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濟南獨有的胡同文化,可惜很多人沒見過就消失了

2019-07-12     濟南順子

對於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人們再熟悉不過了。都是地域文化特色形式。但對於老濟南獨有的「里」很多人卻不知道。這也是老濟南獨有的地域文化特色。

福音里

濟南的「里」多建於十九世紀初開埠之時,1904年濟南開埠,商業開始繁榮,濟南在老胡同老住宅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種大雜院形式的院落門房,可以對外出租,門口也可以干點小生意,老濟南話管弄叫「里份」,一般前面加上寫實或者吉祥名稱,稱為「某某里」,比如:「貧民里」後改為『平民里』,福音里等等。老濟南里份一般是由大戶獨資建造,或者兄弟鄰里之間集資建造。一般里口的大門緊連著一個公共通道,公共通道兩側則是建築風格統一的獨立院落。里份里的通道一般是死胡同,里份口的建築物主要依中式風格為風格,受西方文化影響有的也帶有點「洋味道」,設有明顯的街號, 「里份」在那個年代可謂非常盛行據不完全統計,濟南的「里」多大數百個。

目前在冊的大約50多個:「長春里、靜安里、普安里、靜安里、同生里、民康里、寶善里等,福音里、仁美里、福東里、濟安里、東興里;大生里,二合里、裕津里、裕興里、裕華里、寶善一里、寶善二里、寶善三里、福德里、寶明里,裕仁里、裕福里、裕忠里、裕明里、裕信里、道德一里、道德二里、道德三里、道德四里,保安里、隆新里、德鄰里、永和里、公信里、工業里、清繁里、高安里、春元里等,德昌里、善德里、梁苑裡,永新里、三彭里、青雲里、保安里等。」

現如今隨著老城區棚戶區改造,大量的「里份」胡同早消失不見,回想老濟南的里弄腦:「老街坊們的談笑聲,鄰里招呼聲,小販們的喊叫聲,孩子們的嬉笑怒罵,曬太陽的老大爺,乘涼的老太太。」仿佛就在眼前,也隨著里弄胡同的消失而與我們漸行漸遠了。時光荏苒,充斥而來的是高樓林立,人情淡薄,相見不相識的新都市人。城市發展並沒有錯,希望這種文化能繼續傳承。

偶爾,當我漫步所剩無幾的濟南老商埠區,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愫和感覺,老濟南里弄胡同場景又浮現:早晨里弄門口豆漿油條,「你好三哥,好幾天沒看著你了,也來打豆漿了,中午來我這和茶!」『好晌午見』嘮幾句家長里短……繁忙而熱鬧的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是啊,每座城市都有它獨特的記憶和文化,每個人對每座城市也有獨特的感情。對於濟南這座老城來說來說,這些充滿市井味道和生活氣息的「里」,就是人們心底最溫暖的記憶,和感情的見證。生活在濟南的人,誰又會把它們真正忘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e-XRmwB8g2yegND5TC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