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畫意丨找尋漢口老街的視覺記憶

2020-01-09     武漢文學藝術

有人說,我們這個時代最顯著的特徵之一,是實體的喪失持續不斷,無法挽回。

隨著武漢老城區大片拆除建造,那些有著歷史情懷的漢口老建築和老街巷裡弄,在人們的眼前正逐步消失。

時光打磨掉老街巷的光輝,卻為它烙上獨有的記號,沉澱出歷史的韻味……城市發展的新舊交替中,這些行將消失的東西讓人愈發覺得珍貴。

為了留住城市的記憶,為了尋找某些失去的鄉愁,許多武漢藝術家帶著畫筆的溫度記錄下了它們,將它們的文化情懷永恆的留在了畫里。

下面,跟著小編打開《武漢印象》美術卷,一起來找尋漢口老街的記憶吧。

《紅房子——漢口水塔》鄭源臣 布面油畫 51cm×33cm

它是池莉筆下「她的城」發生的地方;它是方方心裡「江北的桅杆」;它還是江城水與電的起點……

雖然它不高也不大,但在老漢口人心中,它是老漢口的一個重要地標,一個無可替代的存在,凡是有人問路,他們定以水塔為原點,告訴你怎樣沿著它向四周展開方向和里程。

《江漢路商業一條街》朱明健 布面油畫 60cm×90cm

說到武漢的老房子,江漢路商業一條街是一個必須看的地方。

它是漢口都市發展變遷和商業繁榮的一個縮影,像一個集千般寵愛於一身的少女,陽光燦爛、豐富多彩。

《時光倒流80年》 段善基 布面油畫 120cm×100cm

江漢關大樓、巴公房子、交通路、江漢路這些都是老武漢的標誌性建築和街道。作品採取倒述的手法,讓讀者去感受80年前的老武漢。

細細品讀作品,我們會發現一些有趣的細節:洪水中的小舟、租界裡的巡捕、石板路上的三輪車.....正是這些細節的刻畫,才使得武漢更具魅力和更具繪畫作品的感染力。

《敬仰·漢口三民路》陳建民 油畫 57cm×87cm

凝視孫中山先生手執拐杖、昂首挺胸、矚目遠眺的神態,不由得使人想起有關這位偉人的歷史往事。

「三民路」 的得名,就是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創立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和民生。色彩濃重沉著、筆觸概括簡練,表現出鬧中有靜的境界。

《聯怡里的最後記憶》歐陽志 布面油畫 90cm×80cm

隨著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老漢口的一些老里份也悄悄地從地平線上消失。當拆遷進入尾聲時,畫家用畫筆和油彩,記錄下了聯怡里謝幕時的悲壯。

房屋已基本拆除,惟有聯怡里的半壁門樓還頑強地聳立著。風景雖不亮麗,卻有著不可忘懷的記憶。

《老建築——岳飛街的「美的」》羅敏 布面油畫 30cm×60cm

沿著記憶的路徑,作者有意地探尋更有概括力的表達空間,在不知不覺的感受中滑向遙遠的過去。

那曾經有過的生活,曾經走過的街道,曾經懷念的追求......就像眼前的這幢老建築,靜靜地佇立在每一個讀者的心裡,並通過記憶,穿越歷史,印證自身。

《將消失的風景——智民里(二)》 劉昕 布面油畫 50cm×50cm

位於漢口北京路的智民里,曾是老漢口人見證漢口繁華的地方,這裡就像老漢口人的孩子,看著老漢口一步步成長、壯大。

《失去的里弄牌坊系列——洞庭村》江中潮 紙本水墨 145cm×145cm


《失去的里弄牌坊系列——1908》江中潮 紙本水墨 145cm×145cm

里弄牌坊是東西方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其藝術美感融合在牌坊之中。

但這種建築形式,正在被當下的時尚逐漸取代,這讓作者感到遺憾和警醒。他選擇了最具東方神韻的黑白水墨,用來表現時空中里弄牌坊千變萬化的神秘與滄桑。

《老漢口法國巡捕房原址》樊楓 紙本水墨 68cm×100cm

老漢口法租界的法國巡捕房,建國後此樓先為武漢市立第二醫院,五十年代後為市衛生防疫站。

樊楓在此棟大樓中工作11年,可惜的是此樓現在早已不復存在,只留在這宣紙畫中。

《蘭陵小景》熊兆平 油畫 51cm×61cm

漢口的蘭陵路,是一條極富生活氣息的老街。作為曾經的俄租界,蘭陵路見證了近代的風雲變遷,遺留下來的異域建築,也在浩瀚的歲月長河中凝聚著歷史的記憶。

改革開放以來,蘭陵路迎來了自己的新時代,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居民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建築和道路不斷翻修,老街也一天天變得熱鬧起來。

《漢口蘭陵路》魏文斌 油畫 51cm×71cm

走進畫面中的蘭陵路,卻是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樓房和梧桐樹的陰影里,清涼的微風吹過,印象中的老街、老巷就是這樣,與世無爭的小日子過得寧靜安逸。

城市每天都在變,蘭陵路也在變,不變的是人們的遙遠記憶。

《咸安往事》范筱理 水彩 40cm×55cm

咸安坊,位於武漢市南京路與勝利街交界處,是武漢的優秀歷史建築。咸安坊見證了大武漢的榮辱興衰,2010年,咸安坊被納入歷史文化街區,住戶也陸續搬了家,只留下了空空的房子,追憶著似水的年華。

影片《黃金時代》的拍攝地之一,石庫門的建築格局,走進卻是別墅的風格,透著一股富貴典雅、氣勢不凡的味道。

《老巷記憶》王心耀 油畫 80cm×40cm

走進這些狹窄的小巷,聽到的是順應天然的清靜安詳,看到的是舒適平和的鬆弛自由。

城市記憶的石板路,老武漢的市井生活和城市風情,時光仿佛停留在這裡。老街的今日記憶,也將成為未來的懷舊鄉愁。

《痕跡·泰興里》 肖珊 國畫 125cm×72cm

泰興里建成於1907年,為武漢市二級保護街區。它藏在漢口江岸區勝利街與洞庭街之間,一條短短的小巷不過兩百米,稍不留神就會走過。

磚木結構的建築,巷內的牆壁上爬滿了綠色的藤蔓,在時光的消磨中老巷慢慢呈現出歲月的滄桑,但在那繁雜和瑣碎的客觀現實中,卻滿載著豐富多彩、生趣盎然的生活細節。

《黎黃陂路的咖啡館》程業浩 油畫 76cm×63cm

黎黃陂路,一條藏身在武漢大都市腹地的氣質老街道,其歷史積澱和氣質暈染,在今天又散發出了新的情調。

從喧囂的中山大道側身拐進黎黃陂路,整個世界都緩慢下來,鬆弛下來。走進某家咖啡館,歇歇腳,聽著舒緩的音樂,隔著玻璃靜靜地享受著月色的輕撫,仿佛真的能夠讓人實現「穿越」,回到百年前的那段時光。


出品:武漢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新媒體中心

監審:鄧鼐 監製:吳曉君 編輯:簡簡

圖片:源自《武漢印象》美術卷,版權屬於作者本人

投稿:[email protected]

註:文章版權歸「武漢文學藝術」所有 轉載請標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gJCuG8BUQOea5OwCm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