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梨托起八萬農民小康夢
——隰縣玉露香梨產業扶貧模式初探
梨園內果農在分揀裝箱
又到一年豐收時。初秋的黃土高原,溝壑縱橫、莽原千里,秋高氣爽、碩果纍纍。在這片黃土地上,修枝、澆灌、施肥、套袋……作為我國玉露香梨優質產區、主產區,隰縣玉露香梨種植規模逐年增加、產品品質基礎好、覆蓋小農戶範圍廣,從最初的2000畝發展到目前的23萬畝,從蹣跚起步到蝶變升級,從2017年品牌發布到2019年全國知名,一顆顆梨托起8萬農民小康夢,以玉露香梨為主的梨果產業已經成為隰縣農民脫貧摘帽的主導產業。
多年來,隰縣堅持沉澱主導產業,在中國扶貧基金會的支持下,開啟「觸網蝶變」抱團合作,整合社會力量助力脫貧攻堅,實現玉露香梨產業品牌化運營,探索出社會力量有序參與的長效合作機制。
20世紀90年代,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隰縣果業、農業等相關部門積極協調聯絡,引種山西省農科院培育的玉露香梨。經過多年持續試種和推廣,全縣種植面積達到23萬畝,掛果面積達7萬畝,產量0.5億公斤,全縣95%適合栽植玉露香的鄉村實現了全覆蓋。在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隰縣努力擁抱網際網路,開啟玉露香梨產業品牌化運營的「觸網蝶變」之路。
作為中國證券業協會定點扶貧縣,2016年9月,中國證券業協會邀請中國扶貧基金會前往隰縣開展調研評估。中國證券業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善品公社的產業扶貧理念、模式非常創新,在全國其他地區已經先行探索取得成效,所以邀請他們一起支持隰縣的產業扶貧和脫貧攻堅。
2017年上半年,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善品公社便將隰縣立項為「網際網路+扶貧」項目區,並派駐工作團隊紮根一線。「發展產業是脫貧的根本出路,而農村產業扶貧的制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產品質量不統一;市場不了解,賣不出好價錢。」針對上述因素,中國扶貧基金會和善品公社精準把脈,開出藥方。
「最初我們用了將近一個月時間,跟著果業局、技術特派員跑遍了隰縣玉露香梨產業主產鄉鎮和村子,最終確定了習禮村、上司徒村等6個村作為首批項目村,隨後註冊成立了合作社和聯合社。」中國扶貧基金會隰縣項目點駐村負責人李愛軍說,「我們先後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63個,實行農資統籌、農事服務、統一營銷,推動了一家一戶鬆散式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轉變,由田間地頭式銷售向集團化、大市場營銷轉變,實現精準扶貧、互利共贏。」
之後,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隰縣發布實施了《隰縣玉露香梨優質生產技術規程》和《隰縣玉露香梨質量要求》,全縣梨果實現統一管理、統一標準、統一服務、統一模式。同時,通過強化果農培訓、規範四季管理、嚴格水肥投入、推動分級採收,使全縣精品果達到35%,商品果達到93%,果園畝均效益提高30%以上。
在玉露香梨規模化、標準化運營基礎上,中國扶貧基金會整合各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支持,打通銷售渠道,打造品牌影響力,探索構建了「政府+社會力量+農村社區」的合作機制,並依託基金會的品牌公信力和資源優勢,整合了各類社會資源有序、系統性導入,逐步對玉露香梨全產業鏈做賦能提升。
蘇寧控股集團首先向中國扶貧基金會捐贈近500萬元支持這一探索實踐,公益資金重點用於合作社培育、供應鏈能力提升和品牌營銷推廣。「除了公益資金捐贈外,蘇寧也會整合商業生態內的流量、渠道和品牌資源形成合力,支持玉露香梨產業市場競爭力培育,讓農戶們種出好梨,收到更好的效益。」蘇寧易購集團副董事長孫為民將蘇寧扶貧實訓店開到隰縣,這成為隰縣玉露香梨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的重要抓手。通過線上的蘇寧易購中華特色館隰縣扶貧館,蘇寧將打通隰縣農產品的「上行」通道,進一步引導和拉動以玉露香梨為代表的當地農特產品的生產和銷售,通過發展農村電商來幫助隰縣實現脫貧。摩根大通也是最早支持中國扶貧基金會「網際網路+扶貧」項目的機構之一,從2015年開始通過捐贈資金支持善品公社機構運營和市場活動,帶動和幫助項目地區農戶和合作社提高農產品質量,充分利用線上線下零售渠道拓展產品銷售,增加農戶收入。
整合鬆散農戶、統一質量標準、打造品牌影響力,中國扶貧基金會著力破解產業扶貧制約因素,取得顯著成效。截至目前,隰縣玉露香梨面積由最初的2000畝發展到如今23萬畝,產量由最初的不足5萬公斤發展到如今的1.4億公斤,產值由最初的接近20萬元發展到如今的8.4億元,梨果產業帶動貧困戶5800戶、16293人增收致富。如今,隰縣80%的土地種植果樹,80%的農民從事果業生產,80%的農業收入源於果業,80%的貧困人口依託梨果產業實現穩定脫貧,梨果產業已成為脫貧致富達小康、實現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在中國證監會、中國證券業協會和中國扶貧基金會等機構的整合支持下,隰縣沉澱了一批優質的社會資源,有力地促進了玉露香梨產業市場競爭力的提升。隰縣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隰縣處於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實施鄉村振興交匯期。接下來,隰縣將繼續完善合作機制,更大力度整合社會資源,重點圍繞產業振興、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構建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機制,並探索實踐縣域層面鄉村振興的基本模式和路徑。」
臨汾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羿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