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一場飛來橫禍,才得以保留下來的,世界最大水下遺址

2020-06-05   琰棱

原標題:因為一場飛來橫禍,才得以保留下來的,世界最大水下遺址

2008年時,首都博物館曾經舉辦了一場「中國記憶——5000年文明瑰寶展」。古老的中華文明,具象成了一件件熠熠生輝的文物瑰寶,展現在人們面前。

展覽的第一部分,名為曙光初照,文字如此記述: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由南方的西樵山文化至北方的紅山文化,從東方的良渚文化到西方的馬家窯文化,文明曙光初照中華大地。展覽介紹提到的這4個文化,無一不是輝煌燦爛、在整個中國的歷史上都影響深遠。

今天,就和你們說說南方的西樵山文化。

歷史學家證實了:「未有珠三角,先有西樵山。」早在距今6000年前,嶺南最古老、最原始且延續時間最長的土著族群之一——疍人就出現在珠江三角洲地區,上西樵山,利用自然賦予的西樵山岩石製造石器,用來漁獵、捕撈。

西樵山由遠古時期火山的爆發而產生,現在是一座死火山。火山作用產生的地形地貌很合適人們採掘並打制石器。

因而,在上古時代西樵山就已經是原始部落聚居地,同時也是新石器時期南方最大規模的採石場和石器製造基地。

一直到唐宋時期,先民們開始在西樵山開採岩石用於建造房子。西樵山也留下了很多開採痕跡,只是一直沒有被人發現。

1958年時,中山大學地理系教授帶領學生到西樵山實地考察,驚奇地發現了西樵山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西樵山東南坡、中部,遺址出土的文物非常豐富,有加工石器用的工具石砧、石錘,還有石器生產工具刮削器、石斧、石鏟等。

至此,埋藏在西樵山幾千年的人類文明才開始逐步被揭開了面紗。

不知你們注意到沒有,西樵山文化始終離不開兩個字——石器。這是人類最初的主要生產工具,盛行於人類歷史的初期階段。

工具的使用,標誌著人類文明的誕生。智慧的先人們,能想到利用石頭來勞作,真的是一個非常大的進步。

而就在西樵山,有一個石燕岩,非常值得一看。因為它不僅是一個採石場,更是一個水下採石場,也是世界上最大、保護最好的水下遺址。

石燕岩是明代的採石場,位於佛山市南海區西樵山獅腦峰東南。之所以得名石燕岩,是因為洞內曾棲息一種類似蝙蝠樣的石燕。

明代時,礦工們偶然在山清水秀的西樵山發現了石燕岩的存在,如獲至寶。再加上此地靠近北江,方便運輸,因而選址此處,開挖礦石。

可惜因為礦工不小心挖到了地下水,礦洞瞬間被噴涌而出的大水淹沒,礦工紛紛逃生,採石場從此廢棄,只成為了歷史上的一段記憶。

因為當時事出突然,洞內至今還存在大量的人工開採遺蹟,及已經開採出來尚未運走的石材。因此,石燕岩是目前國內少有的保存完好的採石場遺址,初步估計遺址面積約6萬平方米。

曾有潛水員進行科考,發現石燕岩的水下空間很大,甚至還能看到礦工逃生時丟棄的工具,一切都恍如昨日。

有的時候,你真的不得不感慨命運的安排,冥冥中自給後人留下了無數寶藏。

如今石燕岩開放的只有採石場的入口部分,這是一個開闊的山洞。洞外是鬱鬱蔥蔥、深深淺淺的綠色植物,在清透的陽光下,萬物都顯得生機勃勃。

若不是知道這裡藏著一個明代的採石場遺蹟,只看洞外,你真的要以為這就是最純粹、最野趣的自然。

走入採石場可以看到,開放的區域是一個外洞,寬闊高大、光影對比很鮮明;內洞幽暗清涼,還有大片地下水的存在。洞裡洞外的溫差很大,仿佛開著天然的空調一般,撫慰了剛從外界沾上的燥熱,讓人覺得非常舒適。

夏日炎炎的季節,來這裡享受天然空調,真的別有一番情趣。

最為神奇的是,抬頭仰望,石燕岩的半空中還飄著一層淺淺的平流霧,如夢似幻、猶如仙境。

在前往石燕岩的路上,會先看到天窗格。

明朝之前,礦石開採大多是在室外開展,明朝時發展成為了洞窟採掘,以斜井開掘的方法開採。天窗格就是洞窟採掘留下的痕跡,側面也證明了石燕岩是明代的採石場。

從天窗格探頭下望,只能看到井穴下岩壁如同刀削一般,底部有積水,深不可測。如果是從天窗格底部向上看,就能看到井口仿佛天窗。

再走一段,就能看到石屏峰和駱駝峰。

一塊山峰如刀削一般險峻、直立,從側邊看又似直插雲霄、氣度不凡,就和屏風一般。因為當年採石者分為上下兩個礦區,各從坡面往下挖鑿。坡越鑿越低,中界於是成為了一堵高牆,就是石屏峰。

駱駝峰是距離石燕岩洞穴不遠處的兩塊巨大石頭,由於它們的形狀組合在一起,遠看就像綠蔭中的駱駝一樣,因此得名。

都很值得一看。

走完石燕岩,你會覺得和很多其他的景點不同,石燕岩的觀賞性和可玩性可能並不太高,但它卻有著了不起的價值和意義。從宏大的歷史浪潮中完整保存下來,它向我們展示了先人們的智慧。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青雲計劃月度優質帳號、百家榜創作者、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新浪微博:@琰棱 http://weibo.com/lingchi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