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尚母城·最美家庭 | 軍魂鑄家風,初心為人民

2019-12-03     新女報

開欄語:

最美家庭,擁有不一樣的幸福風景

家是什麼?

家是一份職責,

家是彼此真誠相待,

家是溫暖港灣。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好家風既體現著家庭美德的代際傳承,也是社會公德在家庭領域的折射。

2019年,重慶市渝中區婦聯攜手新女報,推出「愛尚母城·最美家庭」系列報道,推廣家風優良、家訓嚴謹、家庭和諧美好的溫暖故事。母城渝中,積澱了巴渝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紅岩精神等厚重的人文底蘊,孕育了重慶的「根」和「源」。

正是這母城文化,孕育著萬千最美家庭,他們以自己的模範行為,傳承中華民族的家庭美德,在平凡生活中傳遞著社會正能量,處處綻放。

89歲的「老革命」崔連喜,有71年黨齡,16歲時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先後參加了西北戰役、川陝戰役、大西南剿匪戰役和抗美援朝等戰爭。

自1986年離休後,他一直在巴南區魚洞街道魚新街社區居委會義務工作,30多年沒在居委會拿一分錢報酬,卻時刻想著要為社區居民做點實事。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發揮餘熱,力所能及地為老百姓服務,是我應盡職責。」老人的回答質樸而又讓人動容。

家庭成員

崔連 喜89歲,共產黨員,巴南區軍休所/離休幹部

妻子 劉興明,83歲,群眾退休

兒子 崔建平,62歲,共產黨員退休

兒子 崔建華,60歲,共產黨員巴南區民政局三級調研員

兒子 崔衛東,56歲,共產黨員渝中區大溪溝街道辦事處副主任

兒子 崔建軍,55歲,共產黨員四川石油管理局重慶庫辦公室主任

兒子 崔九勝,50歲,共產黨員巴南區住建委二級主任科員

不拿工資、義務工作的基層黨委書記

老革命崔連喜在戰役期間經歷過一次次槍林彈雨、生離死別,卻始終堅定信仰跟黨走、把部隊當作自己的家,曾被授予解放戰爭金質勳章一枚,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86年離休後,先後被評為全國優秀離休幹部、全國模範退役軍人,因身體原因安置在原巴縣軍休中心(現巴南區軍隊離休退休幹部服務管理中心)。

離休後,崔連喜閒得慌,總想著要為社會做點事。

1986年9月,原魚洞鎮政府打算設立魚新街社區居委會,鎮政府相關負責人得知崔連喜的想法後,便邀請他牽頭組建居委會。崔連喜欣然接受邀請,走馬上任魚新街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

社區工作繁瑣忙累,魚新街社區是一個農轉非社區,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老伴及身邊的朋友都反對他,希望他不要去。

「黨和部隊培養了我,沒有黨,就沒有我如今的好生活。無論何時何地,革命軍人要離休不離崗、退伍不褪色,我要永遠為黨工作。」崔連喜極力辯解,說服了老伴。

新成立的魚新街社區居委會,只有3個人,連辦公場地都沒得,一年僅有1000元出頭的工作經費,3個人沒有工資可拿。對此,崔連喜毫不在意,一頭扎進社區工作。

沒有辦公場地,崔連喜就和同事一起,背起包包、帶上紙筆,到需要找社區辦事的居民家裡辦公。沒有工資,崔連喜也不到街道爭取,至今,他也未拿一分錢工資,義務工作。

崔老用軍人不怕苦不怕累、甘於奉獻的精氣神去鼓舞同事們,不畏艱苦克服困難,在大家的努力下,魚新街社區從一個魚龍混雜之地成了如今的「安全文明小區」。

樂善好施,持續行善10多年

崔連喜無私資助貧困群眾的故事也在魚新街社區廣為流傳。

魚新街社區居民崔明福是一名退伍軍人,多年前因意外致腰椎受損嚴重,無法行走,也沒有工作。妻子也因腦癱不能走路、工作,只能幹點簡單家務。數年來,一家人主要靠低保維持生計。

大約10年前,崔連喜得知崔明福一家人生活困難後,便決定資助他。每年春節,崔明福都會收到崔連喜親自送來的500元錢和米、油等生活物資。平時,崔連喜還經常提著水果去看望崔明福,鼓勵他樂觀向上。

事實上,多年來,崔連喜資助的群眾還有很多。從2001年起,崔明福按照每人每年500元、一袋米、一桶油的標準,資助社區困難群眾。最初,受助對象只有幾個人。後來,崔連喜通過走訪、調研,只要發現社區居民因特殊情況遇到了困難,就會對其進行資助。到目前為止,他資助的人已經達到了15人。

不僅如此,崔連喜還在魚洞街道新華村、解放村小學各認助3至5名學生,捐助每人每年500元學費。當一些地方突發洪災、地震等自然災害,他也第一時間給災區捐款。

這些年,崔連喜已累計捐款捐物40餘萬元。

時至今日,耄耋之年的崔老深感自己已沒辦法再為人民群眾做什麼大事了,卻也還心心念念地說要為大家做個宣傳員。「如果每個黨員都主動為群眾做好事,全國9000多萬黨員會幫助多少困難群眾,可以為國家減輕多少負擔。」他用實際行動證明一位共產黨人的初心與使命。

精神榜樣,家中家外傳承美德

在崔連喜的感染下,不少社區居民加入熱心助人的隊伍中,他大事小事親力親為的工作作風,也在居委會得以延續。在他之後,每屆居委會主任和黨委書記,都會經常上門走訪,了解、關心群眾疾苦,大家都覺得如果不努力把社區工作做得更好,讓社區更和諧,居民更加安居樂業,就是給崔老丟臉。

崔老的精神與行動不僅激勵了同事、群眾,更為他的家庭帶來了正面積極以及深刻的影響。「如今我家裡有24口人,除了5個重孫未成年,19個人有14個都是黨員,這一點,我很自豪!」

他的5個兒子中更是有4個都投身軍旅,報效祖國,是名副其實的黨員家庭、軍人家庭、光榮之家。正是在崔老對自己及家庭成員的嚴格要求和切身引導下,鑄就了這個家庭心系黨國、尊禮守德、廉潔自律、熱心公益的良好家風。他的家庭也被授予「全國和諧軍休家庭」「重慶市十大好鄰居」等榮譽稱號。

直到今天,崔老都還在各區縣開展優秀共產黨員先進事跡巡迴報告演講,「只要我還在,就會堅持到最後,繼續為黨、為國家、為社會做點力所能及的事!」崔老堅守著自己的誓言,每一位黨員和每一個家庭應有的精神品質,他和他的子孫們,用自身行動給出了最好的答案。

文:喻喻

圖:渝中區婦聯提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kU80W4BMH2_cNUgeVH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