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智能製造到電商服務、從數字農村到智慧城市……隨著僑鄉溫州數字經濟「一號工程」的持續推進,數字活水正不斷賦能生產、服務城市、變革生活。
溫州網報道,日前,溫州市制定《數字經濟培育發展2020年工作方案》,提出以「培育千億級數字經濟產業集群、打造浙東南數字經濟高地」為目標,實施數字產業優化升級、製造業數字化轉型等七大行動,努力實現數字經濟綜合評價指數保持全省前三,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2-15%,核心產業營業收入突破900億元。
資料圖:溫州「城市書房」。(圖片來源:新華社)
數字產業著力優化升級 招引落地超億項目20個
作為正泰集團「一雲兩網」戰略的具體承載——正泰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項目一期主體工程已基本結頂,有望在今年6月底完工。
正泰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由正泰集團與德國傳感器協會合作,已與義大利OTS、麥樂克等12家物聯傳感領域高科技公司簽約;樂清市財政、正泰集團、浙民投共同出資9億元的樂泰物聯網產業引導基金,將精準投向入園的優質項目,培育打造物聯網傳感器全產業生態鏈,助力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重點項目、標杆企業能夠引領並支撐數字產業的發展。
根據工作方案,溫州市引培一批重點項目,加大計算機終端、5G通信設備、超高清視頻生產設備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製造業的招引力度,力爭招引落地數字經濟領域超億元項目20個。建立數字經濟百項重點項目庫,對已落地項目實行動態服務管理,加快大唐5G全球創新長三角中心、中國長城(溫州)創新基地、天心天思數字經濟產業中心等開工建設,正泰(樂清)物聯網傳感器產業園、浙江雲谷-磐石雲數據中心等投入使用。
培育一批標杆企業,對全市數字經濟重點企業開展大排查行動,繪製數字經濟產業分布圖、產業鏈招商圖,建立數字經濟領軍型、成長型、潛在型企業培育庫,制定數字經濟「雙百」企業評定標準,認定2020年數字經濟「雙百企業」,從領導掛鉤、要素保障、財政補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製造業加速數字化轉型 實施智能化技改項目1000個以上
從機器換人到智能製造,製造業數字化早不是新鮮事兒了。面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數字化」又顯威力。
得益於一條由數控壓力機、工業機器人、智能檢測裝備等組成的自動化衝壓生產線,浙江銘博汽車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在復工後,僅用了20天的時間就把產能恢復到了90%。嘗到甜頭的銘博正計劃再投入7000多萬元建設全自動「透明工廠」,屆時「透明工廠」的數控設備覆蓋率可達80%,人均產出量提升20%,產品不良率可降至3%以下。
抓牢數字化的風口和紅利,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了智能製造的布局。與此同時,溫州市也在大力推動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進度,計劃全年新增智能化診斷項目1000個以上,實施智能化技改項目1000個以上,新增應用工業機器人1900台以上,工業設備聯網率達到43%以上。發展網絡化協同設計、協同製造、柔性化生產、個性化定製、服務型製造等製造新模式,推進從設計、生產、管理、營銷等全流程、全領域的兩化融合。
推動工業網際網路全覆蓋,加快電氣、汽摩配等工業網際網路平台的建設,新增省市級工業網際網路平台5個,實現傳統製造業工業網際網路平台全覆蓋。加強工業網際網路平台服務能力,推進位造業企業上平台、用平台,開發工業APP2200款,服務工業企業1萬家。
同時,聚焦重點企業,推動5G、人工智慧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中的應用,建成數字化車間12個,選擇基礎條件較好的國家智能製造示範企業,探索創建「未來工廠」溫州樣本。
努力創建數字政府標杆 全面啟動「城市大腦」建設
一塊電子大屏,一次視頻連線,一場網上直播……永嘉11個總投資達191.3億元的招商項目在「雲端」簽約落戶。
鹿城打造首屆中國鞋都國際電商節,推出線上線下「四大選品」;設立2個網紅直播間,由網紅帶貨銷售。
啟動多場政府「雲招商」新媒體直播推介會,向全國各地投資商推介投資環境和項目,遞出歡迎投資、合作共贏的真心實意。記者了解到,溫州市投資促進部門還將持續探索「雲招商」模式,包括建設招商「雲」平台、實施招商「雲」服務、修編招商「雲」地圖、建設招商「雲」社區等。
「屏對屏」「線連線」「雲交流」,當越來越多的邊界和門檻被打破,數字辦公、數字政務、數字生活已成為新常態。
今年溫州市將加快政務服務2.0疊代升級,推動政務服務由網上、掌上可辦向好辦、易辦轉變,實現政務服務辦件網上受理率達到80%,自助辦件量突破100萬件。推進「網際網路+協同辦公」,基本實現公文「掌上辦」、會議「掌上通」、督查「掌上釘」全覆蓋。
推動5G技術在工業、醫療、文創、教育、城市管理等領域應用,重點實施5G智能製造、5G遠程門診、5G遠程B超、5G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5G移動警務等應用項目。全面啟動實施「5G+教育」應用試點,建設智慧教室100個,打造智慧校園35所。
加快建設「城市大腦」,全面啟動溫州「城市大腦」建設,形成「1585」架構體系,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部門、跨業務的協同能力明顯提升,推出在全省具有影響力的城市治理創新示範應用場景20個。
(編輯: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