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你知道嗎?有兩位明朝皇帝是武當山「鐵桿粉絲」

2019-11-07     十堰晚報

嘉靖皇帝朱厚熜共為武當山下聖旨140道,他親書「治世玄岳」現仍鑲嵌在玄岳門石牌坊之上。

中國幅員遼闊,名勝古蹟數不勝數。有些地方,留有皇帝的聖旨。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武當山堪稱中國聖旨博物館。

有兩位明朝皇帝是武當山「鐵桿粉絲」

據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員王永國統計,歷代皇帝為均州、武當山頒旨下詔379道。這些聖旨基本都存在,分布在國家檔案館、博物館、圖書館中,其中大部分保存在《道藏》、《明實錄》及歷代《武當山志》、《均州志》中。均州、武當是歷代聖旨存放最多的地方。

令記者吃驚的是,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開始,明王朝歷代皇帝為武當營建、管理留下了大量的聖旨:整個明王朝17位皇帝,在276年中,專為武當山下旨多達367道。

王永國說,如此驚人的聖旨數量,這在中國歷史、世界歷史的名山建築中是絕無僅有的。

在明朝,有兩位皇帝是武當山的「鐵桿粉絲」。一位是永樂皇帝明成祖朱棣,他為武當道教建築群的規劃、營建,下達了30多道聖旨;另一位是嘉靖皇帝明世宗朱厚熜。他與皇后、嬪妃在武當山的求子大醮儀式多達10次。後來,他終於有了第一個兒子。大喜之下,朱厚熜對武當山真武神的奉祀變得更加狂熱,成為繼明成祖之後最為虔誠的崇奉者。他在位45年,共為武當山下聖旨140道,朱厚熜也成了大明王朝為一座山下聖旨最多的帝王。他親書「治世玄岳」現仍鑲嵌在玄岳門石牌坊之上。

在今天武當山的靜樂宮、玉虛宮、紫霄宮、南岩宮、五龍宮,各有兩座贔屓聖旨碑。另外,玉虛宮還有兩座嘉靖年間的聖旨碑。這十二座御碑是國之重寶,在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武當山各宮觀現存各類聖旨碑64通,武當山是中國的聖旨博物館!

這些專門為武當山所下的聖旨數量之多,內容之豐富,影響之深遠,堪稱中國之最、世界之最。

武當山大小事宜,朱棣無不親自過問

真正讓武當山名聲大噪的是明成祖朱棣,他對武當山大小事宜無不過問。那麼,明成祖為什麼會特別重視武當山呢?這要從建文帝削藩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真武玄帝「顯助威靈」說起。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去世,皇太孫朱允炆即位,年號建文。建文帝對燕王等藩王以叔父之尊各擁重兵非常憂慮,於是採納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的建議,先後將周、齊、湘、代等王削廢,同時在北京安插人準備對付燕王。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七月, 燕王朱棣聚集將士誓師祭旗,以討伐奸臣為名,稱自己的舉動是「奉天靖難」。此後長達三年多的戰爭,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役」。

朱棣有預謀地製造了真武神「輔佐靖難」、保佑燕王當皇帝的神話,是與他發動「靖難之役」、鞏固統治的需要相聯繫的。朱棣以藩王入繼大統,為了替自己不合禮法的行動尋找根據,他必須用道教真武神「顯靈」的神話來印證君權神授的理論,從而為他取代建文帝製造合法的依據。

明史專家指出,朱棣之所以大修武當宮觀,「蓋靖難時藉靈真武雲」。朱棣對此並不諱言。

從此,武當山這塊上貫天樞、下蟠地軸的寶地,成了封建帝王為鞏固政權統治的宗教工具。

名山名岳皆有志,唯有武當山志最多

盛世修志,志傳盛世。武當山修志始於何代,歷史上武當山志修過多少次?

長期致力於武當山志研究的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員王永國告訴記者,據他目前收集的史料判斷,武當山最早修志始於宋朝,第一部山志為《武當志》。元、明、清、民國以後皆續修,共計13部。他說,現存10部,這是武當文化的「奇葩」。

王永國遺憾地說,宋朝編撰的《武當志》應當是歷史上第一部武當山志,可惜這部志書已下落不明。

清朝康熙初年,由湖北鄖縣教諭萬甲與順治拔貢李紹賢合編纂了一部《大岳太和山志》,共計24卷。王永國通過考證後說,這部志書當屬清朝第一部武當山志,可惜也已經遺失。

然而可喜的是,2018年12月,武當山特區地方志辦公室從首都圖書館複製回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編纂的《大岳太和武當山志》,標誌著這部遺失200多年的山志回歸武當山。

據武當山特區地方志辦公室負責人范學鋒介紹,2017年5月,在第四屆國際道教論壇道教文化出版成果展上,獲知有關康熙二十年編纂的《大岳太和武當山志》消息。經過一年多艱辛探訪,終於找到這部志書。該志書孤本現存北京首都圖書館,共8冊20卷,保存完好。經與首都圖書館協商,把這部志書複製回武當山。

湖北汽車工業學院黨委副書記、歷史學教授、湖北省武當文化研究會會長楊立志看到這部志書後,非常激動。

范學鋒告訴記者,在20世紀80年代,他們也曾組織力量分赴全國各地收集歷代武當山志,經多方努力,終於將散失多年的四部明修武當山志複製回山,一時轟動全省。

王永國說,中國名山名岳皆有志,唯有武當山志最多。這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討。(文、圖/十堰晚報秦楚網全媒體記者 朱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m1zSG4BMH2_cNUgReG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