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無處不在,只要你擁有撿漏的眼力。——收藏界經典名話
在過去,貨真價實的古董尋找起來基本上不會花太大力氣,除非是那種罕見的珍品。因為過去人們的生活水平是比較低的,每家每戶能夠吃飽飯就已經很好了,更別說花錢去購買文物之類的。因此,這一段時間也成就了一個人—— 馬未都。
一、馬未都
在文玩界,馬未都的名字可謂是紅遍了半邊天,絕大部分的人都在佩服他過人的眼力,羨慕他撿漏的次數。當年只要他去逛文玩市場,基本上是不會空著手回去的。作為當之無愧的撿漏之王,馬未都很多的東西都是在人們還不重視文物收藏的時候積累的。
那個時代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在當時只要有心,在文物收藏這一塊就一定會有收穫。不過當時馬未都並沒有因為較容易買到的文物就倒賣其賺錢。他是從心底喜歡這些文物的,對於他來說,如何收藏和保護這些老物件才是最重要的。後來他還創建了國內的第一家私人博物館,最後還將其一生所藏盡數捐出。
二、撿漏趣事
在馬未都撿漏的所有文物中,有一件瓷器,一直讓他津津樂道到了現在。早些年,馬未都還是一名文字工作者,他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曾經寫過文章,當過編輯,還做過製片。那時候他對收藏剛剛產生興趣,於是閒暇時就會去逛古玩市場。
在節假日, 潘家園和報國寺那些古玩集中的地方一定可以看見馬未都的身影。過去的古玩市場,真品比現在多得多,過去帶著錢很有可能買到真貨,但是現在帶著錢,基本上就是買了個寂寞。當年馬未都有一次在逛的時候,看上了地攤一破盤子,當時攤主說這個盤子300元。
在問價格之前,馬未都就已經看了這件小盤子很久了,這個小盤子是翠綠色的,而且還是一件清朝年間的真東西。不過因為離得遠,當時馬未都並沒有立即判斷出這是官窯還是民窯。撿漏這件事,一開始是不能暴露你的目標的,不然砍價就不方便了。因此,當時馬未都沒有問價,而是直接找老闆嘮嗑去了。
後來也是在閒聊之中問的價格,幾句話聊下來,馬未都就感受到了這老闆其實不識貨。雖然不識貨,但是作為一個生意人,老闆心裡門清,知道馬未都喜歡這件東西。當年的300元也不算是一筆小數目,雖然犯難,不過喜歡還是占據了上風。當時馬未都直接講價到了200元,沒想到老闆立馬就答應了。
不過人們講價成功之後都會有一個通病,那就是在講價成功之後的那一瞬間就會後悔,自己砍價砍得太少了。當時在馬未都心中確實有這個想法。不過200元買下後他也確實內心哈哈大笑了好一陣。這一件瓷器並不是官窯,它是尋常百姓家會使用的瓷器。不過馬未都卻說它的價值並不比官窯低。
因為這是一件非常有時代特徵的瓷器,即便它的落款只有一個「文」字。時至今日,人們婚喪嫁娶都保留著辦酒席的風俗,而一家人的餐具肯定是不夠宴客的,所以會和左鄰右舍借。到時候還回去,就是根據瓷器下面的字決定的。雖然這件瓷器不能表示主人家到底是誰,但是卻反映了那一時代的強烈生活氣息以及一種獨特的認領方式。這件小盤子也不負眾望從當年的200元漲價到了如今的2萬元。
結語
撿漏其實更多的時候靠的是一個人的學識、眼力、魄力、經驗以及自信,只有極少部分人是單純靠著運氣撿漏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SiRzRHUBd8y1i3sJN84D.html