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女孩跳樓去世,臨終前說了這10個字,讓所有父母沉痛深思!

2020-06-01     英文教室

原標題:9歲女孩跳樓去世,臨終前說了這10個字,讓所有父母沉痛深思!

隨著疫情防控形勢好轉,滿足開學條件的學校已紛紛開學複課。

可是開學沒多久,又有小學生跳樓自殺了。

近日,西安一名9歲的女孩在家中跳樓,生前,她留下了兩封「遺書」:

「媽媽 對不起 這是我的決定」

「為什麼 我幹什麼 都不行」

當天下午4點多,女孩發語音說道,老師布置的作文要求5點寫完,自己完成不了。

媽媽沒有太當回事,只是微信里鼓勵她儘快完成。

等到6點多,爺爺打開房門,發現孩子不見了,窗戶敞開著,才知道悲劇已經發生。

一句「為什麼我幹什麼都不行」,背後有多少的心酸和絕望。

4月23日,安徽郎溪。初一女生元元(化名),在開學第一天,竟從4層的宿舍樓跳下。

據了解,早上八點半左右,元元在媽媽的陪同下到了學校,並且多次與舍友進出宿舍,幫助他人搬運行李。

在其他舍友整理床鋪時,她搬了一個凳子到隔離宿舍對面的護牆處,爬了上去背朝外坐著,舍友看到後勸她下來,元元不僅沒有下來,反而問舍友:「從這裡跳下去會不會死?」

隨後,在兩名舍友的目睹之下,元元縱身跳樓。

舍友嚇得大聲呼救,宿管匆忙報警並撥打急救電話,但都無濟於事,元元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

有報道稱,元元在自己的日記中寫到自己可能得了抑鬱症,還有了輕生的念頭,也曾上網查過相關信息。

開學之前,元元給自己的生命做了「倒計時」。隨後,在開學第一天,她選擇以跳樓的方式,終結生命。

最近孩子跳樓的新聞有多少?

4月13日,江蘇無錫,一名12歲的女孩,在開學第一天竟跳樓自殺,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13日,安徽合肥,一名15歲學生因學習問題與父母發生爭吵後,爬出陽台揚言要跳樓。幸好被派出所營救。

4月12日,陝西商洛,一初三女生,從教學樓三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4月7日,江蘇南通,一名15歲初二男孩從19樓墜落,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3月24日,河北邯鄲,一名9歲學生,因未按時完成作業,曾被老師踢出「釘釘群」,從15樓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3月3日,河北石家莊,一名12歲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被家長嚴厲訓斥了幾句後,一時想不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不幸身亡。

·····

同樣是開學,為何有的孩子笑得像朵花,有的孩子卻選擇了結束生命就此凋零。

為何差距那麼大???

01

孩子自殺的隱患在家庭

這些孩子,都是受到外界帶來的壓力和挫折時,因承受不住,而後用極端的方式——死亡來回應愛TA們的家人,留下的是無盡的悲傷與眼淚。

《中國兒童自殺報告》指出: 中國兒童自殺居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每分鐘就有2個孩子死於自殺,8個自殺未遂。(人民網)

師生衝突、家庭衝突、學業壓力、抑鬱症、都是致孩子瞬間崩潰,自殺的典型誘因。

有學者認為90%的自殺者有潛在的精神障礙,自殺在某種程度上說是抑鬱的最後結果,但青少年抑鬱的產生,並非旦夕之間的事。

競爭壓力家庭衝突等因素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 中國針對兒童抑鬱及精神心理問題的救助不足又使得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我國學者曾經在上海9所中小學進行干預研究。經過1年的干預,干預組和對照組自殺意念發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針對兒童自殺的生物學研究也進展有限,循證醫學證據顯示抗抑鬱藥物在兒童有更多的不良反應……

看來現階段心理學家所謂的早期發現兒童抑鬱及時干預這種漂亮的口號僅僅是尚不可及的烏托邦,我們不該寄太大希望於孩子們的抑鬱及自殺的問題能夠在心理醫生或精神病專家那裡獲得完滿解決,也許必要時仍需向專業機構求助,但 隱患的預防及真正的根除之道在家庭。

基於今年疫情原因,孩子和家長長時間相處學習,就造成了原本的矛盾放大。面對開學,難免有些不適,再加上學習壓力大,才導致這一次一次悲劇的發生。

02

孩子的心為什麼缺了?

2000年以後來做諮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現在的家長,普遍都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由此就引發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

而另一方面,現在孩子少了,很多還是獨生子女,與生俱來的高孤獨感,使得他們從小思考力就很強。他們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問題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義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

這樣一思考,麻煩就來了,抑鬱了,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

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兩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最普遍的,是學業上的焦慮問題,到了高三不好好學習,整天看小說,看手機。

還有抑鬱、性別障礙更為複雜的問題也出現了,比如男孩在家裡穿著媽媽的絲襪、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為性別不認同,而抑鬱自殺,等等。

焦慮不堪的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焦慮。以前來諮詢的孩子年齡最小也就是幼兒園大班,而現在連嬰兒都來了。家長看到2歲的嬰兒打人就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也來諮詢,這說明家長是有多焦慮呀。

03

好家庭都是相似的

所有的孩子的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的問題。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問題了,其實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如果不改善這個系統,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

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一樣的—— 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

夫妻兩個人都比較成熟。成熟跟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無關,農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體現是:沒有很強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較獨立,家庭裡面,各個成員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難的時候就互相幫助。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心,但又不是彼此控制,這樣的家庭就比較健康。

比如,一個十六七歲的男孩出去參加同學聚會,成熟的媽媽就會說:「注意安全啊,錢夠嗎?」「夠!」然後這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鬆,他在同學面前,也是一個很自然的人,因為他沒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強的媽媽會問:「和誰在一起?去幾個人?什麼活動?什麼性質?你帶多少錢?只能用多少錢……」這樣的孩子出去表現也是不一樣的。玩到一半時,老媽又一會一個電話:「你在哪裡?可以回來了吧,已經9點了,你不是說好9點嗎?」

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在家裡,其他人就會有壓力,慢慢就會出現問題。比如孩子做作業的問題,家長去控制的話,孩子就學不會獨立做作業。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攪和在一起。如果攪在一起,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業的,拖拖拉拉搞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沒有一個人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

好的家庭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來越低了。

04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

家庭結構的問題

一種是單親家庭。不是說單親的孩子就會成長不好。但是單親的孩子家長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擊詆毀另一方,這樣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另一種就是老人過度參與孩子管教。四個大人管一個孩子,老人完全參與管教出來的孩子,個性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幼稚,不聽人講話,很容易發火。因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發火。不能擺脫自我中心的階段,表現出來就是幼稚,不能換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結構,老人應該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個幫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

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應該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給孩子父母。

老人如果分不清邊界,就會出現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矛盾,還會疊加外婆跟女婿,母親跟女兒之間的矛盾。

夫妻關係的問題

夫妻關係不和,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夫妻兩個常年冷戰,就是不離婚,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有問題。

很多年前,一個做醫生的媽媽帶著兒子來諮詢過我,她當時的狀態就是跟丈夫分居,自己帶著孩子生活,兒子一年級,成績還不錯。

我當時建議她等孩子青春期時再來一次。前些日子他們來了,孩子已經長得很高,讀初二了。他媽媽就反映,孩子讀書一直不錯,可是到了初二就不行了,而且還出現了社交困難。

他們夫妻兩個分居多年,既不和解,也不離婚。我對這位媽媽的建議是儘快改變婚姻狀態。如果繼續維持這樣的狀態,兒子會越來越糟。

那兒子也對我說希望父母離婚。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就像是一直在等著第二隻靴子掉下來,永遠懸在那裡太難受了!

必須讓孩子感受到一個陽光燦爛的母親,對生活充滿熱望擁抱生活的樣子。母親必須要把自己給打理好。自己處理好了,孩子就會改變,成績也會上去。

親子關係問題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裡面,一個非常隱蔽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有的時候不是愛的問題,簡直就是仇恨的問題,但是卻用愛的形式表現出來。

舉個母女關係的例子。一個幼兒園園長的女兒,小學裡總是第一名,到初一時來諮詢,才發現已經精神分裂了,必須去醫院治療。這女孩子的第一名是怎麼來的呢,就是非常非常努力,廢寢忘食地學習,因為她媽媽要求她一定要考前3名。

原因就出在她媽媽的身上。

我對孩子的媽媽說,對孩子的這種極端要求是變態、是虐待。她竟哭了起來。原來這位媽媽是家裡的第三個女兒,她的出生並不受家人歡迎,因為他們所盼望的是兒子,她唯有通過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視。而這種心理延續到了自己女兒的身上。

在中國,這種受到母親的排斥的情況並不少見,很多得厭食症、暴食症的女兒,背後都有一個排斥她的母親。女人是很難取得自我認同的,而且往往會把對自己的不認同傳遞給下一代。

這跟我們中國重男輕女的傳統有關。

還有父子關係出問題的。

兒子長大了,身高都超過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轉變不過來。

原來是保護兒子,出自一種保護小生命的雄性動物的本能,但現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該如何自處。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兒子不滿意,處處挑剔,互相攻擊,就演變成了父子大戰。

這與做母親的在一旁沒處理好也有關係。

母子關係上出問題的,一般就是表現在不讓兒子長大,高度地控制。因為潛意識裡有一種母以子為貴的想法。

父女關係出問題的,一定是因為夫妻關係惡劣導致的。母親把女兒當同盟軍,說父親的壞話,女兒就會攻擊父親。

05

家庭的靈魂是母親

不是有個大別墅就可以稱為「家」,破房子裡有個媽才稱其為「家」。

一個母親會影響三代。我做臨床諮詢多年的經驗發現,所有的問題根子大多在母親這裡。抓住母親這個牛鼻子,就一抓一個準。

因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親只要沒什麼大問題,就會成為家庭的核心。

在處理家庭問題上,女人是有優越性的。

因為男人的大腦更擅長邏輯思維,女人更善於感知別人的需求。因此,在對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優勢。

孩子跟母親的關係也是最特殊的,雖然孩子出生剪斷了臍帶,但他們的潛意識是完全連通的。所有的孩子都會為母親犧牲。

我們有個誤區,以為是母親為孩子犧牲,其實,孩子也會為母親犧牲。

如果母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整天罵罵咧咧情緒不好,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母親過得不快樂、很痛苦,他馬上就會把這種情緒背在身上,覺得是因為自己母親才會生活得不幸福。

每個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給的。比如,媽媽教育孩子,茶杯必須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會責罵,那麼,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這個是順從,順從了母親的意志。

順從就會逐漸發展成認同。比如,孩子上小學後請同學到家裡玩,同學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會叫同學把茶杯拿起來,不要放在地板上——這個就是認同。

等到孩子長大了,媽媽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會讓老娘把茶杯拿起來放好——這就完全內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實際上是家長給的。家長有什麼樣的認識和觀念,孩子慢慢也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和觀念,變成人格的一部分。

所以歸根結底,孩子出了什麼問題,一定是家庭「病」了。

找出孩子「病」了的原因,想辦法去解決。平時更要注意家庭存在的矛盾,那麼在平常我們如何儘自己所能幫助孩子?

06

給予孩子正確的挫折認識

告訴孩子任何人做事,一開始都會有困難,多鼓勵孩子堅持到底, 相讓孩子信自己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同時有勇氣面對挫折。

其次,要把失敗歸因於自己採取的方法不對,或者努力的程度不足,那麼孩子會有進一步成長與改進的動力。

給孩子體驗失敗的機會:

要給孩子樹立正確的輸贏觀,在陪孩子玩耍時,不要一味地遷就孩子、讓著孩子。

我們需要和孩子說清楚,比賽有很多種可能性,有人贏,也會有人輸,但這些都只是暫時的,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挑戰。

把解決問題能力還給孩子,而不是代勞:

生活,第一次做飯、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打掃衛生...當孩子面對這麼多人生中的小挑戰,父母也要捨得放手讓孩子去嘗試,而不是一手包辦。

當孩子對自己的挫折時,要允許他大哭,允許他哭過之後,意識到問題還要自己解決,而不是獨斷解決。

認同、疏解孩子情緒:

孩子們所面對的問題,對大人來說都很小,但對孩子來說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尋求父母的幫助,一定要認同孩子出現的情緒,比如難過、無奈,並從孩子的角度去分析,幫助孩子一起戰勝困難。

很多時候,父母家人的陪伴,共同面對,能讓他們產生更多更大的勇氣來面對挫折。

鼓勵孩子發泄自己的情緒:

面對困難,有些情緒是正常的。如果孩子發泄出來,不要一味去打壓。可以讓孩子發泄,但也要鼓勵孩子繼續。

要知道,治理洪水最好的辦法永遠不是堵,而是疏通。負面情緒沒有那麼可怕,教會孩子勇敢的面對內心的脆弱,宣洩,才是治療良方。

也許很多家長都自詡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如果只注重孩子的外在的成長,卻忽略了他們心靈上的健康成熟,顯然這種教育觀是扭曲的、不健全的。

尤其是上述悲劇的發生更是狠狠地扇了這種教育觀一記耳光, 教育的起點是人的生命,生命的完好存在是教育的基本前提,如果人都死了,還談什麼教育?

小編微信:aiyingyu66,朋友圈也精彩

在看你就 點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tIncnIBfGB4SiUwlB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