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純母乳的媽媽經常問兒科大夫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寶寶在6個月之前幾乎都不會生病,過了半歲之後,總是會生病。明明寶寶的身體越來越壯士了,怎麼免疫力卻越來越差呢?
孩子生病的確是比加班更痛苦的事情,特別是孩子反覆高燒不退,往往心急的父母已經沒有了耐心。這時候家長開始要求醫生給孩子輸液治療,認為只有輸液孩子的病才會好得快。
兒科門診病歷一
樂樂已經18個月了,最近三天出現反覆高熱現象,最高體溫已經到39.3度。經過醫生檢查後,確定是皰疹性咽頰炎,前兩天樂樂一發高燒,家長通過退燒藥退熱,但是三四小時候,高燒又開始了。家長第三天,才帶孩子來醫院就診,這時候發現孩子的喉嚨已經有破潰的
症狀,並且孩子開始已經拒絕喝水、吃飯。家長補充說孩子已經一天沒有上廁所了。家長要求醫生能給孩子輸液,並使用抗生素。
兒科門診病歷二
晶晶也是反覆高燒不退,抽血檢查結果顯示病毒性感冒。從家長的描述中得知,晶晶除了體溫高,吃、喝、玩了並沒有影響。晶晶的奶奶害怕退燒藥有副作用,希望醫生能給孩子輸液。最後醫生判定,小朋友只是上呼吸道病毒感冒,並且孩子狀態良好,沒有必要給孩子採取靜脈抗生素治療。
針對以上兩個小患者,家長們應該了解以下關於靜脈輸液的知識
醫院採取靜脈輸液治療的原則
兒科醫生解讀:急性病症,來勢兇猛,醫院會快速採取醫療措施,如脫水。但是輸液的前提要遵循「先快後慢、先糖後鹽、見尿給鉀」。
輸液不僅是為了給患者補充體內液體的流失和不足,更是要維持患者發病時的代謝需求,所以,給孩子輸入的液體的成分主要包括:水分、葡萄糖、氯化鈉這些。家長必須知道,輸液也不是萬能的,更不可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孩子輸液後,至少經過12-24小時才能有明顯的效果。
輸抗生素比輸液退燒更快?
兒科醫生解讀:雖然輸液有它的優點,但不是最好的治療方式。醫生和家長要記住這句話「能吃藥不打針,能打針不輸液」。首先小寶寶們的肌肉層很薄,一般醫生不建議給孩子肌肉注射藥物,更不建議給寶寶輸液。
孩子發燒是兒科門診中最常見的病症,退燒藥能快速幫助寶寶將體溫降下,寶寶會出大量的汗液把體內的熱量散發出來,所以在寶寶退熱的過程中,需要補充大量的水分。如果寶寶的體內水分不足或過多流失,都不利於退熱的效果。此時,寶寶適當輸液,可以補充體內水分的不足,並且能幫助寶寶退燒,但是家長千萬不要理解成輸液,特別是輸抗生素就能縮短退燒時間。
抗生素的只是對細菌、衣原體、一些支原體有作用,且不能殺死或抗制病毒。抗生素是化學物,還會對寶寶的身體造成負效應,
一般6個月~3歲的寶寶處於生理性免疫不全期,所以容易生病,家長不必擔心。這個年齡的寶寶免疫系統還沒有發育成熟,通過不斷地生長、發育、生病,寶寶自身的抵抗力也慢慢地加強。家長儘量不要濫用抗生素,在寶寶生病不嚴重的情況下,儘量讓寶寶依靠自己的抵抗力對抗「敵人」。
我是冷冷奶爸,是追求完美的處女座,也是一名高級育兒師。本著求真、求實的態度分享科學育兒知識。希望我的建議能幫助你解除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