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進入性別敏感期,就會對異性產生強烈的好奇,尤其是有兒有女的家庭,當孩子問到一些敏感問題,父母到底應該如何應對呢?
三歲的琪琪和六歲的樂樂是一對兄妹,周六的時候媽媽外出加班,把倆娃留給了爸爸照看,吃完早飯爸爸還在廚房收拾,妹妹琪琪跑過來跟爸爸說,爸爸,為什麼哥哥站著噓噓?爸爸一邊刷碗一般告訴女兒,小男孩要站著噓噓,小女孩要蹲著噓噓,就是這麼規定的呀。
妹妹的好奇心沒有消失,對爸爸說,爸爸,我也要站著噓噓。爸爸停下手裡的活告訴妹妹,小女孩是不可以站著噓噓的,這樣會尿濕褲子,可是妹妹偏偏不聽,此時爸爸沒有再次拒絕,領著妹妹的手進入衛生間,告訴女兒,你可以在廁所進行嘗試,不過爸爸要把門關上,不管是誰上廁所,都不可以被別人看到哦。
不一會,女兒從衛生間走出來,顯然,她已經嘗試過站著噓噓了,因為她的褲子鞋子和襪子都濕了,爸爸走過去問女兒,以後還站著噓噓嗎?女兒搖搖頭,跟他說,再也不站著了,噁心死了。因為她知道女孩為什麼不能站著噓噓了,因為真的會尿濕褲子,並且一點都不方便。旁邊的哥哥咯咯地笑不停,爸爸嚴肅地跟哥哥說,以後你上廁所,再讓妹妹看到,你就要被罰站了,知道嗎?哥哥趕緊點點頭,溜回房間寫作業去了。
中午的時候媽媽回來了,爸爸偷偷把這件事告訴了媽媽,媽媽責怪爸爸,為什麼不阻止女兒,反而還鼓勵女兒站著尿尿呢?爸爸說,女兒好奇得很,不讓她嘗試一次,只靠講道理她會聽嗎?與其讓她一直好奇,不如就試一次,她下次再也不會好奇了。媽媽說,為什麼不跟她講清楚呢?女兒也應該知道男孩女孩的生理構造是不同的了,爸爸為難地說,我覺得女孩的性教育,應該媽媽做比較好,兒子的性教育,爸爸做比較好,所謂「兒大避母,女大避父」,分寸感還是要掌握的。媽媽聽了也覺得有道理,那麼父母在什麼時候對孩子進行性教育合適呢?
當孩子產生好奇的時候
性教育其實分為四個教育,第一是性別教育,男孩女孩知道自己是屬於哪個群體的。第二是愛與生命,第三是情感和責任,第四是道德和法制,很多三五歲的孩子,都處於第一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讓孩子認識自己,認識異性,並且學會保護自己的隱私部位,對陌生人的接觸說不,並且有一個健康的心理,不會產生性別混淆。而何時開始進行性教育呢?很多專家說多早都不算早,但其實還是有一個界定的,比如小女孩對小男孩為什麼站著噓噓,小男孩為什麼去男廁所之類的問題產生好奇時,就可以開始進行教育了。
當孩子撞到父母「糗事」的時候
孩子撞到父母的「糗事」,這種機率還是不小的,當孩子看到後,父母不要表現得驚訝和慌亂,更不能生氣,心理學家表示,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得越自然,孩子就更能養成健康的性心理,當孩子三歲以下,只是懵懂,父母可以安撫一下孩子,當孩子比較大了,碰到父母的「糗事」,他會產生兩種想法,第一種是爸爸在欺負媽媽,第二種是父母如此親密,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會覺得這是很討厭的事情,父母要好好安撫孩子,讓他知道這不是父母打架,這是爸爸愛媽媽的表現,讓孩子慢慢接受,並且適時地對孩子進行這方面的教育。
當孩子模仿大人的時候
在《爸爸去哪兒》中,杜江的兒子嗯哼偷偷地親小泡芙,這就是模仿大人的行為,杜江看到後就會對兒子說,你親人家,經過人家同意了嗎?然後問小泡芙,你生氣了嗎?得到否定回答後,杜江還是再次教育兒子,下次不許這樣突然親人家。而小泡芙的爸爸知道也教育女兒,「你跟他說,下次他想親你,要經過爸爸的同意」,全程都是很溫馨的畫面,用這種輕鬆的方式讓孩子知道,隨便親人家和隨便被人親都是不行的,兩位老爸在面對這種問題時,做出了教科書式的示範。
性教育在孩子的人生中是不可或缺的,父母不要逃避和無視
生理即心理,一個接受過完全性教育的孩子,他長大後能夠珍視自己的身體,尊重自己的伴侶,一個人對待性的態度,也可以反映他的社會行為以及內在人格,而中國父母避諱跟孩子談論這方面的問題,覺得這個問題他遲早會明白,殊不知讓孩子自己去探索,可能要走很多彎路,在明白的過程中,也會吃不少虧,還會嚴重影響學習和心理,這其實就是一層薄紗,說開了也就不會去好奇,父母正確的引導,會讓孩子正確地看待很多問題,他的成長才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