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產增收在鄉野 ——沿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觀察

2020-04-22     銅仁新聞網

山地占69.9%,丘陵占27%,壩地占3.1%,典型的岩溶山區,這是沿河土家族自治縣的土地現狀。長期以來,由於交通閉塞、土地貧瘠,村裡上無資產、下無資源,村民大多過著廣種薄收的原始農耕生活。

作為銅仁脫貧攻堅的主戰場,全省掛牌督戰的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沿河目前還有22個貧困村、6612戶貧困戶、20239貧困人口未脫貧。攻克貧困最後「堡壘」,讓群眾持續增收致富,該如何破題?大力發展農業產業是路徑之一。

沿河按照「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的要求,因地制宜選擇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帶動能力強的優勢特色產業,重點實施辣椒、食用菌、生態雞、生豬產業等短平快的產業項目,努力讓農業強起來、農民富起來、農村美起來。

陽春時節,草木爭榮,黔東大地煥發出勃勃生機:田間地頭忙碌耕種,養殖基地牛羊歡叫……烏江兩岸吹響了奔向全面小康的號角。

讓農村資源「活」起來

新景鎮出了沿河自治縣的第一個「萬元戶」。這個位於烏江西岸的鎮子,40年前就開始種植柑橘。期間,新景鎮的柑橘產業有過輝煌,有力促進了當地群眾增收。

當地群眾相告,新景柑橘輝煌時期價格最高達到每斤0.9元,當時的豬肉價格才每斤0.61元。但沒過幾年,由於品種老化等原因,「沒落」的新景柑橘價格從每斤0.9元跌至0.2元也無人問津。

沒有銷路,村民只能眼巴巴地看著承載著增收希望的柑橘爛在樹上,大家逐漸失去管理柑橘的信心,導致柑橘園逐漸荒蕪。

三年前,在省、市、縣相關部門的指導下,村裡的種植大戶「試水」改種新品種,逐漸有了起色,新景鎮黨委、政府則趁熱打鐵,發動群眾進行老樹換栽品種改良和低效柑橘園高位換接,三年時間裡先後發展柑橘產業7000畝左右,其中投產柑橘約4500畝,總產值900萬元左右,走上了精品水果發展之路,經濟效益已初步顯現。

新景柑橘

新景柑橘「老樹」發「新芽」,是沿河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產業的一個剪影。

耕地117.2萬畝,適宜發展產業95.313萬畝,500畝以上壩區12個,這是沿河發展農業產業的「家底」。作為自然條件艱苦地區,如何利用現有的條件和資源,更好地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是沿河產業結構調整直面的課題。

在推進農村產業革命過程中,沿河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盤活撂荒土地,結合人口、區位、自然環境等優勢,積極引進大企業、大項目,大力發展和壯大高效農業產業,形成規模化和品牌化,推動全縣農業產業朝著高效發展路子邁進。

特別是今年以來,沿河大力推進500畝壩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重點發展種草養牛、蔬菜、精品水果、中藥材等高效經濟作物,建成農村產業革命的「大棚田、科技田、效益田」,實現壩區產業增效,村民增收。

沿河壩區產業

通過優化產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沿河引導農民以土地為資本紐帶,通過向合作社土地入股、土地流轉獲得分紅和租金。同時積極引導農村群眾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資源,種植果樹、中藥材等,在增加經濟收入的同時,既綠化、美化村莊環境,又提升經濟效益,實現農民生活環境改善、家庭經濟增收「雙贏」。

土地活起來,改變了農民傳統的種植觀念和思維,極大地激發了農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的內生動力。

讓增收門路「寬」起來

黑水鎮朝陽村精品水果基地里,農戶正在進行樹苗的管護,忙得不亦樂乎。已建成的基地里,剛剛長出的果樹綠葉在陽光的照射下,在微風中輕輕搖曳。

除了在基地務工收入,全村590畝精品水果基地全部採用農家肥作生態底肥,農戶每年此項可以額外收入10多萬元。

而鄰近的涼村村採取「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紮實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村民們不僅獲得流轉土地租金,到基地進行務工還能增加收入,加上合作社的分紅,村民們紛紛實現家門口就業,大大地提高了生活水平。

沿河黑水鎮

依託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黑水鎮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積極推進農旅一體化建設,因地制宜、長短結合,積極發展桃子、梨等產業,讓產業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目前,黑水鎮已發展精品水果1100多畝,蔬菜1000多畝,中藥材500多畝,烤煙500多畝,建成年出欄50萬隻的白山羊養殖基地。土地流轉率達到95%,「一村一業」變成現實,實現了村村有產業,戶戶有收入。

發展產業,就是要讓群眾吃上「產業飯」,只有產業興旺,百姓的增收渠道才能多起來,腰包才能鼓起來。大力實施產業扶貧的黑水鎮,正通過政府牽頭,黨建引領,助推村民們脫貧致富,成為沿河產業結構調整的「冰山一角」。

目前,沿河已完成產業結構調整18.0522萬畝,形成了生態茶(含油茶)、食用菌、蔬菜(含辣椒)、水果(含空心李)、中藥材(含石斛)、生態畜牧、生態漁業等特色優勢產業。

為發動群眾投身農村產業革命,沿河通過入戶宣講、召開院壩會、媒體報道等方式,廣泛宣傳產業政策、發展成果、脫貧致富典型,引導廣大群眾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轉變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在就近到農業企業、合作社實現就業增收的基礎上,發展靈活多樣、更高收益的產業,多渠道實現就業增收。而對走出去創業就業的貧困群眾,則提供勞務技能和實用技術培訓,同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勵自主創業脫貧。

土地、資金、勞務、技術「無物不股」,村民領分紅、掙工資,增收渠道在逐步拓寬。

讓農業產業「強」起來

目前正是農業耕種的黃金時節,為了把耽擱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連日來,官舟鎮各產業基地隨處可見群眾勞作的身影,搶抓時令忙生產。

在官舟鎮馬腦村黑木耳示範基地,挖掘機正在挖溝排澇,運棒車來回穿梭,周邊務工群眾、該鎮轄區內部分老師和鎮幹部職工300多人,有的運棒、有的起箱、有的排棒,忙而有序地進行著。

增產增收在鄉野 ——沿河大力發展農業產業助力脫貧攻堅觀察

馬腦村黑木耳示範基地

馬腦村黑木耳示範基地核心區一期工程占地107畝,可實現地栽51萬棒,已經完成排棒12萬棒,道路、溝渠、涼曬大鵬、苗床起箱等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將於本月完成。

強化產業支撐,是推動脫貧攻堅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撐力量。時下的沿河大地,像馬腦村這樣讓荒地生金的例子比比皆是。得益於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曾經為吃飽肚子發愁的沿河,如今農業產業可謂風生水起——

引進印江勁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和沿河四季果蔬農民專業合作社對該縣辣椒產業採取「統一規劃、統一品種、統一供苗、統一技術、統一品牌、統一銷售」,實行訂單生產,保底收購。

引進龍頭企業貴州眾恆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12個鄉鎮(街道)21個村建設生態雞養殖圈舍71棟(1000平方米/棟),2020年預計出欄2批140萬羽,可帶動貧困戶1034戶3621人。

引進四川鐵騎力士有限公司落地沿河發展生豬代養場(戶),按照「公司+村集體(專業合作社)+貧困戶」的代養發展模式,計劃新建43個生豬代養場,建設圈舍6.5萬平方米,實現2020年末出欄肉豬60000頭。

………

同時,銅仁市上下一盤棋、全市一條心,以非常之舉,舉全市之力,齊心協力支持沿河,推動脫貧攻堅不斷攻城拔寨。全市9個區縣和銅仁高新區、大龍開發區幫扶沿河自治縣產業發展,助力沿河自治縣按時打贏深度貧困殲滅戰,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

農村資源「活」了起來,增收門路「寬」了起來,農業產業強了起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正在讓沿河「蝶變。

如今,放眼沿河廣袤大地,一個個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的農業項目正在落地生根,一幅充滿生機與希望的綠色畫卷正在徐徐展開,一個關於全面小康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文/銅仁日報融媒體記者 王安宏)

輕觸一下,讓銅仁亮起來

英雄歸來,記住他們最美的容顏

今晚7點10分,銅仁直達長沙高鐵正式開行

【疫散花開 · 大美銅仁】稍縱即逝!別錯過這份春日限定!

高鐵銅仁南站將啟用新列車運行圖

編輯:楊慶華

審核:蒲智 李小倩

校對:馬正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YWQonEBfGB4SiUw3za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