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產先生
像個中間商賺了把三十年的差價,然後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 1 -
90歲的李嘉誠沒想到,會以這種方式登上人民日報。
至少在1990年他到訪北京的時候,他頭上頂著的是「愛國商人」的金字招牌,在全國各地都風生水起,但差3個月就整30年後的今天,他在內地民眾心目中的形象發生了冰火兩重天的變化,真是30年河東,30年河西。
90年代的中國,改革開放加速,百廢待興,最缺的就是資金。
而且,在那個特殊歷史時期,大陸內外交困,外資都在張望,對中國前景舉棋不定。這個時候,李嘉誠進京訪問,無疑是雪中送炭。當時的領導人希望他多到內地投資,並表示會大力支持。
李嘉誠沒含糊,花了20億美元在北京長安街絕佳之地建造了著名的東方廣場。
90年代的東方廣場
說東方廣場可能很多人不清楚,東方新天地估計知道的人就多了,連著王府井和東單的東方新天地是北京最著名的商業中心,但它只是東方廣場的一部分,除了購物,東方廣場還有寫字樓、酒店和公寓,世界500強中國總部很多都在這裡。
長安街,全國最矚目的地方,王府井、東單,也是寸土寸金之地。李嘉誠的東方廣場,無疑是他打開內地市場的一塊敲門磚。
李嘉誠成為全國炙手可熱的愛國富豪,全國各地都向他發出熱情邀請,請他過去投資,開出的條件一個比一個優越,都把李嘉誠當作財神爺,希望他的到來可以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很多地方官員是需要動用關係才能請到他。
但是,後來的事情,卻和人們想的不一樣。
- 2 -
當時,國內的開發商還沒成氣候,一大批開發商在海南地產泡沫中破產,實力大的房企都心有餘悸。
這個時候,是港商的黃金時期,他們手握重金,又有政策加持,一路攻城略地,用很低的價格就把最好的地段收入囊中。
然後,就是漫長的開發周期,人們並沒有等到預想中立竿見影的經濟拉動。
有的地塊被囤了25年,在馬拉松式超長的開發周期中,港商們可以平空斬獲幾十倍的巨額收益。
李嘉誠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低價拿地——緩慢開發——坐等升值——出售獲利。
這一手生意經算的很精明。
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北京譽天下別墅項目:從1993年一直到2018年完工,開發周期整整跨越四分之一個世紀。
這四分之一個世紀,別墅項目周邊配套逐漸完善,北京房價暴漲,從2千漲到6萬,這個項目可謂獲利頗豐。
譽天下只是其中一個例子,中國經濟周刊曾在2013年做過統計,2005年是李嘉誠旗下公司拿地最多的年份,到2013年九年時間裡全部29個地產項目就有18個未完工,比起去年國內房企高周轉幾個月的開發周期,李氏的開發周期真的不是一般的長。
在商言商,李嘉誠的策略並沒有錯:在房地產低迷的時候,低價拿地然後在慢慢開發,如果資金緊張的時候,就打包賣掉,如果資金不緊張,就慢慢開發慢慢賣,等周邊配套完善,房價上漲。
但是,當初招商的地方政府就傻了眼了,本來希望引入李嘉誠帶動周邊開發拉動經濟發展的,沒想到人家囤著等你發展。
在這方面,上海人民感受頗深。
古北新區、世紀大道、真如副中心……都留下了李嘉誠的「神來之筆」。
古北新區:
2000年,上海第一豪宅區古北新區計劃啟動二期建設,準備再造上海城市名片,其中位於古北路黃金城道路口的地塊,地標鋪王和兩街商鋪交給李嘉誠開發。
結果是,古北項目一直拖著拖到最後一個開發,李嘉誠還把黃金城道、古北路沿街商場、店鋪全部散賣,本來高大上的規劃,變成了只能開小型超市、蘭州拉麵、羊毛衫市場。
世紀大道:
2005年,世紀大道作為上海唯一的4線換成大站,是黃金的上蓋項目,被李嘉誠拿到一半開發權。
只不過人們沒想到,李嘉誠拿到這塊黃金寶地後,整整十年過去了,這個上海市中心唯一的地鐵4線換乘站上蓋項目仍然是一片工地。
2016年,李嘉誠把剛建好的世紀匯廣場作價200億賣給人壽保險,12年的開發周期獲利124億港元。
真如副中心:
2006年,上海真如城市副中心推出了第一幅核心地塊,為兩條地鐵線交會站上蓋,被李嘉誠收入囊中。
但是天真的普陀人民沒有等到高級寫字樓和商場,九年過去了,只等來了切割成小面積散賣的廉價公寓式辦公樓,銅川路還是銅川路,沒有變成金川路。
13年後的2019年,該項目除了近幾年逐漸散售的酒店式公寓之外,辦公、商業配套均未開業。據媒體報道真如項目陷入出售疑雲,而地價已經翻了十幾倍。
隨著大陸資產盡數出售,人們喊出了「別讓李嘉誠跑了」的口號。
- 3 -
李嘉誠在內地的30年,留下了什麼?
很多人覺得李嘉誠留下的更多的,是一個特殊時期的符號,一個傳奇的富豪人物,一段香江勵志往事。
在內地這絕無僅有的飛速發展的三十年,他來去都引人關注,但是沒有留下多少讓人記得住的東西,像個中間商賺了把差價,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用李嘉誠的話說:他是個商人,利潤是他要追尋的東西,其他不是他能考慮的。
換句話說:是我們大家高估他了。
事實上,李嘉誠在內地的投資不止是房地產,還有能源、港口和零售,而囤地拋售地皮據說和他投資歐洲3G巨虧十年也有些關係。
話說回來,如果非要說李嘉誠給內地留下什麼的話,那就是他堅決拋售內地和香港房地產給人們的警示:吃相不好看的人都選擇不吃了。
人民日報4年前也說過:與其挽留,不如目送。
畢竟,要先解決自身的問題,經濟搞好了,都會回來的。
就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