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道建設的關鍵是發揮河流的連接性作用

2019-09-03     南粵古驛道網

原標題:碧道建設的關鍵是發揮河流的連接性作用——讓東平水道成為廣佛「生活同城」的連接器

近日,由廣東省河長辦組織召開的廣東萬里碧道建設總體規劃綱要諮詢會透露,廣東擬在2020年5月前,基本完成「1+10」省級碧道試點任務,形成示範帶動效應,初步建立「廣東碧道」品牌。屆時,萬里碧道將呈現「一灣三片、十廊串珠」的廣東碧道空間格局,即以粵港澳大灣區為核心,建設灣區嶺南宜居魅力水網,在粵北、粵東、粵西建設各具特色的生態片區,建設10條特色廊道,彰顯廣東美麗詩畫河湖特色。

廣東高水平規劃建設萬里碧道,現已經推出11個省級試點,佛山東平水道是其中之一。這是一項改善環境、惠及民生、助推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大工程。筆者認為,萬里碧道建設必須要保證一種連通性,即通過碧道讓河流能夠真正發揮生態上的連接作用,連接各種生態要素,使生態系統完整地、穩定地發揮作用。也通過碧道建設,能夠讓河流成為人與自然聯繫的紐帶,城市的人可以通過碧道通山達海,遠足自然。

河流連接著不同的城市,河流的連通性也可以促進城市生活的聯通。以東平水道為例,佛山可以充分發揮東平水道的連通性,打通廣佛兩地之間的公共休閒帶,讓東平水道成為推動廣佛「生活同城」的連接器。

圖為碧道類型。

一方水土一方人,廣東的發展離不開水。根據統計,全省有1.1萬條河流,長度達6.6萬公里,農業以水為脈,城鄉臨水而建,水系周邊2公里範圍內活動人群約8035萬人,占全省人口八成。可以說,廣東的水滋養了廣東的人民,也為廣東的經濟社會進步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但是,廣東現在所背負的水環境治理任務也是非常艱巨的,從黑臭水體的治理、污水排放的監控以及截污管網的鋪設等工作,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去完成。與此同時,堤壩截洪、城市排澇、河岸整頓等水安全工作也不容忽視。

多年以來,廣東在治水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個社會共識,那就是「問題在水裡、根源在岸上」。河流治理是一個系統性工程,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法去推進是不可取的,要運用系統性的思維進行全盤考慮、全面推動。

系統性的思維是怎麼樣的?首先要意識到,河流不是一個孤立的存在,它是整個自然生態系統的關鍵連接點,所有自然界的生命都需要河流,這個生命里也包括人類。開展萬里碧道規劃建設,就是以河流為主線,把山、水、林、田、湖、草等各種生態要素都一一串聯起來,進而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格局。連接,是整個萬里碧道規劃建設中的關鍵詞。

從連接出發,我們也能發現綠道與碧道之間的差別。綠道,有各種各樣的形式,社區綠道、河畔綠道、山間綠道,甚至在兩座山之間還可以架起一條空中綠道,它要更多地考慮人的使用偏好,讓人能在其間暢行無阻;而碧道,它與河畔綠道有些相似,但它不僅僅考慮人的使用偏好,它對生態系統的考量要更加充分一些:碧道不僅僅是讓人可以暢行,更重要的是讓沿河的動植物們都有一個自然生長的地方,比如小蝌蚪要變成青蛙,它也可以跳到碧道上來哇哇鳴叫,不受打擾。可以說,我們正在藉助碧道,重新連接人與自然的關係。

綠道的體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根據條件也是可長可短,但是碧道要更加注重連通。萬里碧道,是要連綿萬里的。也即是說,碧道的建設,必須要保證一種連貫性,通過碧道,讓河流能夠真正發揮連接的作用,既連接各種生態要素,也能夠通山達海,不再因為城市發展而阻斷了這種連貫性。

碧道連接的不僅是人與自然,也是人與城市。以前,受限於城市建設,許多地市的河岸通達性並不理想,河岸的安全問題也考驗著政府的管理能力。通過碧道建設,一河兩岸能夠真正成為城市公共空間的組成部分,市民們可以暢行其中,也為保障河岸的安全、可持續性發展注入了更多公眾監督的力量。同時,碧道建設還能夠促推沿岸的產業升級,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也能夠大大提升沿岸的土地價值。

值得一提的是,廣東人自古以來依水而居,每一條河流都有一段悠長的歷史故事。通過碧道建設,我們也可以去充分激活這些「沉睡的記憶」,讓碧道成為彰顯城市特色、體現城市魅力的公共場所。

從綠道到碧道,我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和理解也正在不斷深入。當我們了解了碧道的連接作用後,會更加清楚地意識到,碧道的建設並不僅僅是在河邊修一條慢行道、種一些花草樹木,它是在構建一個複雜的、多樣的、生機勃勃的生態系統。因此,萬里碧道的建設也不單單是水利部門的事情,也需要發揮許多部門的作用,一起參與進來。

從去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萬里碧道」至今,廣東許多地市都紛紛響應,謀劃推進這一重要工作,目前確定了11個省級試點,總長度達180.09公里,分布於包括佛山在內的18個地市。在這個建設過程中,要更好地發揮河長辦的牽頭作用,突出河長領治,統籌協調「水上的事情」和「岸上的事情」,讓這11個省級試點也成為落實推動河長制工作從有名到有實的抓手,通過試點積累先行經驗,形成示範帶動作用,真正實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水草豐美、白鷺成群」的願景,全面呈現人水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圖為佛山東平水道。

佛山的東平水道已經納入省級試點,而且東平水道現在已經形成了一個市民活動的公共場所,景觀也非常豐富,為全省的萬里碧道建設提供了非常不錯的實踐借鑑。在筆者看來,佛山可以在以下兩個方面發揮更好的示範作用:

一方面,充分發揮東平水道的連貫性,讓東平水道成為推動廣佛生活同城的重要連接器。廣佛同城10年,兩地在交通和產業方面都已經有了非常深入的融合,通過萬里碧道的建設,兩地之間的「生活同城」可以做得更好。

佛山的城市化發展水平比較高,但是東平水道兩岸的建築量還不算很密,這給萬里碧道建設留下了非常寶貴的城市空間。東平水道也是直接流向廣州的,通過萬里碧道建設,佛山可以把東平水道沿岸作為一個公共休閒帶給固化下來,不讓城市建設中斷了碧道的連通性,這樣佛山的市民沿著碧道直接騎車去廣州,廣州的市民也可以直接騎車來佛山,這條碧道也能真正成為兩地市民同城生活里所不可或缺的部分。

另一方面,在萬里碧道的建設中,要去園林化,讓自然做功。碧道是人與自然、城市與自然之間的連接器,我們不要把碧道建設看作是河岸公園建設,而是在保證碧道連貫性的基礎上,少一點匠氣,多一點野趣,儘可能地去恢復河岸原有的自然植被和生物多樣性。

圖為佛山東平水道。

圖為佛山東平水道。


圖為廣東省萬里碧道省級試點一覽。



(原文刊登於「南粵規劃」,作者為馬向明,南粵古驛道網采編整理。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南粵古驛道網聯繫。)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lSF92wBJleJMoPMcb-5.html








阿瑞:歸途

2019-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