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影視行業有一條鄙視鏈。
話劇>電影>電視劇
反正不管前面怎麼變,電視劇永遠是在最底端的。
常年演電視劇的人偶爾接部電影叫升咖,而常年演電影的人去演電視劇就是被綁架、掉錢眼。
影視行業是否真的有高低之分?為什麼這條鄙視鏈成了業內人士的心照不宣?
這一切,還得從一檔叫做《演技派》的綜藝說起。
當「人民藝術家」李立群老師碰上「流量締造者」於正。
相信我,那場面一點也不亞於前段時間的李誠儒大戰郭敬明。
01
要說在電視劇這塊,兩個人都很有發言權。
於正作為編劇雖然負面評價比較多,但不可否認他是個合格的商人,善於抓住市場賣點。
8年前一部《宮》捧紅了楊冪,6年前一部《陸貞傳奇》又捧紅了趙麗穎。
李立群作為演員,媒體是這麼評價他的:
演過的角色廣泛而龐雜,從亂世梟雄到地痞癟三,演什麼像什麼,最可貴的是在其表演檔案里幾乎找不到重複的角色。
就是這麼常年沉浸在電視劇里的李立群,你想像不到,他竟然也是看不起電視劇那一派的。
一開始於正是想通過圍讀劇本的模式,讓李立群幫忙找演員的不足之處。
而李立群卻一針見血的指出:演員演不好,那順便也要看看是不是劇本的責任。
這就讓於正很難堪了,雖然嘴上說著「是這麼個道理」,但還是很尷尬的撓了撓頭。
因為當時大家圍在一起讀的,恰恰就是於正的劇本。
李立群把電視劇比喻成「方便麵」:
最好的電視劇,也只不過是給方便麵里打個蛋撒點蔥花什麼的,了不起就這樣了。
這個時候,於正作為一名編劇感覺有被冒犯到。
他先是皺了一下眉頭,沒等到李立群老師說完就趕緊插話表示:
「因為現在很多電視劇都是快餐文化,邊寫邊拍,而我一直堅持全劇本開機,這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
於正似乎覺得自己這波圓場打得不錯,還望了李立群老師一眼,仿佛一個求誇獎的小孩子。
也不知道李立群老師是被打斷話不高興,還是就單純的想挫一挫這小子的銳氣,把電視劇一懟到底:全劇本也有很多要改的。
吳鎮宇看熱鬧不嫌事大,幫忙補充了一句:也是用很快時間寫完的。
兩人一唱一和,於正明顯急了,急忙為自己辯解:
雖然劇本寫得快,但我醞釀得慢啊!
估計也沒人想到李立群老師會這麼剛,直接點名於正的得意之作《延禧攻略》。
甚至用簡單一句話,就反駁了於正之前所有的辯解行為:
一個編劇沒有解釋自己劇本的權利,就像沒有一個畫家會給大家講解自己的畫一樣,到底什麼感受、行為動機怎麼解釋,還得由觀眾自己來看。
這場關於電視劇貴賤的辯論,李立群老師占了上風。
02
所以李立群演了這麼多電視劇,又在節目上如此貶低。
這不又當又立,變相的也是在黑自己嗎?為了懟於正自損八百?
其實李立群從來就沒否認過自己拍的是爛劇。
他明確表示過:不挑戲,不等戲,檔期合適了,錢給到位了,便沒有不接的理由。
據說在此前李立群曾經因為投資失利簽下一份對賭協議,在有限的時間裡必須賺夠一定的數額,同時他還有三個孩子留學海外。
作為全家的經濟支柱,李立群不得不選擇擁抱爛劇,而他自認為儘量止損的做法就是:
多思考怎樣才能把爛劇演得不那麼爛。
那些似曾相識的劇本分鏡,就像是他所比喻的那碗方便麵,不管表面形式再多變,里子經不起推敲,終會引起審美疲勞。
這句話換別人說太飄,但這確實是李立群到舞台劇沉澱對比過後,才得出的結論。
早年在台灣的時候,他將近走了2000場穴。
走穴其實就是在餐廳表演,一場25分鐘,能不能讓食客放下筷子全憑本事。
臨場走秀跟舞台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你根本無法預知結果,更不可能抓著每一個觀眾來跟你探討劇情含義,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
而影視劇就不一樣了,有市場預判、流量引入、後期控評等可以干預的手段。
在有限的成本預算內,一個綠幕走遍天下,願意為鏡頭負責的導演少之又少。
在泛濫的劇集面前,根本來不及分辨誰抄了誰,錢就已經落入口袋,願意琢磨劇本的編劇更是難求。
某種意義上來說,電視劇確實如李立群老師所說的一樣,在往「方便麵」模式發展。
03
李立群老師以身作則,似乎進一步證明了這條鄙視鏈的存在?
其實未必。
這種說法,確實涵蓋了大部分影視劇急就章的現象,但到底來說還是講究一個事在人為。
話劇、電影、電視劇,都只不過是承接創作者的載體,本身沒有好壞之分。
人飄了,影視劇就爛了;人用心了,也不乏有成功優秀的作品。
於正的作品雖然叫座,但不叫好,跟李立群老師辯論難免會顯得有些底氣不足。
今天你要是換成張黎導演、王倦編劇來探討這個問題,就不一定誰占上風了。
一部《大明王朝》,一部《走向共和》,奠定了張黎在導演界的地位。
《大明王朝1566》的畫面、配樂、剪輯,這份藝術造詣可不是什麼「方便麵」產品,它是折射中國式官場、社會的萬花筒。
這種極具觀賞性的電視劇,沉浸體驗一點也不亞於影院、劇院。
王倦則是在《慶餘年》大火之後,才被發現的寶藏編劇。
先前的《舞樂傳奇》《大宋少年志》,因為糟糕的服化道導致一直安利不出去,然而這並不能掩蓋王倦優秀的創作能力。
王倦擅長通過台詞對話,賦予鮮明的人物性格,畢竟每一個角色不管大小都是原作者的心血,需要被用心對待。
有的配角被改著改著就成了工具人,而在王倦的手裡,配角的風頭甚至和主角不相上下。
郭麒麟扮演的范思哲,就是最好的例子。
經過這些優秀的導演、編劇之手創作出來的電視劇,還會有人覺得低賤嗎?
李立群確實說出了行業現象,只不過言語之間還是過於偏激,沒有客觀的看待行業本質。
但我相信他並非不懂得這個道理,說出這番話,也是為了讓小演員們意識到行業的嚴峻,激勵他們從影視劇另一「根本」下手,也就是用演技來解決問題。
都是「戲看人演球看人踢」嘛。
其實很多時候,老戲骨和小年輕之間並沒有那麼多代溝,節目上看起來火藥味十足,但出發點也是為了共同進步,就像李立群說的一樣:
資深的人看資淺的人,總是懷著一種誠懇的態度。
告訴他們流浪的經驗,羨慕他們那種稚嫩的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