奏樂器為犁鏵碎片而得名。

據藝人師承譜系和口碑傳說,山東大鼓由漁鼓道情的孫趙門衍化而來。已知清嘉慶年間,孫趙門山東大鼓河北籍藝人有五位姓名中均帶"山"字,即威縣王奎山、臨西呂連山和李明山、清河徐靠山和臨城馮雲山,時稱"五大山"。

自清嘉慶至民國二十六年(1937),山東大鼓在冀魯兩省南起聊城、臨清,北到德州、滄州的大運河兩岸十分興盛。

山東大鼓的演唱形式多為單人站唱,也有二人對唱形式。主要伴奏樂器為矮腳小鼓、大三弦和月牙板(也叫梨花片)。演唱時演員右手執鼓楗擊鼓,左手操鋼板敲擊演唱,樂師以三弦伴奏。唱腔屬板腔體,一般分慢板(又稱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快板等板式。其書目主要是中篇,唱自相間,短段只唱不說。三個支派的唱腔與書目又各具不同的特點與風格。

山東大鼓傳統節目繁多,已知有中篇《三全鎮》、《金鎖鎮》、《大破孟州》、《大送嫁》、《范孟亭推車》等數十部;短篇段兒書尤為豐富,以《三國》題材的唱段最多,有《東嶺關》、《長坂坡》、《河北尋兄》等六十餘段;其次是《紅樓夢》題材的唱段。

也有《黛玉葬花》、《寶玉探病》等十餘段;《水滸》唱段有《李逵奪魚》、《燕青打擂》等。另外還有一些根據戲曲故事、民間傳說故事編寫的唱段,以及由子弟書移植過來的唱段等,共計二百餘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