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楊光帶隊做客海河傳媒中心 「向群眾彙報──2019年委辦局長年終訪談」,與主持人、記者、群眾代表、聽眾和網友交流互動,現場回應群眾提出的問題。
為「海河英才」提供保姆式服務
到今年年底,「海河英才」計劃累計引進人才超過24萬人、平均年齡32歲,本科以上學歷超過75%。為了支持「海河英才」自主創業,市人社局出台了12項扶持措施,對在津落戶5年內自主創業的人才,給予「一貸五補貼」支持,即:享受創業擔保貸款、房租補貼、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培訓補貼、孵化基地補貼政策。
「到今年年底,『海河英才』計劃累計引進人才超過24萬人、平均年齡32歲,本科以上學歷超過75%。人工智慧、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以及金融、航運等現代服務業引進的人才,達到了28%……」節目現場,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楊光在談到「海河英才」計劃時,向大家彙報了這樣一組數據。
從2017年開始,全國陸續有一百多個城市出台了人才引進優惠政策,為了應對人才搶奪大戰,我市又是如何做到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呢?
自「海河英才」出台以來,我市不斷完善政策,讓政策發揮出更大效力。一是支持企業自主引才,出台了戰略性新興產業領軍企業認定辦法,賦予企業引才用才自主權。目前,已認定領軍企業426家,企業自主引進急需緊缺人才4100多人。二是深化職稱制度改革。下放職稱評審權限,改革完善職稱評價標準,突出業績評價導向。人才可憑專利、項目、案例等成果替代論文參評職稱。三是認定了100萬平方米的人才公寓,為來津人才提供安居保障。進一步簡化非公人才職稱申報程序,推行承諾制,實現全程網上通辦、「一次不用跑」。
明年,我們將進一步升級完善『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支柱產業發展需求,加快推動優質團隊、高端項目來津創新創業。將突出項目引育的技術水平。重點遴選一批技術水平高、產業化前景好的項目團隊,「帶土移植」、快速引進,助推新動能引育。同時,突出對團隊的服務保障。對引育的團隊項目,提供引進落戶、創業扶持、成果轉化、子女入學、購房購車等一攬子保障措施,為人才和團隊提供「保姆式的服務、母親式的關懷」,更好地吸引團隊、留住團隊、用好團隊,讓城市更有溫度。
此外,為了支持「海河英才」自主創業,市人社局出台了12項扶持措施,對在津落戶5年內自主創業的人才,給予「一貸五補貼」支持,即:享受創業擔保貸款、房租補貼、社保補貼、崗位補貼、培訓補貼、孵化基地補貼政策。
針對節目中有聽眾反映「海河英才」的相關諮詢電話難打的問題,市人社局人才開發處處長王守成現場表示,將對全市16個區21個窗口進行情況排查,加強人員業務培訓,並在人社局官網顯著位置上重新公布21個窗口的地址與諮詢電話。此外,增加諮詢熱線線路,開通網上諮詢、微信諮詢的渠道。
就業困難人員申報明年可網上辦
節目中,有聽眾通過現場的熱線電話,為大家講述了自己的一名殘疾親人在人社部門的幫助下實現就業的故事。
對此,楊光表示,解決困難群體的就業問題,是政府的職責所在、應有之義。我們對弱勢群體提供政策援助,對4050人員、因病返貧、零就業家庭、低保家庭等十類困難人群,提供企業吸納補貼、靈活就業補貼、崗位托底安置等政策支持。今年,我們共幫扶4萬多名困難人員實現了再就業。通過政策支持,要實現零就業家庭30天內至少有1人就業,保持動態清零,其他就業困難群體60天內幫扶就業,做到失業一人幫扶一人、出現一戶解決一戶。
據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處長王懷永介紹,我市對零就業家庭、單親家庭、低保家庭、需贍養患重大疾病直系親屬家庭人員,從事靈活就業的,3年內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75%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補貼。對其他經認定的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0周歲的就業困難人員,從事靈活就業的,3年內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50%的養老、醫療、失業保險補貼。同時,我市為就業困難人員提供創業指導、創業培訓、創業擔保貸款等創業服務。就業困難人員參加創業培訓的,按照每人500元的標準給予創業培訓機構培訓費補貼,對參加培訓後半年內成功創業的,按照成功創業人數再給予創業培訓機構每人1000元的補貼。創業者可申請最高3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貸款期限不超過3年,按規定給予貸款貼息。
「為了進一步簡化審核程序,方便就業困難人員申請,我們正在和教育、公安、民政、衛生健康、市場監管等多個部門對接,審核的相關數據實現信息共享,簡化申報要件和材料,同時還將開發手機微信申報平台,申請認定就業困難人員不用再跑到社區申報,直接可以從網上申報辦理,預計2020年上半年手機微信申報平台上線運行。」 王懷永說。
全方位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就業是民生之本,既是經濟發展的「晴雨表」,又是社會穩定的「壓艙石」。對於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大學生就業問題」,市人社局就業促進處處長王懷永表示:「我市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放在首位,採取多渠道全方位措施,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
據了解,我市落實國家「三年百萬青年見習計劃」,將畢業學年和離校兩年內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納入就業見習範圍可以參加見習3個月到12個月,按照本市最低工資標準的75%給予就業見習基地見習人員生活費補貼。按照每人每月200元的標準給予就業見習基地帶教費補貼、每人每月10元標準給予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費補貼。對單位留用的,按照每留用1人給予單位2000元獎勵。目前我市有見習基地1400家,今年新增見習11000人。
同時,對小微企業吸納本市生源和本市院校外地生源高校畢業生並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1年的社會保險補貼。對初創期科技型中小企業吸納本市生源和本市院校外地生源高校畢業生並與其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1年崗位補貼和社會保險補貼。對各類企業吸納零就業家庭、單親家庭、低保家庭以及父母患重大疾病的本市生源高校畢業生,並簽訂1年以上勞動合同的,給予1年崗位補貼和3年社會保險補貼。
對我市院校和具有本市戶籍在外地就學畢業2年內的高校畢業生從事靈活就業的,給予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個人繳費總額三分之二的社會保險補貼,期限為2年。
此外,我市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全市組織開展大中城市聯合招聘會、就業援助月、民營企業招聘周、金秋服務月、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周等就業服務對接活動,各級公共就業服務機構還免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職業介紹等服務,線上線下聯動招聘,幫助高校畢業生儘快實現自主擇業、市場化就業。為了減輕生活困難高校求職過程中的經濟負擔,在畢業學年為困難高校畢業生髮放3000元的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
我市還對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進行重點幫扶。將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納入實名制管理,建立幫扶台帳,分解到各區,並指定專人「一對一」開展職業指導、職業介紹服務,幫助他們儘快實現就業。今年納入實名制管理的1.82萬名高校畢業生,目前已幫扶1.25萬人實現就業。
推進社保「同城通辦」
節目現場,楊光表示,今年,市人社局加大惠企便民服務力度:將社保經辦點延伸到銀行,目前養老保險待遇領取等20項社保業務可在銀行辦理,實現「社銀一體化」;在全市社保分中心全面推行綜合櫃員制,一個窗口就能辦理全部社保業務;大力推進社保「同城通辦」,打破轄區分割,群眾能夠就近辦理社保業務。據了解,今年人社部門辦事要件減少30%,辦理時限壓縮83%,90%的事項實現網上辦。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關天津地鐵、規劃、拆遷、落戶、房價、公積金、社保等消息...您可以長按文末二維碼,關注【天津本地寶】頭條號,私信發送【關鍵詞】即可,如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