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喜歡對著空氣說話?噓!別把孩子的「假想朋友」嚇跑了

2019-11-18     尼莫媽媽日記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來,有好幾位寶媽向我發了緊急郵件,向我述說了最近教育孩子地煩惱。我從這幾封郵件中發現寶媽們的煩惱有一個共同點:孩子總是無緣無故對著空氣講話,並且表現得很開心,不亦樂乎。寶媽們為此很擔憂,擔憂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精神等方面出現了問題。然而,我想說:這只是孩子腦海中的"假想朋友"出沒了。

綜藝節目《超人回來了》有一集講到宋家三胞胎去吃飯的時候,突然說:"爸爸那個人在看什麼啊?","人要撞上了,要撞上了。"爸爸宋一國轉身一看,發現除了牆上的一幅畫之外什麼了,可是孩子們在說什麼呢?剛開始確實是把宋爸爸嚇壞了。然而,這其實是孩子根據畫上的汽車和桌子想像出來的情景。所以父母面對孩子的"假想朋友"不要慌,了解後再做決定。

孩子對空氣說話別慌,只是"假想朋友"出沒

是否你的孩子也總是無緣無故會對空氣說話,總是沒有緣由地巴拉巴拉,你卻不知道他在跟誰講話。許生活中,這樣的情況並不少見,也有許多的父母擔心是孩子身上出了什麼毛病。但事實上,這主要是孩子大腦中"假想朋友"正在悄然出沒。

那麼,什麼是假想朋友呢?

心理學家Svendsen這樣解釋道:指的就是"別人看不見,完全是由兒童自己想像出來的並認為真實存在的夥伴。

假想朋友也分為兩種,一種是日常陪伴孩子,孩子喜歡的玩具或者玩偶;另一種是孩子大腦中自行幻想出來的,這可以是任何東西。並且在科學家們的研究中發現,2歲半到3歲半的孩子身上更容易出現這幻想的情況。

美劇《生活大爆炸》的衍生劇《小謝爾頓》,主要講述了謝爾頓這個少年的天才生活,其中有一集講到謝爾頓被一位朋友莫名其妙的對話嚇到了。他說:"你對於一個虛擬物體的愛嚇到我了!"謝爾頓口中的"虛擬物體"其實就是朋友幻想出來的"假想朋友"。

父母們不要懼怕孩子腦中的"假想朋友",它可以幫助孩子們發揮自己的想像力,提高孩子的思維能力。孩子們會在與假想朋友的交流中,進行角色的轉換,從而有利於幫助她們理解不同類型人的想法。並且,孩子有了假想朋友,也能夠減少孩子們內心的孤獨感,滿足孩子們的內心需求,增強孩子們的幸福感。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有假象夥伴是正常的、健康的,並且美國心理學家還發現,63%的7歲以下兒童都曾有假想玩伴。但這是為什麼呢?孩子喜歡對空氣說話,父母還要懂得去挖掘這一行為背後的原因。

"假想朋友"的出現與孩子生活環境密切相關

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曾經說過:"年齡偏小的孩子往往通過假裝遊戲對他們的生活經歷進行記憶處理。"

而孩子們喜歡對空氣說話,也是想要通過"假想朋友"來充實自己的記憶。

  • 孩子身邊同齡孩子少,玩伴少

隨著社會經濟的越來越發展,養育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現在的許多年輕父母都傾向於只生一個孩子,必然現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在愛玩的童年時期沒有兄弟姐妹可以一起玩耍,身邊缺乏玩伴,自然只能把樂趣投入到沒有生命的玩具貨電子產品上面。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這種產生慢慢產生感情,依懶性讓孩子腦海中將玩具當成自己的朋友。

  • 孩子年紀小,自我意識發育不成熟

孩子年紀小,無論是在大腦發育過程還是自我意識認識都處於初級階段,對自己以及周圍事物的認識能力都比較弱,但又很忠於自己的想法。

但這時候有的父母卻一而再再而三地干涉孩子的想法,監控室地想要記錄下孩子每分每秒的行為。自己的想法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接受,孩子內心自然容易產生一中叛逆的心理。這時,孩子腦海中的"假想朋友"就出現了,可以陪伴孩子說話,聽從孩子的指揮,讓孩子的能力得到認可。

  • 父母工作忙碌,孩子感到孤獨

在這裡社會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父母們的工作壓力也很大,自然陪伴孩子的時間就不足,孩子長時間獨自一人相處就會有一種孤獨之感,渴望得到陪伴的孩子腦海中就容易出現"假想朋友"。

除此之外,隨著孩子年齡的慢慢增加,父母對孩子的關注也在慢慢減少。父母容易忽略孩子內心的情緒表達,孩子無法向父母傾訴自己的情緒,自然而然需要一個朋友來聽自己傾吐內心。

由此看來,"假想朋友"也並非都不利於孩子的成長,那麼父母要如何對待孩子腦海中的假想朋友呢?下面這些錦囊等你簽收!

家長莫驚於"假想朋友",簽收下這份對待錦囊

  • 認識並接納孩子的"假想朋友"

首先,父母要認識到孩子的"假想朋友"是一種正常的行為,所以父母不要制止孩子,甚至是批評孩子。要知道,"假想孩子"也能讓孩子變得更加出色。

育兒教父皮亞傑同樣也認為7歲之前是孩子的一個特別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通常會認為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玩具、電子產品、布娃娃等都是有生命。

動畫片《小豬佩奇》有一集講到小羊蘇西對著空氣向前來做客的佩奇介紹自己的朋友說:"佩奇,這是我的好朋友,獅子裡奧。"

可是佩奇卻很納悶,他看不見里奧在哪裡。而里奧其實就是小羊蘇西腦海中的"假想朋友"。蘇西不但和她的"假想朋友"相處得很棒,她還為里奧設計新的衣服。

而蘇西的爸爸媽媽在得知蘇西這一行為時,並沒有極力地去勸阻孩子,不但接受並且包容孩子的"假想朋友",還和蘇西一起和這位"虛假朋友"玩到了一起。

  • 增加陪伴孩子的時間

心理學家西爾斯認為,有時發現在孩子編造的故事中,一次次出現的主題會表露出他在現實生活中真正缺失的東西。而孩子現"假想朋友",一個重要原因是缺乏父母的陪伴和愛。

有一部叫做 《Bogus》的喜劇,劇中講述了有一天上課,老師提問Alert說出一個以B開頭的單詞,Alert脫口而出的是:Bogus。老師問這個單詞是什麼意思,Alert說是"朋友"。但是,Bogus真正的意思是"虛假",但Alert卻說到:"Bogus不是虛假的,是真實的!"這就是因為媽媽出車禍後,沒有人陪伴孩子,在Alert的心裡,Bogus就是他在現實中真正的朋友。

所以,父母要學會反思自己的育兒行為,留心觀察孩子內心的真正需求,多留點時間陪伴孩子,給孩子真正精神上地需求。

  • 充分利用"假想朋友"的積極影響

美國心理學家教授泰勒在《假想朋友及創造出它們的兒童》一書中就詳細介紹了對假想朋友的研究,並且提出有假想朋友的兒童更容易理解別人,也有更好的社交能力。

孩子擁有一個"假性朋友",更加在人際交往中懂得角色互換,懂得換位思考,互相理解,所以往往在社交上能力更強。

除此之外,"假想朋友"也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消除內心的孤獨感,緩解孩子內心的恐懼。在動畫片《頭腦特工隊》中,主角萊麗有一個"假想朋友"冰棒,冰棒是一個由棉花糖製成,它有著貓咪的尾巴和大象鼻子,最為特別的是,當冰棒難過哭泣時,眼淚是各種糖果製作而成的冰棒。

在很多人看來,冰棒十分奇特,但它卻是萊麗最好的朋友。特別是萊麗晚上睡覺感覺到害怕時,冰棒像個朋友一樣陪在她身旁,緩解黑夜帶給萊麗的恐懼。在假想朋友的陪伴下,孩子可以更加輕鬆,也更加真實地表達出自己的想法。

父母不要糾結於孩子"假想朋友"是否是什麼毛病,父母更多要好好利用"假想朋友"帶給孩子們的積極影響。

總而言之,"假想朋友"確實能夠讓孩子生活得更加輕鬆,父母在不要嚇跑孩子"虛假朋友"的同時,也要注意孩子長期地沉浸在虛擬世界也是不好的,因此家長要多給予孩子陪伴和關注,唯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8eIfm4BMH2_cNUgPfJ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