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多、亂、雜,但就是捨不得扔掉」:3招幫你戒掉「心魔」

2019-08-12     孟小喵

知乎上有個熱門問題:做哪些事可以提升生活品質呢?

一個高贊的回答是:定期扔東西。

為什麼是扔東西?

我想,可能是因為,扔掉的不僅是堆砌如山的雜物,更是你的慾望與雜念。

日本當紅博主佐佐木文雄的房間非常簡單,只擁有三件襯衫、四條褲子、四雙襪子以及其它零散的一些物件。

他曾經是熱情的書籍、CD和DVD收藏者,幾年前,他厭倦了緊跟潮流,加入了日本越來越龐大的「極簡主義」陣營。

極簡主義者相信「少即是多」,在消費主義盛行的社會,他們通過大幅度減少他們擁有的物品,來為自己減壓。

然而,扔東西對普通人來說,卻並不簡單。

相信大家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房間很亂,東西很多,但看看哪個都捨不得扔。

其實,這是因為你有「心魔」。

因為能夠改變自己、驅動自己的,只有你的心。即使你有幾百、幾千種方法和技巧,但如果心態調整不好,也永遠不可能做到。

1.戒掉「扔」的負罪感

想必大家一定會有一些需要扔掉的東西,但很多人可能對扔東西這件事有負罪感,認為扔東西是浪費的表現。

那我們真的需要為「扔」而感到愧疚嗎?

實際上,人和物的關係,跟人和人是一樣的。

我們在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些人能陪伴我們一生,比如父母、愛人、兒女,但有些人和我們的關係,卻只能維持一段時間。

比如小學的同學和老師,只能在小學那幾年陪伴我們,在那段時間一起學習。但只要一畢業或者一換班,我們跟他們中的大多數,都不會保持密切聯繫。

在畢業的時候,大家肯定都會捨不得吧!但其實人生就是由一系列的「邂逅」與「離別」組成的。

我們不可能和自己接觸到的每個人打一輩子交道,那分離時,你有沒有負罪感呢?

既然與人的無數次分離,並沒有負罪感,那換作物,為什麼就不行呢?

人和人,人和物,其實都要講究緣分。緣分到了,對的人、對的物自然會出現。

「這個東西和我有緣,陪伴我很多年了,但是現在真的用不上它,也不需要了,所以要和它『分手』。」這是理所當然,大家大可以勇敢地拋棄負罪感,加油!

2.扔掉「說不定哪天會用到」的東西

在整理東西時,折磨人的另一個小魔鬼,就是:「這東西不能扔,說不定哪天會用到呢……」

但事實證明,以為會用到的東西,大多數都默默地待在屋子裡。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心理呢?

一是因為,潛意識想避免「需要它,卻找不到」的局面。

人類是一種力爭維持常態的生物。

在寒冬,我們的身體會發抖,以提升體溫;在烈日,我們的身體會出汗,以降低體溫。根據環境變化做出反應,以維持穩定的身體狀態,是人類的本能。

而這種本能也會影響到我們的心理——除非目前所處的情境非常差,否則我們都會儘可能維持原狀。

因為變化一旦發生,可能會向好的方向發展,也可能朝壞的方向發展。人類本質上就是一種懼怕變化的生物。

然而,需要它的那一天到來的機率有多大呢?

密西根大學曾經就「擔憂的合理性」進行過一項調查。研究結果顯示:

人的擔憂有60%是毫無根據的,有20%與無法改變的過去有關,有10%是完全沒有影響力的,還有5%是模模糊糊、並不明確的擔憂。最後的5%才與真有可能發生的擔憂有關。

所以,這種擔憂成真的可能性真的非常低,我們更應該重視當下。

二是因為,有些人真的經歷過需要卻找不到的「那一天」。

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有過找東西卻找不到經歷的人,雖然知道再次經歷「那一天」的機率很低,卻還是在為「那一天」的到來惴惴不安。

這是「期待性焦慮」在作祟。

所謂期待性焦慮,就是想像可能發生的糟糕情況,並為此感到焦慮。經歷過這種糟糕情況的人,更容易產生期待性焦慮。

在原始時代,人們會牢牢記住痛苦的經歷,防止自己遭遇生命危險。

吃了那棵樹的果子會肚子疼;被那種蟲子咬會非常疼;前面是懸崖,很危險;這片森林裡有老虎……

這些伴隨消極情感的經歷,會給我們留下分外深刻的印象;而愉快的經歷就算忘記了,也不會對我們的生命安全造成影響。

那些經歷過「那一天」的人,也正是因為對這種感覺難以忘懷,所以才很難痛下決心把不需要的物品扔掉,以防止再次經歷類似糟糕的感受。

但是,大家仔細回憶一下,便可以知道,當我們決定扔掉某件物品的時候,一定因為它有讓你不滿意的地方,或許是不好用,或許是太重……

如果真的有一天會再次用到它,可以再重新買一件滿足你要求的東西!

當你果斷扔掉東西後,發現生活並沒有因此受到影響,這樣的經歷積累得越多,越不容易被擔憂所束縛。「扔東西」時,自然就不會糾結了。

3.忽略購買時所花出去的錢

另一個讓我們有所顧忌的是:「這件東西買它花了好多錢,我要是把它扔了,不就是糟蹋了買東西時花的錢嗎?」

經濟學中有一個概念,叫「沉沒成本」。它指的是已經發生了的、無法收回的費用。

在進行決策時,我們應該考慮的是未來的費用與效應,而不是絕不可能收回的費用(沉沒成本)。

然而,我們很難意識到沉沒成本的存在,因為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花錯了錢。

比如,上周我去看電影《上海堡壘》,看了幾分鐘後,就發現這部片子讓我昏昏欲睡。如果換了你,你會繼續留下來看,還是馬上走人呢?

這時候大家必須明白,無論看不看這部電影,你的票錢都收不回來了,而繼續看一部自己不喜歡的電影,有可能會在電影院睡著,這無異於浪費時間,對你是沒有任何好處的。

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整理物品。

如果你買了一件很貴的大衣,但買來後不喜歡,很久都沒有穿過,掛在衣櫃里只是占地方,而如果處理掉,衣櫃會變得整潔。然而你又心疼當初為它花的錢,便會勸自己:「當初買它花了那麼多錢,還是留下吧。」

孰不知,把穿不到、不喜歡的衣服放在衣櫃,不僅存放需要空間,保養也需要成本。

而且如果你有這種思維,你會用這種藉口,留下好多物品,最後的結果,就是房間依然亂糟糟。

其實這是一道選擇題,而且只有兩個選項:

留下物品花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房間亂七八糟

把物品處理掉花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房間整潔有序

如果你不能做到二選一,只能說明你並不是因為捨不得花錢,而是不想做出取捨的決定。

如果實在害怕做出這種決定,那就從身邊無光痛癢的東西開始整理吧。只要慢慢嘗到了整理的甜頭,取捨時才會漸漸地變痛快。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

相信我,大道至簡,只有學會了斷舍離,學會了扔掉不需要的東西,我們的生活品質才會有質的飛躍!

讓我們一起,鼓起勇氣,戒掉「心魔」,開始「扔」吧!

共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tHly2wBJleJMoPMLav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