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已處於計劃經濟末期,物資依然極為貧乏。此時的即墨路是一個賣舊家具、舊自行車的自發市場,一些有商業頭腦的人開始在這裡活躍起來,他們徘徊在即墨路兩側,向人們兜售自行車票、電視機票等購物票。
1980年,國家已經開始放開對市場買賣的限制,並開始號召各地辦市場,政府開始管理已經比較出名的即墨路,把在路邊做生意的人登記在冊,並頒發營業執照。
1980年11月,被譽為「小商品王國」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開業,以即墨路、李村路為中心,橫跨4條支路。整個市場攤位達1340個,從業人員3000多人。主要經營草編製品、蘇杭織錦面料、服裝、小百貨、皮革製品等。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應俱全的商品,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在島城市民日常生活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這裡,保留著許多青島人忙年時到這裡買過年衣服的美好記憶。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不僅活躍了西部城區的經濟,也讓許多人掘到了白手起家的第一桶金。
1982年,當時的市北區政府為即墨路市場搭建了一連串的大棚子,市場商戶不用擔心陰雨天無法營業了,這個市場也因此變得異常繁榮,幾百米的大棚內商戶林立,而購物的人更是摩肩接踵。
1984年,即墨路小商品市場上沙發、草編、電器、針線等一應俱全,新人結婚買東西必須去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此時,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已經和武漢的漢正街、瀋陽的五愛街並列為中國的三大市場,名聲都傳到了國外,許多人慕名而來,市場裡每天都會看到不少外國人的身影。
1997年10月18日,經營了十七年的小商品市場結束了它的「馬路生涯」,市北區政府在聊城路47號市901重點工程 (青島市地下中心商業街)的配套工程內新建了占地1.48萬平方米的新商城,即墨路小商品市場退路進室。對於青島人來說,即墨路小商品市場又有了另一個名字——「901」,但之前臨街的老市場仍是諸多老青島心中難忘的記憶。
即墨路小商品市場產生了青島第一批個體戶,也孕育出第一批百萬富翁,他們也成為了改革開放的首批受益者。
曾經享譽全國的即墨路小商品市場,承載了無數青島人的記憶。老青島們,你們還記得那些年即墨路上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