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的承受力越好

2019-06-12   每天好習慣

動不動就聽到孩子跳樓,離家出走的消息,網友們紛紛感慨,怎麼現在孩子的承受力這麼差?想當年,我們那時候天天被揍被罵,照樣過的開開心心。

是什麼讓孩子變的敏感脆弱了?我覺得還是家長的教育沒到位,再加上現在的社會遠不如以前單純,所以很考驗孩子的承受力。

怎麼鍛鍊孩子的承受力?李玫瑾教授說,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他到後來的承受力越好

困惑我們許久的問題,李教授一言以蔽之,精闢。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是可以比較出來的,承受力是靠吃苦來鍛鍊的。

農村孩子的承受力往往比城裡孩子的強,不正是因為農村孩子能吃苦嗎?他們要下地干農活,要放牛,農村孩子的堅毅遠超城裡孩子。

這恰如其分地說明了,人在早年,吃的苦越多,承受力越強。

上次還看到新聞,說郭晶晶夫婦,帶著兒子去田裡插秧,不就是為了鍛鍊兒子的吃苦能力嗎?一個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啥都不缺,缺的就是最致命的承受力。

因為一個孩子的承受力不好,很可能走向社會後,就會採取極端的做法,例如自殺,或者傷害別人,因為社會不是溫柔的,孩子的承受力必須要鍛鍊。

有父母就疑惑了,孩子的承受力怎麼鍛鍊呢?總不能像明星一樣去插秧吧?不用,在平常中的一些小事,入手就可以了。

李教授提到了幾點。

挫折力不是靠智力培養的,而是體力

現在的孩子動不動就告家長,搞得老師什麼都不敢做,孩子也變得嬌嬌滴滴的,有什麼用,進入社會一下子就被淘汰了。

要放手讓孩子去鍛鍊,從小讓他們自己會掙扎。

比如學游泳,把孩子送到游泳館,家長轉頭就走,不要怕孩子孤單,他必須要體會這種短暫的分離;

教練看到你走了,就會拿竿子趕孩子下水,放心,孩子不會被淹死,教練看著呢,無非是喝幾口水,等接孩子回來時,問孩子的感受,他肯定說「剛剛嚇死我了,嗆了好幾口水」,你接著說「孩子,你要記住這種感覺,只要你撲騰,就不會死。」

這不就是一種苦嗎?多簡單的事。

再比如吃飯,一定要讓孩子等所有人到齊了吃飯,才能動筷子,即使孩子餓著,也讓他餓著;一兩個小時餓不死他,但是能讓他體會到時間最基本的苦—飢餓,他明白自己和別人一樣,學會體諒別人了。

還有,讓孩子加強運動,一個瘦瘦弱弱的孩子,風一吹就倒了,他的承受力一定不強;運動可以提高孩子的承受力,因為他的腎上腺素高,有爆發力。

所以,要從體力來鍛鍊孩子的承受力。

讓孩子經歷分離苦

李教授說,他們學校每年都有學生自殺,原因大多是論文答辯沒通過,考研失敗或者是談戀愛失敗了,承受力太弱了。

他們因為承受不了失去的痛苦而選擇自殺,所以從小要讓孩子體驗分離之哭,失去之苦。

當然,這裡說的分離之苦一般指短暫的或者是不可逆的。

分離苦,比如孩子要上幼兒園,第一次上幼兒園,孩子肯定是捨不得媽媽的,看到孩子哭,那媽媽就要接孩子回家嗎?肯定不能了,這是必須經歷的分離苦。

媽媽要上班,孩子會可憐巴巴地央求媽媽陪自己,能留下來嗎?你留下來就沒飯吃,肯定不能答應孩子,這是短暫的分離之苦。

什麼是失去之苦,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給別的夥伴,儘管他不捨得;孩子要買玩具,不能滿足他;孩子為了得到一些東西,必然會失去別的東西,這就是失去之苦。

並不是為了給孩子找虐,而是想讓孩子明白,這個世界的不是自己想怎樣就怎樣,每個人有自己的軌道,當自己不能得到或者失去某樣東西時,能夠釋懷。

家裡有兒子的,不能百依百順

這個觀點是李教授特意提出來的,我覺得很有道理。

男孩由於跟女孩生理結構的不同,導致兩者的教育方式也不同,就像大人常說的男孩子要窮養是一樣的道理。

女孩子情感理解能力強,溝通起來方便,而男孩子的理解能力差,肩上的擔子不輕,所以不能百依百順,不然就會養出自私自利的兒子。

從小就不能對兒子百依百順,例如四歲的男孩,想要玩具,你拒絕了他,他最多是在地上打滾,等到14歲時你再拒絕他,他很可能是離家出走,或者是自殺。

依然還記得幾年前,在上海浦東機場,捅了自己母親幾刀的日本留學生,原因是媽媽沒錢了,沒法滿足他。

而在此之前,為了讓他留學,供他的花銷,變賣家產,自己租房子住,過著貧苦的日子,而兒子卻在外面瀟洒。

一個對兒子百依百順的母親,沒想到迎來的是心愛兒子的刀子。

慣子如殺子,對兒子太溺愛,就是將他一步步推向懸崖邊。

所以,不能對兒子百依百順

孩子的承受力太重要了,因為社會太殘酷,不會因為你孩子弱小就手下留情。

世界是公平的,不會厚此薄彼,如果你的孩子承受力差,就會被社會拋棄,拋棄事小,怕的是連孩子也放棄了自己。

提高孩子承受力不難,從小鍛鍊,不要慣著他,多吃點苦頭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